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丈夫是同性恋吗?
小雨和文涛是一对刚结婚不满一个月的年轻夫妇,然而新婚燕尔的他们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幸福。他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小雨活泼开朗,而文涛内向沉默。两人虽然交往了大半年,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愉快。据小雨的描述,在他们交往期间,除了偶尔见面吃饭,深入了解彼此的机会非常少,甚至都没有牵过手,只是在拍结婚照时,文涛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拥抱了小雨。
小雨的父亲是做生意的,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工厂。小雨还有一个妹妹,年纪尚小,因而父亲非常希望能为大女儿物色一位“上门女婿”。小雨之前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感情很不错,无奈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小雨的父亲不同意,原因是小雨的男朋友不肯做“上门女婿”。文涛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所以文涛的父亲也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位家境不错的女孩,一方面可以对文涛的事业发展有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尚未完成学业的弟弟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在文涛与小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和赞同:因为文涛在父亲的劝说下愿意去做“上门女婿”,而小雨的父亲也觉得文涛是一个挺本分老实的男孩子,又愿意到自己家来,自己的女儿若是嫁给他留在身边也放心。于是,在两人都并不喜欢对方也不愿意结婚的前提下,双方父母竭力撮合,让这对年仅24岁的年轻人结合在了一起。
然而,婚是结了,苦果却酿成了,无爱无性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一周,小雨就梨花带雨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向咨询师诉说了自己的无奈与悲愤。
在这一周的婚姻生活中小雨和文涛基本无话,文涛甚至都没有主动去接触过小雨,晚上休息的时候也是分开房间睡,各做各的事情。小雨有时候真的受不了了会对文涛发脾气,质问他既然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要和自己结婚,文涛总是采取不予回应的态度,实在被烦得没有办法的时候会对小雨说:“我们当初不是说好的吗?婚后各过各的生活,不要干涉彼此的空间!”小雨被质问得哑口无言,无意间上网时看到了文涛和一个朋友的聊天记录,得知文涛对异性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小雨很震惊,一时间如五雷轰顶不知怎么办才好,带着想求证“我的丈夫到底是不是同性恋”的困惑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两个内心孱弱的年轻人
在“丈夫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这个问题上,小雨来求证的目的性其实并不明确。她只是为了求证而求证,即便是求证结果出来后可能也没有想好更多的考虑。“如果丈夫不是同性恋呢?那这样的婚姻要继续维持下去吗?目前婚姻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状态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吗?如果丈夫确实是同性恋,自己有没有心理准备接受这个现实呢?怎么解决面临的问题呢?”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
其实,小雨和文涛都是两个内心很孱弱的年轻人,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为他们安排好,打理好。尤其是小雨,父亲总是说女孩子不要有太大的本事,找个人继承自己的家业能光宗耀祖才是最关键的。所以面对曾经喜欢的男孩子,强势的父亲不同意她就只能流着眼泪放弃,她无法因为喜欢对方而放弃现在住的舒适宽敞的大房子,无法放弃华丽迷人的漂亮衣衫,无法放弃父亲给予的那些名牌包包和高档化妆品……
而文涛的父亲虽没有小雨的父亲那么固执,却从小到大一直给文涛贴着“负性标签”——小的时候文涛就被告知家里条件不好,自己觉得不如其他小朋友;上学后成绩一般,又被父亲否定,认为他天资不聪颖,学习能力不强;磕磕绊绊上了大学后又被父亲提点:你学得也不怎么样,家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就找一个好人家的女孩子过日子吧!长期以来的负面评价使得文涛自我效能降低,对自己不认同不接纳,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听从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安排。
解决问题的根本不是求证“同性恋”
所以,文涛与小雨的婚姻悲剧并不是通过求证文涛是否是同性恋就能解决的,这不是他们婚姻维持困难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婚姻建立在一些外在物质、社会舆论、传统思想、家庭压力等方方面面之上,却唯独没有感情。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前提下,都已品尝到了勉强生活在一起却无法关爱对方、体贴对方以及与对方融洽相处的痛苦,这时应该彼此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需求和想法,通过有效地沟通来确定是要继续婚姻还是将婚姻解体进而达成目标一致;如果要继续的话,大家应该尝试做些什么努力;如果要解体的话各自该承担哪些责任。
其次,不管小雨和文涛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两个人的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长期生活在强大的父性角色及负面评价之下,既依赖仰仗于家庭,又无法大胆地从家庭的束缚中冲破,生存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都很低。故双方的父母应该适当地给予自己的孩子一些空间和锻炼机会,不要永远觉得他们不行,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帮助他们,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赚来第一桶金,能用自己挣来的钱来买一个名牌包包……这样等到他们的自我力量足够强大了,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则会有更加明确。
强势的妈妈一定要“招女婿”
琦琦是一个很清纯漂亮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她在大二的时候就自学修完了大三的课程,直接进入了大四学习阶段。原本聪颖美丽的她应该有着一个美好的前程,可是因为父母一心想“招女婿”的心愿却改变了琦琦的命运。
琦琦的父母同样是做生意的,因为只有琦琦一个女儿,又希望能有人来继承家业,所以他们非常想为女儿物色一位如意郎君愿意做上门女婿,为整个家族传宗接代。
于是,在琦琦还在读大四时,强势而专制的母亲为女儿物色了一位“百里挑一”的出色男友,并且一再地催促琦琦与其交往。可是,琦琦与这位男孩子约见了几次面之后告诉母亲自己并不喜欢他,不想和他继续交往下去。母亲很生气,告诉琦琦这个男孩子是如何地优秀,如何地出众,最重要的是他愿意来做上门女婿,愿意来“入赘”到自己家来,作为女儿的她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管女孩子学得再怎么好总归是要嫁人的,嫁出去不如留在家里肯定不会吃苦的。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琦琦被动地和对方交往。琦琦的母亲知道对方对琦琦的感觉还不错,就主动教授对方很多追求琦琦的方法,甚至自己出钱买礼物骗琦琦说是对方买给她的。即便是这样,仍然打动不了琦琦的芳心。琦琦被逼无奈,在家的时候经常和母亲为了这件事情发生激烈的争吵,有时甚至会大打动手。 因为交往的事情,琦琦的情绪开始变得有些不稳定,愤怒和不满有时也会发泄到交往的男孩子和其他朋友身上。行为举止也变得有些古怪,经常会怀疑这个男孩子跟踪自己,要对自己不利。后来发展到只要家里有电话打过来都觉得是对方来找自己的,精神高度紧张。后来,琦琦的家人发现琦琦的状况不佳就不再逼她和对方交往了,而琦琦反倒开始了很多奇怪的举动,她会主动约对方却不赴约,即便是去约会了点一桌子菜却不吃就跑掉了,有时还会打对方。
带着满腹的伤心与疑惑,琦琦被父母带到了心理医生面前。此刻的琦琦,神情木讷,眼神中充满了哀怨,交谈时面无表情,当讲到这些不开心的事情时则表现得强烈而激越,超过了对这些生活事件原有的应激反应的程度,极度悲伤时流露出想自杀、自伤的念头。
通过咨询师的摄入性会谈与专业的心理测试评估,琦琦目前的睡眠质量很差,经常失眠早醒,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兴趣感丧失,不愿与人交流,自我评价也开始降低,并且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的情况已持续了近三个月,严重时伴有一些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状以及一些怪异举动,与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发作症状表现相吻合,现已转介,由精神科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父母要敢于向女儿道歉
琦琦是一个自尊心、好胜心都比较强的女孩子,她对自己的未来原本有着一番美好的憧憬:读完大学想出国进一步深造,学成后希望在金融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父母的想法却和琦琦的理想不能达成一致,父母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心只希望可以通过招女婿的方式将琦琦留在身边,让将来的孙子成为拥有自己家族姓氏的荣耀。面对这种压力,琦琦哭过,闹过,吵过,反抗过,挣扎过。
然而,她的自我力量还不够那么强大,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十分有限,家中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的想法,帮助她来抗衡,她只能将自己的不满和无助进行压抑,进而以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偶尔与父母激烈的争吵和打闹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强势的母亲更无法接受女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亦无法明白女儿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继续一味地压制女儿的想法。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琦琦从最初的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情感淡漠,最后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琦琦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期间也坚持来做心理治疗,琦琦将内心的委屈、心酸、不满、愤怒、悲伤向治疗师进行宣泄倾诉,在我们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帮助她调整改善了不合理的认知想法,并且重新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参与一些擅长的能激发成就感的活动,正在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但是,最重要的是琦琦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应尝试着去改变与琦琦固有的交往方式,不要总是以命令和呵斥的口吻来要求她做事情。首先要敢于向琦琦说“对不起”,通过与琦琦父母的对话已感受到他们对于过去的一些决定和做法现在是充满懊恼与后悔的,倘若琦琦的父母能意识到一句“对不起”,可以将多日来的积怨瞬间冰释前嫌的话,琦琦或许会崭露出久违的笑容;其次,应该像尊重法律一样尊重琦琦的个人的权利,尊重琦琦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尊重琦琦的情感选择,尊重琦琦的想法,毕竟她不是一只宠物猫,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活的成年女孩子,只有和她建立起了琦琦平等的关系,才能让琦琦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能自己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对自己的感情追求。
小雨和文涛是一对刚结婚不满一个月的年轻夫妇,然而新婚燕尔的他们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幸福。他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小雨活泼开朗,而文涛内向沉默。两人虽然交往了大半年,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愉快。据小雨的描述,在他们交往期间,除了偶尔见面吃饭,深入了解彼此的机会非常少,甚至都没有牵过手,只是在拍结婚照时,文涛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拥抱了小雨。
小雨的父亲是做生意的,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工厂。小雨还有一个妹妹,年纪尚小,因而父亲非常希望能为大女儿物色一位“上门女婿”。小雨之前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感情很不错,无奈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小雨的父亲不同意,原因是小雨的男朋友不肯做“上门女婿”。文涛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所以文涛的父亲也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位家境不错的女孩,一方面可以对文涛的事业发展有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尚未完成学业的弟弟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在文涛与小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和赞同:因为文涛在父亲的劝说下愿意去做“上门女婿”,而小雨的父亲也觉得文涛是一个挺本分老实的男孩子,又愿意到自己家来,自己的女儿若是嫁给他留在身边也放心。于是,在两人都并不喜欢对方也不愿意结婚的前提下,双方父母竭力撮合,让这对年仅24岁的年轻人结合在了一起。
然而,婚是结了,苦果却酿成了,无爱无性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一周,小雨就梨花带雨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向咨询师诉说了自己的无奈与悲愤。
在这一周的婚姻生活中小雨和文涛基本无话,文涛甚至都没有主动去接触过小雨,晚上休息的时候也是分开房间睡,各做各的事情。小雨有时候真的受不了了会对文涛发脾气,质问他既然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要和自己结婚,文涛总是采取不予回应的态度,实在被烦得没有办法的时候会对小雨说:“我们当初不是说好的吗?婚后各过各的生活,不要干涉彼此的空间!”小雨被质问得哑口无言,无意间上网时看到了文涛和一个朋友的聊天记录,得知文涛对异性似乎并没有什么感觉。小雨很震惊,一时间如五雷轰顶不知怎么办才好,带着想求证“我的丈夫到底是不是同性恋”的困惑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两个内心孱弱的年轻人
在“丈夫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这个问题上,小雨来求证的目的性其实并不明确。她只是为了求证而求证,即便是求证结果出来后可能也没有想好更多的考虑。“如果丈夫不是同性恋呢?那这样的婚姻要继续维持下去吗?目前婚姻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状态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吗?如果丈夫确实是同性恋,自己有没有心理准备接受这个现实呢?怎么解决面临的问题呢?”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
其实,小雨和文涛都是两个内心很孱弱的年轻人,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为他们安排好,打理好。尤其是小雨,父亲总是说女孩子不要有太大的本事,找个人继承自己的家业能光宗耀祖才是最关键的。所以面对曾经喜欢的男孩子,强势的父亲不同意她就只能流着眼泪放弃,她无法因为喜欢对方而放弃现在住的舒适宽敞的大房子,无法放弃华丽迷人的漂亮衣衫,无法放弃父亲给予的那些名牌包包和高档化妆品……
而文涛的父亲虽没有小雨的父亲那么固执,却从小到大一直给文涛贴着“负性标签”——小的时候文涛就被告知家里条件不好,自己觉得不如其他小朋友;上学后成绩一般,又被父亲否定,认为他天资不聪颖,学习能力不强;磕磕绊绊上了大学后又被父亲提点:你学得也不怎么样,家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就找一个好人家的女孩子过日子吧!长期以来的负面评价使得文涛自我效能降低,对自己不认同不接纳,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听从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安排。
解决问题的根本不是求证“同性恋”
所以,文涛与小雨的婚姻悲剧并不是通过求证文涛是否是同性恋就能解决的,这不是他们婚姻维持困难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婚姻建立在一些外在物质、社会舆论、传统思想、家庭压力等方方面面之上,却唯独没有感情。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前提下,都已品尝到了勉强生活在一起却无法关爱对方、体贴对方以及与对方融洽相处的痛苦,这时应该彼此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需求和想法,通过有效地沟通来确定是要继续婚姻还是将婚姻解体进而达成目标一致;如果要继续的话,大家应该尝试做些什么努力;如果要解体的话各自该承担哪些责任。
其次,不管小雨和文涛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两个人的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长期生活在强大的父性角色及负面评价之下,既依赖仰仗于家庭,又无法大胆地从家庭的束缚中冲破,生存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都很低。故双方的父母应该适当地给予自己的孩子一些空间和锻炼机会,不要永远觉得他们不行,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帮助他们,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赚来第一桶金,能用自己挣来的钱来买一个名牌包包……这样等到他们的自我力量足够强大了,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则会有更加明确。
强势的妈妈一定要“招女婿”
琦琦是一个很清纯漂亮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她在大二的时候就自学修完了大三的课程,直接进入了大四学习阶段。原本聪颖美丽的她应该有着一个美好的前程,可是因为父母一心想“招女婿”的心愿却改变了琦琦的命运。
琦琦的父母同样是做生意的,因为只有琦琦一个女儿,又希望能有人来继承家业,所以他们非常想为女儿物色一位如意郎君愿意做上门女婿,为整个家族传宗接代。
于是,在琦琦还在读大四时,强势而专制的母亲为女儿物色了一位“百里挑一”的出色男友,并且一再地催促琦琦与其交往。可是,琦琦与这位男孩子约见了几次面之后告诉母亲自己并不喜欢他,不想和他继续交往下去。母亲很生气,告诉琦琦这个男孩子是如何地优秀,如何地出众,最重要的是他愿意来做上门女婿,愿意来“入赘”到自己家来,作为女儿的她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管女孩子学得再怎么好总归是要嫁人的,嫁出去不如留在家里肯定不会吃苦的。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琦琦被动地和对方交往。琦琦的母亲知道对方对琦琦的感觉还不错,就主动教授对方很多追求琦琦的方法,甚至自己出钱买礼物骗琦琦说是对方买给她的。即便是这样,仍然打动不了琦琦的芳心。琦琦被逼无奈,在家的时候经常和母亲为了这件事情发生激烈的争吵,有时甚至会大打动手。 因为交往的事情,琦琦的情绪开始变得有些不稳定,愤怒和不满有时也会发泄到交往的男孩子和其他朋友身上。行为举止也变得有些古怪,经常会怀疑这个男孩子跟踪自己,要对自己不利。后来发展到只要家里有电话打过来都觉得是对方来找自己的,精神高度紧张。后来,琦琦的家人发现琦琦的状况不佳就不再逼她和对方交往了,而琦琦反倒开始了很多奇怪的举动,她会主动约对方却不赴约,即便是去约会了点一桌子菜却不吃就跑掉了,有时还会打对方。
带着满腹的伤心与疑惑,琦琦被父母带到了心理医生面前。此刻的琦琦,神情木讷,眼神中充满了哀怨,交谈时面无表情,当讲到这些不开心的事情时则表现得强烈而激越,超过了对这些生活事件原有的应激反应的程度,极度悲伤时流露出想自杀、自伤的念头。
通过咨询师的摄入性会谈与专业的心理测试评估,琦琦目前的睡眠质量很差,经常失眠早醒,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兴趣感丧失,不愿与人交流,自我评价也开始降低,并且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的情况已持续了近三个月,严重时伴有一些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状以及一些怪异举动,与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发作症状表现相吻合,现已转介,由精神科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父母要敢于向女儿道歉
琦琦是一个自尊心、好胜心都比较强的女孩子,她对自己的未来原本有着一番美好的憧憬:读完大学想出国进一步深造,学成后希望在金融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父母的想法却和琦琦的理想不能达成一致,父母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心只希望可以通过招女婿的方式将琦琦留在身边,让将来的孙子成为拥有自己家族姓氏的荣耀。面对这种压力,琦琦哭过,闹过,吵过,反抗过,挣扎过。
然而,她的自我力量还不够那么强大,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十分有限,家中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的想法,帮助她来抗衡,她只能将自己的不满和无助进行压抑,进而以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偶尔与父母激烈的争吵和打闹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强势的母亲更无法接受女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亦无法明白女儿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继续一味地压制女儿的想法。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琦琦从最初的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情感淡漠,最后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琦琦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期间也坚持来做心理治疗,琦琦将内心的委屈、心酸、不满、愤怒、悲伤向治疗师进行宣泄倾诉,在我们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帮助她调整改善了不合理的认知想法,并且重新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参与一些擅长的能激发成就感的活动,正在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但是,最重要的是琦琦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应尝试着去改变与琦琦固有的交往方式,不要总是以命令和呵斥的口吻来要求她做事情。首先要敢于向琦琦说“对不起”,通过与琦琦父母的对话已感受到他们对于过去的一些决定和做法现在是充满懊恼与后悔的,倘若琦琦的父母能意识到一句“对不起”,可以将多日来的积怨瞬间冰释前嫌的话,琦琦或许会崭露出久违的笑容;其次,应该像尊重法律一样尊重琦琦的个人的权利,尊重琦琦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尊重琦琦的情感选择,尊重琦琦的想法,毕竟她不是一只宠物猫,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活的成年女孩子,只有和她建立起了琦琦平等的关系,才能让琦琦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能自己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对自己的感情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