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烽火燃 文笔作刀枪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dups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北革命老区泗洪县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一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忠魂。他就是当年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曾被刘少奇誉为抗日统战工作“一个光辉的典范”的江上青烈士。
  口诛笔伐——
  积极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1919年至1927年,他在扬州读小学后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在此期间,江上青在该校进步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革命宣传和募捐活动。
  1927年春,北伐军在攻占南京后,又光复了扬州,此时扬州的中共党团组织转入公开活动,从而使江上青系统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认清了自己应走的道路。
  1927年秋,江上青考取了南通中学高中部,与思想进步的同学顾民元结为知己,一起投身于进步学生运动,并同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9月,又转回扬州中学高中部读书,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12月,他在江家桥的家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被判半年徒刑,囚禁在苏州司前街监狱。在狱中,江上青坚贞不屈,继续坚持斗争。
  出狱后,江上青服从组织安排,于1929年8月到田汉等著名进步文化人士执教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此时江上青已由团员直接转为中共党员。进入上海艺大后,有幸与郁达夫、蒋光慈、阳翰笙等进步文学家接触,进一步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他写作了许多政治抒情诗篇,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新社会的诞生而呐喊。
  1929年11月,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12周年时,江上青在《十月底旗帜》一诗中写道:
  我们纪念它,
  十月底旗帜!
  是因为我们在受着惨痛的苦难,
  是因为我们底周围依旧是黑暗。
  我们有的是斧和刀,
  只要有十月底旗帜——
  红日的旗帜照耀在我们面前,
  夺给我们枪和炮,
  胜利终也会奔进我们底怀抱。
  江上青在上海艺大学习期间,中共江苏省委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此后在“左倾”路线指引下,上海地区热衷于组织示威和集会,大批革命志士和党的基本力量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身为中共上海艺大党支部书记的江上青,频繁参加集会和示威游行,组织演讲、印发传单、写刷革命标语。1929年12月一天下午,他在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时,不幸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押至上海提篮桥监狱囚禁。在狱中,江上青和难友一起展开了绝食斗争,写下了《饿是武器》的诗篇:
  胃没有消化,咀嚼是五天前的事了,
  我们躲着,被鞭挞,
  生机一步一步地接近了停止。
  而我们底带着颤抖的声音,
  依旧尖锐地拖长着,
  是准备胜利了,
  因为谁都相信饿是武器的,
  在失去了机械和锤和刀和歌唱和舞蹈的时候。
  江上青被捕后,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的潘汉年,通过中国互济会请律师为其辩护。此时江上青化名为张玉清,敌人尚未掌握他的政治面貌,便以“共党嫌疑犯”的罪名,于1930年1月将其转到苏州司前街监狱服苦役一年。在狱中,江上青参加组织了全监代表会和合作社,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1930年12月底,江上青被押回上海,经再次审讯后获释,即回扬州。1931年8月,江上青受党组织派遣重返上海,到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创办刊物——
  热情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山河破碎,国土沦丧。面对步步紧逼的日寇铁蹄,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战。江上青热血沸腾,愤怒地写下了白话体新诗《前进曲——东三省事件》:
  我们要嘶破喉管,
  喊出我们底惨痛的,
  被血腥涂满了的,
  冰雪威逼着的残酷的生活;
  一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的,
  不是人类再能忍受的苦厄。
  这些创痛加给我们几千年,
  现在是更其黑暗地,
  那乌云掩没了含着红日的蓝天。
  1931年9月23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广大党员利用各种团体或学校的名义采取公开活动,组织罢工、怠工、示威游行和集会,敦促国民党当局出兵对日宣战。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江上青的身份过于暴露,无法在上海继续工作,遂于1932年2月回到扬州隐蔽活动。为了传播革命思想,江上青在扬州联络陈君冶等进步文化人士,创办了《新世纪周刊》。由于江上青以周刊为阵地,不断撰文公开宣传抗日,痛陈时弊,鞭挞丑恶,因而引起地方反动势力的嫉恨。不久,该刊被迫停办。
  从1933年至1936年,江上青先后在仪征十二圩中学、东海民众教育馆和扬州平民中学任教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他邀集共产党员顾民元、进步教师于在春、王石城等人,创办了《写作与阅读》杂志。江上青先后以“上青”“藩臣”等笔名,发表了《从〈国文教学之左右派〉谈起》《芦沟晓月》和《古代的无名诗人》等文章,以辅导国文教学为名,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在社会青年与学生中传播革命火种。
  为了更好地推动扬州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8月,江上青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取得联系,和陈素、王石城等人发起组织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办了《抗敌》周刊,在扬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至重庆。鉴于南京、扬州濒临沦陷,江上青、陈素、莫朴等人联合了一批热血青年,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于1937年11月22日从扬州出发,经过仪征、六合、江浦、和县、巢县、合肥等地,历时10个月,沿途进行街头宣传,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张贴标语、宣传画,演《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和《我们故乡》等抗日救亡的短剧。江上青在演讲中,以其强烈的鼓动性和令人折服的才华,鼓舞了无数听众,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宣传家”。
  肩负重任——
  竭力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8年10月,江上青、赵敏、周村等七名共产党员接受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的派遣,组成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到皖东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江上青到达皖东北后,公开身份先是民运科长,不久即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秘书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政治部主任。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他以公开和隐蔽的两种身份,以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为我党我军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江上青首先将随同他们一起到皖东北的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分别组成抗敌剧团、工作队和宣传队,深入到五河、泗县城乡。不久,又通过组织从武汉调来了抗敌演剧第六队,从而使皖东北的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江上青还以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创办了《皖东北日报》,大力宣传抗日主张,报道抗日前线军民英勇抗敌的光辉事迹以及日军的残暴罪行。与此同时,江上青利用报社的印刷条件,出版发行了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著作,以此唤起民众,鼓舞士气。
  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急需要的是大量人才。为此,江上青千方百计地创办了皖东北军政干校,并担任了该校副校长,先后组织培训了600多名热血青年,并在其中发展了一大批党员。这些同志分配到部队和县、区、乡后,成为一支奋勇抗日、积极工作的骨干队伍。
  1939年1月,江上青与宿县党员赵汇川取得联系,建立了由赵汇川领导的第六抗日武装司令部(简称“六抗”)第三支队;紧接着又安排灵璧县党员徐崇富收编地方小股部队,组建为“六抗”特务支队,徐崇富为支队长;指示党员石青到泗县大庄集一带收编地方武装,组建为“六抗”农民支队,石青为支队长;江上青还设法与大革命失败后和组织失去联系的原中共党员卢新民取得联系,令其收编五河一带武装力量,组建成“六抗”淮河支队,卢新民为支队长。同时又组建了各县、区、乡抗日武装力量。县建立武装大队,区建立武装中队,乡建立武装分队。到1939年8月,第六抗日武装司令部先后共组建了6个支队,由100多人枪发展到4000多人枪。这些由共产党领导或控制的部队后来编入了新四军,成为驰骋江淮大地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扩大武装力量的同时,江上青不失时机地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安排赵敏担任泗县五区区长,吕振球担任一区区长,石青担任二区区长,朱青阳担任三区区长。这些由中共党员担任区长的政权,又普遍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安排许多中共党员担任乡长、镇长,从而使泗县的区乡政权牢牢地控制在我党手中,为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建立、中共苏皖党委的南移和新四军四师东进皖东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畏艰险——
  倾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江上青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倾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他一方面在农村组织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还想方设法征得盛子瑾同意,广泛邀请社会名流、开明绅士参加政府工作。管镇王晓庄王赞虞是一个很有才能、很有影响力的进步知识分子,江上青遂委任他为五河县三区区长。王赞虞爱国爱民,工作出色,后来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献身。双沟镇东陈店村的陈荫南是地方名流,江上青多次登门请他出来参加政府工作。陈荫南应允后,一直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努力做好工作,在淮北地区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建国后,陈荫南仍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安徽省副省长。半城祖树屏是当地有名的绅士,江上青便请他出任第五保安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半城一带很快就成为皖东北最稳定的地区。
  1939年上半年,长期拉势力、树山头、不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灵璧县县长(原任泗县县长)许志远,此时与盛子瑾矛盾十分激烈。为避免许、盛之间的冲突加剧,以维护皖东北军民抗日的大好局面,江上青在征得豫皖省委书记张爱萍和皖东北特委书记杨纯的同意后,不辞辛苦地奔波于灵璧和泗县之间,终于促成了许、盛二人于1939年8月下旬在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胡炳云大队驻地灵璧县张大路举行了会谈。会谈由张爱萍主持,许志远虽然口头上答应“团结抗日”,表示愿意接受盛子瑾专员的政令,但骨子里却暗藏杀机。8月29日会谈结束后,在盛子瑾、江上青一行返回专署途中,一场由许志远事先策划的谋杀事件终于发生了——当盛、江路过泗县刘圩区小湾村时,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反动武装500多人,突然发起猛烈袭击,江上青奋起反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噩耗传来,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界人士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惋惜之中,他们分别在泗县青阳、半城(今属泗洪县)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会上,“抗演六队”谱写并演唱的那首名为《殒星》的挽歌,催人泪下:
  秋风里,殒落一颗大星。
  你去了!带着音响,划过长空。
  在封建余孽手里,溅了你的热血,
  让几十里弱流,亲吻你的尸身。
  无限的哀痛,刻上我们的灵魂。
  死者啊,
  你是生花妙笔的江淹,
  你是朗朗照人的玉山,
  你是铁腕斗胆的股肱,
  打开皖东北的今天。
  死者啊,
  愿你手持巨灯,
  照着我们前行。
  抹干泉涌的眼泪,
  掀起倒海的飓风!
  江上青的遗体,当时收殓于棺木,安葬于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所在地——泗县张塘村附近的崔集(今属泗洪县)。1982年3月迁葬于江苏泗洪县烈士陵园,并树碑纪念,由老将军张爱萍题写碑名,刘玉柱、杨纯、周村撰写碑文。
  (责编雷蕾)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代会开幕式上发表了极为感人的讲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他在讲话中特意提到:“赵丹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或者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艺术家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他的遗言和他的艺术一样,长存在人们心中。”  赵丹一生努力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他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遇极不公正的待遇,心
期刊
中共顺直省委成立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的1927年6月中旬,其工作结束于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的1930年12月底,前后工作了近三年半时间。这一时期,正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革命斗争在严重白色恐怖下,从低沉向重新发动转变、向复兴发展的时期。在这极为困难的环境中,中共顺直省委为在中国北方领导和恢复严重受损的地方党组织,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其后北方党组织的恢复、发展、
期刊
李硕勋(1903-1931),又名李陶,四川庆符县人。中学时期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当选为四川省学联出版部主任,并组织了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进上海大学读书。1924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五卅”惨案后被选为全国学联总会会长。1926年秋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后,任二十五师党代表。1928年到上海后,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组织部长等职。1931年调任红
期刊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近代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其中,“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
期刊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胜利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是亚非两大洲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它是亚非两大洲国家人民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斗争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亚非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经历了相当艰苦甚至危难的过程。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等
期刊
胡耀邦有四个子女,即长子胡德平、次子刘湖、三子胡德华、幼女李恒(满妹)。  胡耀邦深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子女的教育上。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家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因此,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认真对待和抓紧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努力在这方面为全党树立榜样。  “现在还不是享福的时候”  1952年,胡耀邦夫妇在四川南充迎来了小女儿的诞生。全家人特
期刊
金沙是我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出生于江苏太仓一个城市贫民家庭。早年投身革命,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参加“左联”、“反帝大同盟”,参与创办进步刊物《铁流》《儿童文艺》和《少年世界》等活动。上海沦陷后,金沙等一大批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抱负奔赴延安,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抗大总校文工团工作,任抗大文学组组长,创作过《破草鞋》和《救国公粮》等宣传抗日救国的剧本。1941年到太行抗日
期刊
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1941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进英商上海电力公司火力发电厂(今杨树浦发电厂)工作,先后被推选为上海电力工会杨树浦分会干事及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常务理事。1948年4月,因领导电厂工人声援申新九厂工人罢工而被捕,9月30日牺牲于提篮桥监狱,时年24岁。    父母双亲大人:  好容易养到儿迄今,为了儿见到此社会之不平,总算没有违背做人之目的,今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山西老区的互助组织,基础较大,历史较长,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劳、畜力困难,已不再是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农民已达到富裕中农的程度,加以战争转向和平,就使某些互助组织中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我们去年曾强调地提出了“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相结合”,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一涣散趋势,并未完全扭转。从实践证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了的,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
期刊
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到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他在江津的四年,虽然年老多病,生活贫困,但却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了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和对联,既是他斐然才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   “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  抗日战争时期江津成为中国的大后方,这里集中了很多从安徽逃难来的文化人。其中有的是陈独秀的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