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古代「伞」的千年演变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伞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之物。是中国最早发明了伞,若是回顾它的发展历
  程,就能从这件寻常物身上发现文化和历史的厚度。
  中国最早的“伞”(即雨具)始于何时,难以追根溯源。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南北朝“伞”字出现以前,伞最初的几种形式,如盖、笠、簦(de?ng)等雨具在先秦乃至更古时就已经出现,远早于文献里的记载。从这几种雨具的外形可以判断,盖出现得最早,有“頭盖”和“车盖”之分。头盖是一种只能举在头顶不能戴的笨拙的盖子,而车盖,其始源无从稽考,不过《孔子家语》里有记载:“孔子将行,雨而无盖。”孔子出门遇雨,但乘坐的车上并没有雨盖。“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这里的盖使用时蒙覆在车上,使整辆车看起来像一座可移动的亭子。看来这种避雨方式也十分原始。不过,由于车盖位于车上,其高耸的姿态可以充分显示尊贵者高高在上、浩浩荡荡的威仪,故而后来演变出华盖、罗伞等形式,成为皇室或官员出行仪仗中的必备之物,并且历朝历代对此都有严格的等级使用规定。
  由于盖十分笨拙和不方便,人们不断总结改进,慢慢出现了比较轻便的盖子,这就是可带可摘的笠,配合蓑衣使用。《诗经·小雅》中有记载:“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在使用斗笠和蓑衣这两种雨具了。再后来,人们在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出现了簦,两者的区别是,簦“大而有把,执以行”,笠“小而无把,首戴以行”。可以说,簦是今日之伞的雏形,不过它用料大,且不能收拢。
  至于收放自如的“伞”到底是谁发明的,尚未有定论,有传说是春秋时期鲁班发明的,也有人说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因为鲁班常在野外作业,如果遇到下雨,往往被淋得浑身湿透,因此“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可收拢的“伞”出现后,由于其多为丝帛制作,价格昂贵,所以并未普及开来。直到汉代纸的发明,这种价格更低廉的材料为油纸伞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油纸伞从此诞生,而伞这个字也终于被造出来,当时写作“傘”,为象形字。如果代表某个事物的文字已经产生,那说明这个事物在社会上一定广泛存在了。不过这一时期,伞仍然是上层人士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蓑衣、斗笠和簦仍作为民间主要的雨具。
  隋唐五代时期,民间用伞的限制逐渐放松,但只能使用纸伞,不过这也促使制作纸伞的手工业的兴起。宋初陶榖《清异录》就曾记载,南唐时“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此外,由于唐朝宣纸的出现,还出现了用宣纸做伞面,书画家在伞面写字绘画的艺术油纸伞。也是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至日本、韩国、南洋等地。
  到了宋代,伞已经成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当时流行“绿油伞”,以绿色为主,不仅
  用来挡雨,也用来遮阳。这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和南宋的《斗茶图》中有所反映:前
  者中许多商贩在大遮阳伞下做买卖,集市上有行人拿着的就是绿油伞;后者所画四人中有
  三人随身都携带着伞。可见伞已是宋人出行的必备之物。
  及至元代,由于棉布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油布伞。相比油纸伞,它更坚固耐用,价格虽然略高,但也颇受欢迎。明清时期,书画家们喜欢效仿唐人在伞上进行创作,出现了许多精工彩绘的花伞。2005年,文徵明创作的一把山水画油纸伞曾拍到98万美元的价格。不过,由于本身难以保存,流传下来的名家创作的油纸伞少之又少。
  油纸伞伴随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伞的普及,油纸伞才退出历史舞台。不过,那寂寥雨巷中,象征着怀旧和浪漫的油纸伞,仍在延续着朦胧的美意。
其他文献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与生命的本源。中国的先哲们认为水代表着一种智慧,一种灵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古语道出了文人与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期,让我们一起来读作家笔下的大江大河,去感受谁的魅力。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通常一闻到陆地上刮来的风,他就醒来,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道时间尚早,就继续把梦做下去,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
期刊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在本专栏的前两期,我们介绍的阅读方法是“读懂《红楼梦》中的细节”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赏析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
期刊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梵音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袁行霈《中國文学史》  一、艳曲兴
期刊
生死从此相隔,“逆行英雄”再也回不了家。从凉山到四川再到全国,太多人痛难定,思茫茫,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接受这样惨痛的事实:烈火无情。  从初闻凉山火情与人员失联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为信息流中不断传来的严重性与危险性担心:宏观而言,山火扑救是世界应急救援中最困难和最危险的领域之一,重大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微观而言,凉山山高林深,风向多变,山火一直是当地不敢轻视的祸患。  然而,当担忧变为现实,危机真成了灾
期刊
细说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这句谚语是说,假言假语不如有话直说,和聪明人说话不用说得太明白,聪明人一点就透,再详细说明就是浪费他的时间。《庄子·大宗師》里也写道:“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不用多说就心领神会,互为知己朋友,说明这四个人也都是聪明人了。因此接下来,就不
期刊
祖父好兰,孩提时代,家中净是盆兰。当时还年轻的母亲喜欢兰花的香气。芝兰馥郁,自当高慢,是从来不管人的鼻子的。就此花而论,日本人着重欣赏它的颜色、风姿,而中国人却尊崇它的香气。芳香来自花心,没有芳香的花是无心的花。无论多么美丽,如若没有香气,或香气极薄,则不受重视。日本人尊为“国花”的樱花,中国人不以为然,其最大原因,也许在于花朵的早谢和香味的淡泊。  清康熙年间,出版了一部论园艺的书,叫《秘传花镜
期刊
对于莎士比亚,歌德曾这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喊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自中世纪黑暗
期刊
面目  读着童话书长大的我们,最初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但越长大越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其实是鲜花与荆棘并存。于是我们为自己穿上盔甲,佩上利剑,披荆斩棘。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不意味着妥协和软弱,反而代表着我们将成为更加勇敢和独立的人。在古代,“面目”一词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呢?  时光机——  “面目”在古代  1.面部,有时也指态度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期刊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进入一种思维的“陷阱”——面对一个观点时,不由自主地被对方所列举的“事实”牵着走,进而一叶障目,来不及细想自己看到的“事实”是否就是真正的“事实”,或者说,是否就是全貌?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反事实”的存在?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在思考的过程中关注“反事实”,以此来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  现象:为什么有人相信巫师?  我们知道,古时候人们生病可能会请巫师来治病,即使在现代,
期刊
庄子笔下有很多高人,他们都“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不愿意作天子的臣仆,不屑与诸侯交朋友。魏国隐士徐无鬼也是其中之一。他虽隐居山林,但名气远扬。魏武侯的谋臣女商,听说徐无鬼的才能后,便极力邀请他去见魏武侯。几经折腾,徐无鬼才同意。  两人见面后,魏武侯见徐无鬼一副穷酸样,便调侃他:“先生是山里的日子太苦,过不下去了才肯来见自己的吧?”  山外高人一般都很有骨气,视富贵如浮云,徐无鬼也是。他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