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读聚焦语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许多教师会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来学习生字词,或者概括课文讲了什么等,这样容易使初读课文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走过场”。特级教师蒋军晶、于永正在《祖父的园子》初读教学中,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初读教学找到了一条突破的新路径。
  一、蒋军晶教学片段:抓住“想”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1: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2:“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师板书“栽花”)
  生3:“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师板书“铲地”)
  生4:他们还一起浇菜。(师板书“浇菜”)
  师: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5: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师生书写)
  生6:这八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和昆虫有关。
  师:对!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3: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来,我们再一起整理一下。(师补充板书)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师: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对照板书说一说。
  ……
  【赏析】蒋军晶老师的初读教学是围绕“想”进行的。作者先想起的是和祖父在园子里所做过的事,教师相机板书。学生说出的“拔草”“栽花”“铲地”“浇菜”等,教师都一一板书;接着作者想起的是在园子里看到的事物(具体的动物与植物);在此基础上,蒋老师把学生所说的内容分三行按“人”“事”“物”进行了整理,并要求学生对照板书概括地说说课文内容。
  看上去蒋老师的初读最终也回到了了解课文内容上,但他选取的角度很独特,这个“想”是遵循文本的叙述角度,即站在作者的立场从回忆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入“祖父的园子”,并且不是简单地一读而过,而是按人、事、物分类读出文章的相关内容。这样整理出来的文章主要内容中,就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带上了作者独特的印记,园子里的一切与别处的平常的人和事不一样,它是萧红眼中的独一无二的人、事、物。这就是蒋老师这一课初读的滋味所在。
  蒋老师在初读环节的“读”中,巧妙地呈现了教学重点品读环节可供选择的对象。在出色完成阅读任务之外,还把阅读教学引向了深入,这就是蒋老师赋予初读的独当之任。
  二、于永正教学片段:着重“说”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眼睛看,仔细看,把看到的东西做上记号。
  (生默读,动笔做记号,师巡视学生默读情况。)
  师:交流一下,把你看到的写在黑板上。
  ……
  师:看黑板,你们基本上把看到的都写了上来,谁再说说,你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用心的同学会用几个词来概括。
  ……
  师:谁再来连起来说一遍。
  生1: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动物、植物、人以及他们做的事。
  师:能用一个词说吗?
  生1: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许多事情。
  师:谁上前来跟我对话?我们看他说得好不好。
  (一女生上台)
  师:我要你先概括后具体地告诉我,你到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祖父园子里有很多事物。
  师:具体有哪些?
  生2:有动物、植物和人,还有他们做的很多事情。
  师:“和”“还有”只能选用一个,而且要用到最后,你再说说。
  生2: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做的很多事情。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2:蝴蝶、蚂蚱、蜻蜓……
  师:说完了吗?
  生2:没有。
  师:那可以在后面加一个字,再说说。
  生2:我看见了蝴蝶、蚂蚱、蜻蜓等动物。
  【赏析】于永正老师的初读教学要求学生在默读中圈画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在交流中把“看到”的相关内容一一写在了黑板上,由此再引导:“谁再说说,你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用心的同学会用几个词来概括。”就是这个“再说说”,与先前的交流大不一样。一是经历“用几个词来概括”到“用一个词说”,二是让学生上前与老师对话,其要求是“先概括后具体地告诉我,你到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学生在回答具体有哪些时说“有动物、植物和人,还有他们做的很多事情”,于老师凭借语感,再次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问题,并指出“‘和’‘还有’只能选用一個,而且要用到最后”,还有具体内容较多时可以用“等”来表达。经过这样面对面的指导,学生顺利地达到了于老师提出的会说的目标。就在这个一来二往中,于老师运用“说”这一语言表达手段,引导学生在“祖父的园子里”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的语言表达实践,让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明显提升,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品读于老师这一初读教学片段,犹如品咂陈年醇酿那样余味深长。
  两位特级教师《祖父的园子》的初读教学,一个抓住“想”,一个着重“说”,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独特表现,经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教得扎实有效,有滋有味,值得我们咀嚼品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其他文献
组文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重要课型,指在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篇或一个单元的文章并进行梳理总结后,再补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也可指一个单元的文章学完之后,再拓展阅读此类主题的整本书。它能够达到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效果。教师要整体把握,找出组文阅读的整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把从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丛书篇目的阅读中,在交流中展示、分享,阅读的乐趣,实现“海量”和“高效”
期刊
清朝名士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几年前阅读闫学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时,我看到的多是一点新鲜的感动,一些皮毛的技法;现在,经历了一些当班主任的风雨,再展卷细读,则是另一番春秋冬夏——  一、你看见问题的关键了吗  《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中提到四年级的康军,每次参加800米赛跑都是年级第二名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22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5~1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鲜活实例,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近似数的内涵,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应用意识及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内涵,会求一个数的近似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在高考作文题中早已出现,且有论者归纳出2015年至2018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认为自“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Ⅱ两卷作文题同时使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形式,突破了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局限”开始,到2018年,全国卷作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任务类型,“前一阶段的作文试题聚焦于规则意识、人生理想、教育发展等个人成长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期刊
《荷花》这节课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一次课堂实践。“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重视真实真切的学习“境遇”的创设,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经历学习过程。  荷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课本中就有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在合适的时候,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将这些诗文建立起联系,形成文化场域,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
期刊
《草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汪老师借助文本组织教学时,重在落实“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想开去;既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引导读题,由题目想开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因为教师的“问题意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或问题驱动的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主问题”意识。所谓“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采取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以便积极寻求更好“主问题”的一种教学态度。其目标指向是追求更优质的课
期刊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于“角”,其实学生是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学具三角尺从学生上学几乎就陪伴左右了。于是,“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油然而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曲一:“跟着三角尺学角的特征”  【教学片段一】  猜谜语:个子小小三条边,好像红旗三个尖,学习时候都用我,画线测量我争先!  生:三角尺!三角尺!  (师板书三角尺,并把三角尺挂在了黑板上)  师:三角尺有什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然而《标准》在内容标准上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并没有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苏教版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同一个数学概念的多个知识点,会根据难易程度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年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经常会出于学习间隔长、知识点零
期刊
《雾在哪里》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运用拟人的方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世界玩捉迷藏的故事。教好这类故事,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发。  一、变魔术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师:小水滴是个小旅行家,它像孙悟空一样出门都会变个样儿。咱们来猜一猜它都会变成谁。有时候它出门,会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它变成了谁?  生:雪。  师:有时候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