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0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德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则是一切学科中德育的基础和主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普遍低下的实际情况,应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大德育力度。本文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和把握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原则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又要熟练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更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并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把握以下方法。
  
  1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1.1 和谐共鸣原则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鸣,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鸣过程。
  1.2 合时适度原则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一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二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 而不“越位”,否则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
  1.3 移情感悟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在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1.4 求新激活原则 “求新” 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激活”,是指教风活泼、教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新”与“活”主要表现为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色,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花常开常新!
  
  2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把握几种方法
  
  实践教学证明,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巧妙构思和传情表意相统一的活动,常见的几种方法:
  2.1 发掘渗透法 语文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教者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
  2.2 启发渗透法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构思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以启发的方式反求之,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确定情感倾向,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风云变幻之际坚定立场。
  2.3 强化渗透法 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构思中从发扬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标,多侧面,多功能地加以强化、渗透给学生的方法。
  2.4 联想渗透法 联想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由疑而释,由塞到通的纽带。语文教学德育渗构思离不开联想。
  2.5 情感渗透法 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即为情感渗透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进而使德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1 开放课堂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
期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用简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取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并用,是语文学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    1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并存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目
期刊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文本对话、以生活对话,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  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     1 在文本中积淀     在语文教材中,处处都彰显着博大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有待于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去探讨、开掘。教材中有《
期刊
事实论据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可用以下方法:  
期刊
关注社会,反映现实是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一大特色。其中19题与地震、风灾、冰灾、海啸有关,20题“畅想奥运”的话题是举国关注的热点,21题的作文更是对5.12四川地震的高度关注。从来没有高考试题如此大范围的关注社会,从来没有高考试题如此迅速地反映现实。这一切非常鲜明地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一个很好的警示:语文教学,必须打开关注社会的那扇窗。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笔者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
期刊
由于受教材编排、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每个学期的几节课进行口语训练,显然是不够的。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中处处隐藏着机会,那看你会不会利用、发掘。口语交际能力不能在有限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口语交际应贯穿在教学之中。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际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
期刊
在新标准的指引下,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了主旋律,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怎样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是日益更新。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正在逐步退出“三尺讲台”。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新时尚,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把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动画、图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