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深情一万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在这片浩翰的文化海洋里,点点珍贝,俯拾皆是,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而且已经成为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来源,所以,如何鉴赏诗歌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一首好的诗歌,它可以包含着诗人的理想,感叹、情怀,也可以郁结着时代的苦难、尘世的沧桑、无言的呐喊。因此,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透过那简炼的语言,去品味积淀于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讲授这些古典诗歌时,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美,理解理想美,欣赏形式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将美学教育融入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地讨论:
  一、情趣美--感情
  诗的特点在于抒情,一般来说,诗歌中都有物象,比如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而这些景物形象,是情中景,都由感情而来,投上了感情的色彩,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要拔开这些诗人借以抒情的物象来挖掘出作者真实的情感取向,从而了解其真正的创作意图。同为"咏梅",陆游感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毛泽东则赞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为写柳絮,薛宝钗是希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林黛玉则感伤"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由此可见,体裁不同,题材不同,作者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因此,赏析诗歌,我们得细细品味作者携于诗歌中的主观情感,赏析诗歌的情趣美。
  二、意趣美--志趣
  "诗言志",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作用,正如《毛诗序》中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所表达的就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志向、理想。而诗人在传递情感时往往借助于客观物象。因此,我们就是要透过物象,挖掘意象所包含的旨趣以及意象所体现的情调。一首诗歌就好似一杯香茗,而作者揉于其中的志趣就是那茶叶,有了茶叶,才能泡出一杯香茶。中国古典诗歌很早就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因此,我们就要熟悉一些古人常用的情感载体,如莲花往往与高洁有关,而"陶家"则常常与隐逸相联,关汉卿曾以"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来比喻自己浪子风流,不伏老的个性,文天祥借"零丁洋"抒发了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愿,而毛泽东也曾托"青蛙"言志,道出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豪言,其次,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徒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是诗人"托物言志"的代表。
  这些诗歌,我们要善于捕捉诗歌中这些美的意向背后所寄予的美的志趣。
  三、境趣美--叹世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透过诗歌简炼的语言,往往可以看见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社会画面,那里面有尘世的沧桑,社会的变迁,有生活的艰辛,人民的苦难,品诗的"境味",就是要寻觅作者的感时叹世之情,杜牧夜泊秦淮,却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张养浩也道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实境遇,此外,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轻肥》、《买花》都是这类诗的代表,由此可见,将诗人的情感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作品就带上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诗歌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唐代宫庭荒淫享乐的历史画面,"一骑红尘妃子笑"正是这一笑,"汉皇重色思倾国";也正是这一笑,"从此君王不早朝"。因此,这一笑,是唐明皇享乐灵魂的外化,是宫庭腐烂生活的缩影,也是时代痛苦的积淀。
  赏析此类诗歌,我们要"诗史结合",挖掘出诗歌中所寄寓的伤时之情。
  四、理趣美--哲理
  同诗的艺术一起来的还有思想,诗是寓有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往往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的闪光,这就使诗歌有了隽永的意味。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体现了"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理,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悟,苏轼有一首《琴诗》曰: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于君何不指上听?
  诗中两个假设两次提问,从中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只有很好的客观条件,或者只有很好的主观条件,都不行,必须二者结合,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朱熹的《观书有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地阐释出了知识更新的重要性。
  当然,以上四种"品味法"并不能囊括全部的诗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其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拨云见日",找出蕴含于诗歌字面背后的"美",从而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吸收这些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熏陶我们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感受,美的启迪。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0  孩子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户外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中迸发的激情。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必要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户外,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让孩子接触户外自然,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  近几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自制体育器材凭借其实用性、广泛性、灵活性、价廉物美而深受教师与幼儿的喜欢。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0  "同学们,你们看月亮时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毛老师和妈妈。"一句话触动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懂得,我已经走入了孩子的心灵。也许注定会成为一个"孩子王",每天看到他们眼睛里透射出的那份纯真,我总禁不住用双手把他们的脸颊轻轻托起。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不要折断天使的翅膀。  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用心去听,才会听到童话世界里天使的笑声--如同花开的声音.....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探究"这一字眼也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确实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探究,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以展现探究,要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就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树立"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焕发中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探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同比之下教育改革也随之开始不断的深入完善,在新课改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摒弃传统的单一式的课本教学,而且更要在教学上创建语文新课堂。坚持以“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老师要真正透彻地理解新课改倡导的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本文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入手,重点分析语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使更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也应该思考是不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多媒体教学优、缺点,阐明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该要了解其双面性。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缺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  一、引言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  【内容提要】:  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两年参加了一些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06年是我教小学六年级语文的第一个年头。一个燕子窝改变了我的语文教学。  阳春三月,大地万物沐浴在浓浓的春色中。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温馨,感受着生命蓬勃的生机,沉醉于自然带给的惊喜。  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让我陶醉。我为自己的教学暗自叫好。"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读罢,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活泼机灵的小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2  "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这是德国艺术家保罗.克莱说过的一句话,想用这句话的精髓深入到我的美术教学中。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美丽的图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每天都有大量新信息冲进我们的视角,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各有其说,美术教育也是一样,不断更新的教法和学法更是让我们老师开始矛盾和困惑,给孩子教画画要不要出示范画?在绘画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样引导孩子?怎
期刊
摘要: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礼仪教育;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各省纷纷进行新的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艺术类的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中小学,一直沿袭着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调,很多学校这一门课程都是形同虚设。因此,面对这一现状,应当积极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社会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71  一、前言  在新课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