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求助者因学习成绩下降,情绪难以控制,与母亲冲突频繁由母陪同前来咨询。测试评估诊断,来访者中度抑郁和焦虑。根据来访者的特点和家庭因素,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疗法,经过七次治疗,抑郁和焦虑情绪基本得到缓解,较好的实现了具体上校和近期目标,促进了来访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提高了学习热情。
【关键词】咨询;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22-01
1 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来访者,女,17岁,汉族,高中二年级学生,无重大贡献伤病史,无精神病家庭史,无不良嗜好。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郁闷,失眠,活着没意思,不想做任何事。
2.2 个人陈述:来访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顺产,发育正常,一岁半时父母离异,判由母亲抚养。因母亲外出打工,由父亲接至奶奶家,在母亲与奶奶家来回生活多次。来访者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成绩较好。
一年前,来访者升入本市一重点高中,母亲放弃外地工作专门回来陪读。由于母亲期待和要求较高,来访者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母亲的管理,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考试恐惧,排斥母亲和厌学现象。不愿忍受母亲什么都要管,内疚自己辜负了母亲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回来陪读的一片苦心。恨自己不够好,认为生活对自己不公平。
3 观察和家长反映
3.1 来访者表情淡漠,语言少,思维清晰,有逻辑。问及成长经历时沉默,流泪。
3.2 来访者母亲反映,来访者小时候由于父母离异,得到来自父母的直接照顾少,但听话,懂事,对家长要求少,学习努力,成绩好。但升高中后,学习动力不足,脾气大,易激惹,经常顶撞母亲,老师也反映她不爱和同学交流,常一个人独处,成绩排名较入学时明显下降。
4 诊断与病因分析
4.1 诊断: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初步诊断为有抑郁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
4.2 病因分析:①生理原因:17岁的女孩尚牌青春期,有叛逆心理。②社会因素:从小父母离异,且均未长期亲自抚养,各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没能及时得到满足,在与他人互動中被动、消极。③心理因素:特殊的成长方式形成来访者对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歪曲认知。
5 咨询方案的制定
5.1 咨询目标的确定:经与来访者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具体要求目标: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近期目标:修复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建立新的母女关系。远期目标: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5.2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6 咨询过程
6.1 建立咨询关系:
6.1.1 第一次咨询: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通过倾听、共情、关注、理解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为咨询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做相关心理测查,SCL-90、SDS、SAS等,做出评估和诊断。
6.1.2 第二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与来访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设定咨询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
6.2 实施心理帮助
6.2.1 第三次咨询:根据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A是妈妈的管束,安排在家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经常向老师打听来访者在校情况;情绪和行为反应C是愤怒、委屈、排斥和对抗,导致学习没动力,情绪低落;不合理信念B是“我不够好,不被爱,不被信任和理解,我没有自由”。针对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比如有什么证据支持你不够好不被爱等的想法,找出不支持这种信念的证据,比如在生活中得到的爱,认可和友谊,来自家庭和老师的支持,经过分析,来访者对其原有的消极信念有了动摇,情绪反应也较先前缓解了不少。
6.2.2 第四次咨询: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来访者讲出近期让她不愉快的事件,回顾在当时的情境下其自动想法以及当时的情绪、生理和行为反应,分析这些自动想法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回忆当时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不信用“0”表示,非常相信用“100”表示,在0~100之间选择一个能表达当时相信程度的数值),同样选择一个当时可以表达其情绪的数值,分别找出支持(认同其感受)和不支持其核心信念的证据(动摇其消极的核心信念,然后再次评估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和此时的情绪反应,数值都有明显的下降,之后,针对不愉快的情境,找出替代想法,逐步校正其核心信念。本次咨询选择的是两个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受挫事件为情境,发现其核心信念始终是“我不好,我不被爱,我无助”,经过校正,来访者的自我评价有了一些积极的改变。
6.2.3 第五次咨询是母女两人一起参与的,两个人在咨询师的安排下说出了各自的不满意和对对方的期待,增进了相互理解,让来访者将前两次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运用到帮助母亲分析问题,促进了母女情感。
6.2.4 第六、七次咨询,巩固前几次咨询成果,并促进来访者学以致用。提醒妈妈注意与女儿的相处方式。
7 咨询效果评估
7.1 来访者评估:情绪明显好转,与母亲及同学关系改善,不排斥上学,上课能认真听课。
7.2 咨询师评估:来访者抑郁和焦点情绪好转,学习热情提高,人际关系改善。
【关键词】咨询;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22-01
1 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来访者,女,17岁,汉族,高中二年级学生,无重大贡献伤病史,无精神病家庭史,无不良嗜好。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郁闷,失眠,活着没意思,不想做任何事。
2.2 个人陈述:来访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顺产,发育正常,一岁半时父母离异,判由母亲抚养。因母亲外出打工,由父亲接至奶奶家,在母亲与奶奶家来回生活多次。来访者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成绩较好。
一年前,来访者升入本市一重点高中,母亲放弃外地工作专门回来陪读。由于母亲期待和要求较高,来访者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母亲的管理,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考试恐惧,排斥母亲和厌学现象。不愿忍受母亲什么都要管,内疚自己辜负了母亲放弃外地高薪工作回来陪读的一片苦心。恨自己不够好,认为生活对自己不公平。
3 观察和家长反映
3.1 来访者表情淡漠,语言少,思维清晰,有逻辑。问及成长经历时沉默,流泪。
3.2 来访者母亲反映,来访者小时候由于父母离异,得到来自父母的直接照顾少,但听话,懂事,对家长要求少,学习努力,成绩好。但升高中后,学习动力不足,脾气大,易激惹,经常顶撞母亲,老师也反映她不爱和同学交流,常一个人独处,成绩排名较入学时明显下降。
4 诊断与病因分析
4.1 诊断: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初步诊断为有抑郁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
4.2 病因分析:①生理原因:17岁的女孩尚牌青春期,有叛逆心理。②社会因素:从小父母离异,且均未长期亲自抚养,各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没能及时得到满足,在与他人互動中被动、消极。③心理因素:特殊的成长方式形成来访者对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歪曲认知。
5 咨询方案的制定
5.1 咨询目标的确定:经与来访者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具体要求目标: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近期目标:修复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建立新的母女关系。远期目标: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5.2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6 咨询过程
6.1 建立咨询关系:
6.1.1 第一次咨询: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通过倾听、共情、关注、理解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为咨询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做相关心理测查,SCL-90、SDS、SAS等,做出评估和诊断。
6.1.2 第二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与来访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设定咨询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
6.2 实施心理帮助
6.2.1 第三次咨询:根据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A是妈妈的管束,安排在家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经常向老师打听来访者在校情况;情绪和行为反应C是愤怒、委屈、排斥和对抗,导致学习没动力,情绪低落;不合理信念B是“我不够好,不被爱,不被信任和理解,我没有自由”。针对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比如有什么证据支持你不够好不被爱等的想法,找出不支持这种信念的证据,比如在生活中得到的爱,认可和友谊,来自家庭和老师的支持,经过分析,来访者对其原有的消极信念有了动摇,情绪反应也较先前缓解了不少。
6.2.2 第四次咨询: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来访者讲出近期让她不愉快的事件,回顾在当时的情境下其自动想法以及当时的情绪、生理和行为反应,分析这些自动想法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回忆当时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不信用“0”表示,非常相信用“100”表示,在0~100之间选择一个能表达当时相信程度的数值),同样选择一个当时可以表达其情绪的数值,分别找出支持(认同其感受)和不支持其核心信念的证据(动摇其消极的核心信念,然后再次评估对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和此时的情绪反应,数值都有明显的下降,之后,针对不愉快的情境,找出替代想法,逐步校正其核心信念。本次咨询选择的是两个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受挫事件为情境,发现其核心信念始终是“我不好,我不被爱,我无助”,经过校正,来访者的自我评价有了一些积极的改变。
6.2.3 第五次咨询是母女两人一起参与的,两个人在咨询师的安排下说出了各自的不满意和对对方的期待,增进了相互理解,让来访者将前两次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运用到帮助母亲分析问题,促进了母女情感。
6.2.4 第六、七次咨询,巩固前几次咨询成果,并促进来访者学以致用。提醒妈妈注意与女儿的相处方式。
7 咨询效果评估
7.1 来访者评估:情绪明显好转,与母亲及同学关系改善,不排斥上学,上课能认真听课。
7.2 咨询师评估:来访者抑郁和焦点情绪好转,学习热情提高,人际关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