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歌唱自由的平民诗人

来源 :大学·课外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gu77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讴歌民主和自由
  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欢歌,
  机械工的欢歌,每人按照着自己的心情歌唱,快乐而健壮,
  木工在裁量他的木板或横梁时唱着他的歌,
  瓦工在准备上工或歇工时唱着他的歌,
  船夫唱着他船上自己所有的一切,舱面水手在轮船的甲板上歌唱,
  鞋匠坐在他的板凳上歌唱,帽匠站着歌唱,
  伐木工人唱的歌,农家子在早晨上工、正午休息、太阳西下时唱的歌,
  母亲的甜润歌声,年轻的妻子工作时、少女在缝补或浆洗时的歌声,
  每个人唱着属于他或她个人而并非属于旁人的歌曲,
  白天唱着白天的事情——晚上是成群的小伙子,健康,友善,
  放开喉咙唱着他们有力度而声调优美的歌曲。(《我听见美利坚在歌唱》,赵萝蕤译)
  创作背景
  惠特曼认为,诗人的写作必须忠于现实。而在他所生活的岁月和国度里,现实就是争取民主和自由。惠特曼生活在社会底层,一生从事过许多职业,木工、排字工、编辑、记者等,这使得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并知晓他们所经历的不平遭遇。1848年起,惠特曼开始在美国各地漫游。所到之处,他都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他立志要为普通劳动者歌唱,为平等、民主歌唱。
  作品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體,是社会的建设者、历史的推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歌唱”代表了自由、热情和希望。机械工、木工、瓦工、船夫、水手等,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歌唱着,能够掌控自我的生活,这正是当时美国民众的呼声。在表现形式上,本诗没有固定的韵脚,而是靠强有力的排比、奔放的热情、炽烈耀眼的思想火花去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二、重视爱与自然之美
  从滚滚的人海中,一滴水温柔地来向我低语:
  “我爱你,我不久就要死去;
  我曾经旅行了迢遥的长途,只是为的来看你,和你亲近,
  因为除非见到了你,我不能死去,
  因为我怕以后会失去了你。”
  现在我们已经相会了,我们看见了,我们很平安,
  我爱,和平地归回到海洋里去吧,
  我爱,我也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并非隔得很远,
  看哪,伟大的宇宙,万物的联系,何等的完美!
  只是为着我,为着你,这不可抗拒的海,分隔了我们,
  只是在一小时,使我们分离,但不能使我们永久地分离,
  别焦急,——等一会——你知道我向空气,海洋和大地敬礼,
  每天在日落的时候,为着你,我亲爱的缘故。
  (《从滚滚的人海中》,李野光译)
  创作背景
  对于惠特曼,不少批评家和传记作家都曾用“孤独”来形容他的心理状态,因为他倾心于海滩和做白日梦,并且终身未娶。据说惠特曼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在精神和身体上的“纯洁”,这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诗歌中我们却能看见他对纯然的爱和美的不懈追索,而大自然就是他所认为的集合了爱与美的和谐存在。通过大自然,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活力、自然界的生机,以及自然推动宇宙永恒地向前发展的奥秘,因此他沉醉于一片草叶、一滴水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它们表达自己对人类之爱的强烈渴求。
  作品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人用海譬喻人生,而把自己和爱人比作“人海”中的两滴水。在波涛滚滚的大海中, 两滴水相遇,这是多么值得珍视和赞美的奇迹。然而个体身处庞大的“人海”中,就不得不面对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即“不可抗拒的海,分隔了我们”。但诗人对此表现出达观和辩证的态度,虽然相爱的人不能朝朝暮暮地相守, 但会永远彼此思念, 遥致问候。水滴回归海洋,也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广博的包容力的赞美。自然、爱与美,这三种诗人一生追逐的事物都汇聚在这首诗中。
  三、畅想美国和全人类的未来
  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
  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长长的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
  从此我不再抱怨,不再迟疑,什么也不需要,
  消除了闷在屋里的晦气,放下了书本,摆脱了苛刻的责难,我强壮满足,迈步走上大路。
  大地,有它就足够了,
  我不要星星离我更近,
  我知道它们正好各居其所,
  我知道它们满足了属于它们的人。
  (我仍然肩负着我多年喜爱的责任,
  我带着他们,男男女女,我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们,
  我发誓我不可能甩掉他们,
  他们充实了我,我也要满足他们。)
  (《大路之歌》节选,邹仲之译)
  创作背景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迅速传播,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惠特曼深受这种充满希望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对人类的未来怀有无限憧憬和信心,因此创作出《大路之歌》。
  作品主题
  “大路旅行”是惠特曼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美国人民的生活,诗人常用“我”在“大路”上行走来讴歌对美国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美利坚民族的成长历程。从惠特曼创作的整体来看,本诗中的“我”不仅代表美国人,也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我”看到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他们的肤色、身份可能各不相同,但“我”一并接受了他们,并甘愿与他们同行,鲜明地体现了惠特曼的普世价值观。
其他文献
对于莎士比亚,歌德曾这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喊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自中世纪黑暗
期刊
面目  读着童话书长大的我们,最初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但越长大越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其实是鲜花与荆棘并存。于是我们为自己穿上盔甲,佩上利剑,披荆斩棘。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不意味着妥协和软弱,反而代表着我们将成为更加勇敢和独立的人。在古代,“面目”一词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呢?  时光机——  “面目”在古代  1.面部,有时也指态度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期刊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进入一种思维的“陷阱”——面对一个观点时,不由自主地被对方所列举的“事实”牵着走,进而一叶障目,来不及细想自己看到的“事实”是否就是真正的“事实”,或者说,是否就是全貌?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反事实”的存在?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在思考的过程中关注“反事实”,以此来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  现象:为什么有人相信巫师?  我们知道,古时候人们生病可能会请巫师来治病,即使在现代,
期刊
庄子笔下有很多高人,他们都“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不愿意作天子的臣仆,不屑与诸侯交朋友。魏国隐士徐无鬼也是其中之一。他虽隐居山林,但名气远扬。魏武侯的谋臣女商,听说徐无鬼的才能后,便极力邀请他去见魏武侯。几经折腾,徐无鬼才同意。  两人见面后,魏武侯见徐无鬼一副穷酸样,便调侃他:“先生是山里的日子太苦,过不下去了才肯来见自己的吧?”  山外高人一般都很有骨气,视富贵如浮云,徐无鬼也是。他不
期刊
今天,伞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之物。是中国最早发明了伞,若是回顾它的发展历  程,就能从这件寻常物身上发现文化和历史的厚度。  中国最早的“伞”(即雨具)始于何时,难以追根溯源。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南北朝“伞”字出现以前,伞最初的几种形式,如盖、笠、簦(de?ng)等雨具在先秦乃至更古时就已经出现,远早于文献里的记载。从这几种雨具的外形可以判断,盖出现得最早,有“頭盖”和“车盖”之分。头盖是一种只能
期刊
令人期待的暑假马上就要到啦,相信很多同学对此都有美好的期望,甚至制定了一个完美的暑假计划。可是,如果不能真正执行,再完美的计划也只是一纸空文,还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计划可执行,避免白做计划呢?  1.不要过度计划  不要过度计划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安排自己每天做很多事情。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根据实际情况每天给自己设定3-5个计划即可,这样不会产生事情太多自己做不完的焦虑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好的句子,读到好的段落,读到好的书,心中大为感动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通过每月的阅读打卡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把这个月读到的让你感动的句子、诗歌、段落摘抄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悟,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阅读独唱团》吧!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联系方式哦
期刊
表面上看,中國书法静得如无风之水面。实则,它-波三折,暗藏机锋。这是书写的智慧,承载着经世的味道。笔画之间,饱含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哲学态度。  书写时,执笔之人需秉持一丝不苟的态度,用笔严谨,巧密精思,使得笔下每个字的构成部件都恰到好处地相互避让和呼应,带着些许侠客之气。听起来,高深莫测,写起来,更是需要火候。  刘文斐从五岁起开始学习书法,稚气未脱的她接过一本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帖《颜勤礼碑
期刊
一位朋友请我帮她家上小学的孩子修改一篇作文。作文写的是爸爸带自己读书的事,但是,文中那些“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之类的名言俗语,一看就知道是从素材本上抄下来强行塞进作文里的,于是忍不住笑问朋友:“他们父子俩平时在家都是这样对话的吗?”  写作文要“说人话”,尤其是写记叙文,更要让文中的人物“说人話”,如此才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从2019年9月到2020
期刊
此瓶为直口、长颈。瓶颈上细下略粗,瓶腹硕圆,圈足(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文化视点/  唐代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質细腻,透明度好,釉面犹如一湖清水。著名的秘色瓷便是越窑青瓷的精品。  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因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而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