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看见与懂得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名士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几年前阅读闫学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时,我看到的多是一点新鲜的感动,一些皮毛的技法;现在,经历了一些当班主任的风雨,再展卷细读,则是另一番春秋冬夏——
  一、你看见问题的关键了吗
  《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中提到四年级的康军,每次参加800米赛跑都是年级第二名,因为他总是败给名叫王立的男孩,而且每次都相差无几。体育老师认为他是最后阶段的耐力比不上王立。班主任李老师仔细观察分析后,认定康军是不够自信,缺少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不服输精神,于是陪着他训练,在冲刺阶段的100米跑道边给他鼓劲,告诉他每一次训练成绩都有所提高。正式比赛时,到了决定胜负的最后100米,康军毫不松懈地奋力向前冲刺,终于以3秒的优势战胜了王立,获得冠军。
  闫学老师点评道:与其说康军在体力上战胜了王立,不如说他在精神上战胜了自己。这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一个新起点。当然,闫老师的认识是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力量产生惊奇感。初读这个案例时,我只是简单归纳为教师的关爱与鼓励让学生取得成功,现在则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关爱和鼓励会让学生取得成功。《思辨与立场》中提到:如果你的状态出了问题,一定是思维出了问题。康军第一次败给王立,也许是偶然或意外,但接二连三地败给王立,他就会认定是自己技不如人,自然产生消极情绪,在跌倒的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倒。这个思维惯性他未必有能力意识到,但班主任李老师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用陪跑的方式改变他的思维。想法变了,行动自然发生改变。力量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推力,一种是内在的生长力,无论是李老师的做法、闫老师的分析,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都很巧妙地将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让改变真正发生。因此,无论读书、处事,还是当老师、做班主任,遇上问题,看见关键所在,将力量用在刀刃上,才是真正的专业素养!
  二、你懂得公正与否带来的影响吗
  《公正会使心灵变得高尚》一文中,闫学一连列举了两个负面的例子,都是因为教师不够公正而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闫老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以下这段话评述这两件事:公正具有奇异的特性,它能拨开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美;不公正则仿佛用冰制的鎧甲把年轻的心灵裹住,因而心灵就变得迟钝,对美置若罔闻。在家庭和学校里感受到公正还是不公正,这一点决定着儿童的心灵状态,决定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闫老师认为:公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我有一名学生对她妈妈说过这样一段话:“妈妈,虽然你跟朱老师是好朋友,但如果我犯了什么错,朱老师同样会批评我。我觉得这样很公平。”这孩子的妈妈是我的老同学,向我转述这段话时,孩子刚念三年级。可见,当我们以为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自以为能瞒天过海时,其实孩子心里早有一杆秤,他们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有自己的称量和判断,区别只在于他们是否说出来或你是否有途径知道而已。可能有某些潜在因素影响教师的抉择,有的甚至是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几乎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因为年幼的心灵完全敞开、全盘吸收,加上孩子生活的世界除了家庭就是学校,所以哪怕芝麻大的事,对他们都可能是天大的事,任何处理不当都容易造成童年创伤,影响学生对人世的认知和看法。对班级建设而言,不公正看起来只是教师偏心,其实丧失的是教育的边界和底线,甚至会助长学生和家长的投机心理,致使班风不良,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对教育而言,不公正的老师和缺乏爱的老师一样,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清晨的露珠一样对待孩子的心灵,同样,我们也要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对待自己手中的教育权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果不懂得公正的力量何在,如果不谨慎地使用教育公权,那么,所有的辛劳付诸东流还只是最低代价!
  学习和成长都是终生之事,对学生、教师而言均是如此。阅读是学习和成长的佳途,但是,全身心去体察生活、反思得失,才是最根本的途径。有些书,需要用一生去阅读;有些事,需要用一生去完成。即使这样,我们未必就可以谈论教育——浩瀚宇宙的那一轮明月。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双莲寺小学)
其他文献
带着“教育为何”“教育何为”的思考,我认真品读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一书,读后我更加明白和坚定,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才是我们广大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唤醒的教育  教之至善在唤醒,唤醒须“退”“进”有度、“退”“进”结合。  教育是慢的艺术,唤醒需要等待——勇敢地退。执教“我不是笨小孩”一课,面对还未想明白的学生,华应龙老師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抽象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大有裨益,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截面问题是立体几何的典型问题。教学“正方体截面的形状”这节课时,教师利用正方体玻璃缸、水、量杯等实验工具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以分组讨论的
期刊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育更应是一项幸福的事业。  如果有人把学校与监狱、精神病院放在一起,列为他不想去但有人迫使他不得不去的三个地方,作为教育人,我们会不会感到一丝悲凉?  然而,现实情况的确是这样,在我们孩童时代接触的各种环境中,学校属于最压抑的一类。课改持续进行到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依然可以看见这种低效的教育场景:  一名教师对着满教室学生讲课,讲台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听讲。其他人呢?有些学生
期刊
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起步阶段。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写字、朗读、说话等方面的语文学习已有感知与实践,但书面表达则新鲜、艰难。鉴于写话学习的难度与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学生获得表达的快乐是第一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写话”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乐于写话”,而非其他,足见兴趣在写话学习中居于首要地位。  一、表情初体验,用一种好玩的方式  师:同学们,我
期刊
摘 要:学本式生态课堂重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致力于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让课堂向着立本求真的方向自然生长。本文着眼于构建学本式生态课堂的行动,重点阐述学本式生态课堂的构建意义和构建策略,通过对不同时期课堂教学中教学关系及教学特点的深入剖析,阐明了笔者的教学主张——智教慧学,赋予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力。  关键词:学本式生态课堂;智教慧学;学习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具有个性的课堂已
期刊
思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思辨之风已在中西方文化中存续了几千年。《中庸》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只要思辨继续,幸福就在延伸。”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了人们对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深度关注,全球化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球化公民,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数学学科理应主动担当起自己的学科責任。  思辨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
期刊
提到鲁迅的文章,大家第一时间总会联想到犀利冷漠的讽刺,而《记念刘和珍君》却是鲁迅难得的抒情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鉴赏刘和珍的人物形象历年来都被执教者完成得很好,本文就不做赘述了。但散文教学读“我”也是重中之重,即鲁迅借文字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读“我”的过程往往比较间接、曲折,也更有挑战性。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逻辑反常之处加以分析,来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还可引入林语堂
期刊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成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呢?笔者认为,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深度教学,学生才可能做到深度学习,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期刊
习作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创造性的问题,或者是重新塑造创造性。为什么会有重新塑造呢?传统习作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与生俱来的习作创造潜能逐渐消失,从而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缺乏行动力,更缺少创造性。怎样重塑学生习作的创造性呢?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生出来的。笔者以《童眼看课》习作教学创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以生成召唤,重塑习作的创造性  何谓生成?“生命就是生成,即差异生成
期刊
组文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重要课型,指在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篇或一个单元的文章并进行梳理总结后,再补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也可指一个单元的文章学完之后,再拓展阅读此类主题的整本书。它能够达到反三归一、质从量出的效果。教师要整体把握,找出组文阅读的整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把从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丛书篇目的阅读中,在交流中展示、分享,阅读的乐趣,实现“海量”和“高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