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氧集土池对稻田退水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

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含量,并拦截稻田退水中土壤颗粒,文章设计研发了集扰流增氧与土壤颗粒拦截于一体的稻田排水口复氧集土池装置.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筛选出溶解氧增加效率、浊度降低效率最优的复氧集土池形式和尺寸;通过田间试验测试复氧集土池装置对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增加、浊度降低及氮磷污染物拦截的效果.室内模拟溶解氧增加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均高于平板形式复氧集土池(p<0.05),且0.30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最高,为13.79%.室内模拟浊度降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浊度降低效率最高,为71.4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在田间试验中溶解氧平均增加效率为7.45%,浊度平均降低效率为56.64%,总氮、总磷降低效率分别为31.02%、74.05%.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复氧集土池的最佳尺寸(长×宽×高)为0.30m×0.20m×0.30m;在田间试验中其复氧效果可以增加7.45%,浊度降低56.64%,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总磷负荷削减量为261.09、160.77mg/m3,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和总磷污染物拦截率为31.02%和74.05%.复氧集土池可促进稻田退水的水质净化,简单易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水体浮游真菌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水库水体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该文运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诊断水库水体真菌群落结构的异质性,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饲养频率的提高以及养殖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大菱鲆在养殖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疾病,例如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等。其中,细菌病是我国大菱鲆养殖中受到损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据报道,我国大菱鲆养殖各种致病菌主要有大菱鲆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鱼肠道弧菌、溶藻弧菌、大菱鲆源副溶血弧菌等,常引起鱼类的败血症、鱼皮下出血、鳞片黏膜脱落、鳍基部充血、溃烂症、腹水症、肠道白浊、肠黏膜腐烂脱落等,导致鱼的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该文分析了亚油酸、单棕榈酸甘油酯、α-细辛脑、海藻糖、二十二碳酸甲酯和异植醇对强壮前沟藻、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球形棕囊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在
为开发适于使用的微生物磷肥,该研究从库布齐沙漠根际土中筛选了1株高效溶磷细菌,命名为GY35.根据菌株的16SrRNA基因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GY35鉴定为欧文氏属(Erwinia)
植食性海水鱼主要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海藻等为食。在养殖实践中,梭鱼、鲻鱼、篮子鱼等植食性海水鱼的物质能量转化及生态优势已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利用,在与虾、肉食性鱼等种类的复合立体养殖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斑(Konosirus punctatus)属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在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主要栖息在内湾浅海区,以海湾和河口居多,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小型经济鱼品种。斑适盐范围广,饲料易解决,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一年就可以达到商品规格,斑成鱼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
坛紫菜是我国特有的栽培经济海藻,2019年栽培面积达3.1万公顷,产量15.3万吨。坛紫菜味道鲜美,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是海洋经济植物中营养均衡、适合人体需要的健康食品。栽培坛紫菜的采收非常关键,合理收菜既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又是保持原藻鲜嫩的重要手段;采收只有从保持网帘的再生产能力出发,才能做到合理采收;采收方法与品种及管理有关,也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效益。由此可见,采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坛紫菜的质量和单位面积的产量。
近几年受草鱼、罗非鱼等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不少养殖户转养黄颡鱼,2020年惠州市黄颡鱼产量85吨。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加大了黄颡鱼的患病概率,加重了黄颡鱼的患病程度。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产养殖普遍存塘量大、密度高、压力大,尤其是天气回暖、行情好转后,病害也随之而来。从早春的黄颡鱼小瓜虫病,到4月的不明病因的暴发性死亡,给黄颡鱼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现将笔者对一例非病原微生物感染原因导致的黄颡鱼肝胆病及其治疗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文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稻草)还田量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时,长期淹水增加温室效应的抵消作用大
该文以寒旱区退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区域,引用VAR模型,通过其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对乌梁素海2016-2019年长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寒旱区湖泊总磷(TP)、总氮(TN)、温度(T)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换水是改善池水环境的主要技术措施,在刺参耳状幼体培育阶段,传统上采用网箱或滤鼓换水,存在换水效果差、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幼体易损伤、易造成病害交叉感染以及因筛绢破损造成幼体跑漏等问题。笔者在长期进行刺参人工育苗科研与生产实践中,对传统的换水方法进行改进,结合刺参耳状幼虫的生物习性及不同培育阶段的水质特点,探索出效果好、简便易行的新方法。该方法分为前期加水和后期换水两个阶段,采用的换水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