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心理问题。方法:应用汉密顿焦虑(HAMA)汉密顿抑郁(HRSD)量表对口腔修复患者修复前进行心理状况评定。结果: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者修复前HAMA、HRSD的测定结果高于常模。结论:口腔修复患者修复前存在着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临床心理问题,针对牙齿缺失出现的心理反应,根据不同年龄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牙缺失心理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115【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75-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共52例。女38例,男24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4.8岁,均为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口腔修复患者,无其他精神性疾病。
典型病例。患者张某,女,19岁,外伤引起右上侧切牙折断半年。家长反映,患者原来性格外向,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自缺牙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家经常沉默不语,变的孤僻,易激怒,爱发脾气,入睡困难,在学校也不愿和同学一起玩,拒绝参加一切集体活动,甚至有终止学业的想法。
患者李某,女,63岁,口内多个残根,经检查残根、残冠无法保留,逐步拔除,全口牙列缺失。患者缺牙后,对自己的年龄产生怀疑,认为自己真的老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为此常常出现失眠、胃肠不适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1.2研究方法。在患者进行牙齿修复治疗前、治疗后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情绪测试,结合临床心理反应进行修复前后评估分析。HAMA>7分者确定为有焦虑情绪,HRSD>17分者确定为有抑郁情绪。
选择治疗前有焦虑、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结合修复治疗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观察治疗后的情绪变化。
2结果
52例口腔修复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HAMA)、汉密顿抑郁(HRSD)量表测量的结果见表1。总体来说,口腔修复患者治疗前的HAMA平均得分高于7分,HRSD平均得分略高于17分;治疗后的HAMA平均得分低于7分,HRSD平均得分低于17分;治疗后的HAMA、HRSD平均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平均分。
表1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均分比较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焦虑8.85±1.656.38±2.15.15<0.05抑郁17.33±1.3715.59±1.7110.94<0.05治疗前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数比较多,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孤独、不幸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体重减轻、绝望、交往受限、多疑等项目上得分较高。结合修复治疗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后,治疗后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数明显减少。
结果提示,牙齿缺失对患者已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反应;结果还告诉我们,年龄、文化背景不同,其出现的心理问题亦有所差异。
经良好的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后,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口腔系统的健康和各部分协调,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好转。
3讨论
3.1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者的心理分析。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一种缺陷及功能障碍都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美感。由于缺牙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可使病人出现交往受限、孤僻、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情绪低沉,表现为出门带口罩、与人交谈时用手捂住面部、怕见生人,惟恐别人瞧不起。有资料表明,缺牙患者较同龄人更缺乏自信,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均降低。口腔修复患者治疗前的HAMA平均得分高于7分、HRSD平均得分略高于17分,说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和轻微的抑郁情绪。这个结果和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现是一致的。
本研究中治疗前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数比较多,说明许多缺牙患者容易焦虑、抑郁情绪问题。重者可进一步导致社交恐惧,沉默寡言,甚至发生自闭症及心理障碍。进行修复治疗,或者修复治疗结合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得患者治疗后的HAMA、HRSD平均分明显降低。
3.2结合修复治疗对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长期以来,修复学在临床上一直注重修复效果的生理学评估,很少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就导致一些患者在功能上得到改善的同時,并不能在心理上得到完全康复,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口腔修复体不仅是单纯恢复病人生理功能的假牙,而且是可以同时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人工器官。修复科医生应多学习心理学知识,注意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在口腔修复临床接诊的病人中,老年患者占大部分,对于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的进行心理支持。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如缺牙数多,余留牙磨损严重,釉质结构发生变化脆性增大。牙列中缺隙多,孤立牙多,牙槽嵴黏膜腭黏膜变薄,弹性下降,唾液变稀薄量减少,影响义齿固位,牙槽嵴吸收过度,面下1/3比例失调,下颌运动轨迹偏斜,并伴有下颌关节的紊乱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认真细致的检查,减少误差,为患者制作高质量,符合口腔生理功能的义齿。尤其是原垂直距离减小,上颌或下颌前突者确定颌位关系时不能按原拔牙前的垂直距离高度。
对固位、稳定、磨损等问题,也要认真解决。对初戴义齿产生急躁情绪,一时无法接受义齿,稍有问题便认为过去不戴假牙也能吃饭,戴牙问题多,反而太麻烦各种原因牙大部缺失的患者,要配戴活动义齿,需要医生耐心解释,嘱其需要适应,出现问题及时复诊解决。并让患者知道不戴义齿的不良后果。参考文献
[1]曾剑玉,洪流.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与个性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3):184-1861
关键词:牙缺失心理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115【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75-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共52例。女38例,男24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4.8岁,均为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口腔修复患者,无其他精神性疾病。
典型病例。患者张某,女,19岁,外伤引起右上侧切牙折断半年。家长反映,患者原来性格外向,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自缺牙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家经常沉默不语,变的孤僻,易激怒,爱发脾气,入睡困难,在学校也不愿和同学一起玩,拒绝参加一切集体活动,甚至有终止学业的想法。
患者李某,女,63岁,口内多个残根,经检查残根、残冠无法保留,逐步拔除,全口牙列缺失。患者缺牙后,对自己的年龄产生怀疑,认为自己真的老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为此常常出现失眠、胃肠不适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1.2研究方法。在患者进行牙齿修复治疗前、治疗后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情绪测试,结合临床心理反应进行修复前后评估分析。HAMA>7分者确定为有焦虑情绪,HRSD>17分者确定为有抑郁情绪。
选择治疗前有焦虑、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结合修复治疗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观察治疗后的情绪变化。
2结果
52例口腔修复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HAMA)、汉密顿抑郁(HRSD)量表测量的结果见表1。总体来说,口腔修复患者治疗前的HAMA平均得分高于7分,HRSD平均得分略高于17分;治疗后的HAMA平均得分低于7分,HRSD平均得分低于17分;治疗后的HAMA、HRSD平均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平均分。
表1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均分比较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焦虑8.85±1.656.38±2.15.15<0.05抑郁17.33±1.3715.59±1.7110.94<0.05治疗前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数比较多,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孤独、不幸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体重减轻、绝望、交往受限、多疑等项目上得分较高。结合修复治疗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后,治疗后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数明显减少。
结果提示,牙齿缺失对患者已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反应;结果还告诉我们,年龄、文化背景不同,其出现的心理问题亦有所差异。
经良好的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后,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口腔系统的健康和各部分协调,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好转。
3讨论
3.1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者的心理分析。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一种缺陷及功能障碍都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美感。由于缺牙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可使病人出现交往受限、孤僻、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情绪低沉,表现为出门带口罩、与人交谈时用手捂住面部、怕见生人,惟恐别人瞧不起。有资料表明,缺牙患者较同龄人更缺乏自信,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均降低。口腔修复患者治疗前的HAMA平均得分高于7分、HRSD平均得分略高于17分,说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和轻微的抑郁情绪。这个结果和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现是一致的。
本研究中治疗前HAMA>7分和HRSD>17分的患者人数比较多,说明许多缺牙患者容易焦虑、抑郁情绪问题。重者可进一步导致社交恐惧,沉默寡言,甚至发生自闭症及心理障碍。进行修复治疗,或者修复治疗结合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得患者治疗后的HAMA、HRSD平均分明显降低。
3.2结合修复治疗对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长期以来,修复学在临床上一直注重修复效果的生理学评估,很少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就导致一些患者在功能上得到改善的同時,并不能在心理上得到完全康复,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口腔修复体不仅是单纯恢复病人生理功能的假牙,而且是可以同时满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人工器官。修复科医生应多学习心理学知识,注意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在口腔修复临床接诊的病人中,老年患者占大部分,对于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的进行心理支持。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如缺牙数多,余留牙磨损严重,釉质结构发生变化脆性增大。牙列中缺隙多,孤立牙多,牙槽嵴黏膜腭黏膜变薄,弹性下降,唾液变稀薄量减少,影响义齿固位,牙槽嵴吸收过度,面下1/3比例失调,下颌运动轨迹偏斜,并伴有下颌关节的紊乱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认真细致的检查,减少误差,为患者制作高质量,符合口腔生理功能的义齿。尤其是原垂直距离减小,上颌或下颌前突者确定颌位关系时不能按原拔牙前的垂直距离高度。
对固位、稳定、磨损等问题,也要认真解决。对初戴义齿产生急躁情绪,一时无法接受义齿,稍有问题便认为过去不戴假牙也能吃饭,戴牙问题多,反而太麻烦各种原因牙大部缺失的患者,要配戴活动义齿,需要医生耐心解释,嘱其需要适应,出现问题及时复诊解决。并让患者知道不戴义齿的不良后果。参考文献
[1]曾剑玉,洪流.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与个性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3):184-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