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背后,逻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知识本身的逻辑,文本解读的逻辑,语言表达的逻辑与教学设计的逻辑都构成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本与论辩背后的逻辑支撑,深度挖掘课文中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深入加工,在合適的文本中彰显语言逻辑的力量,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逻辑;《晏子使楚》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忽略逻辑与不讲逻辑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文在很多情况下被披上了“感性”、“情感”的外衣,其实语文也是讲逻辑的,从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其背后都有逻辑的支撑。叶澜教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有基。”[1]在面对一些适合进行逻辑教学的文章时,当前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或并不能发现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导致教学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表面,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本,就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出逻辑的力量呢?
一、逻辑推理的定义及形式
(一)逻辑推理的定义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2]逻辑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语意非常丰富,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思维、判断、推理;相当于现在的规律、规律性。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穆勒名学》(1903年译自穆勒的《逻辑体系》一书)中首次用逻辑二字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汉语中的逻辑主要有四种意思: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思维的规律、规则;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3]
(二)逻辑推理的形式
1.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当所有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其又分为三段式、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等形式。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推理的普遍特征之一为当所有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增大,但不能排除其结论为假的可能性。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二、《晏子使楚》中逻辑的力量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十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其中晏子的三次回击都体现出了晏子善辩的口才及其背后逻辑的力量。
(一)事例一運用演绎推理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又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听了之后,并没有言辞激烈地拒绝,而是从容淡定地进行一段演绎推理,便顺利地从城门进入了楚国。他先对那个五尺来高的洞作出陈述: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再给出大前提: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此时便会有两种可能,即楚国是狗国(小前提),从狗洞进去(结论);楚国不是狗国(小前提),不应该从狗洞进去。
晏子在这个事例中运用的推理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一是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二是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出使狗国,就从狗洞进去;如果从狗洞进去了,就一定是狗国。晏子在第一次回击中虽然只说了几句话,但是其中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从大前提中的“只有……才……”等逻辑关系中也能明显看出这一点。在这样的推理情况下,楚王自然不会承认楚国是狗国,只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二)事例二运用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晏子进入楚国的城门内,楚王便又想羞辱一番晏子,他问晏子:“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反驳道:“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虽然此处所运用的简单枚举归纳法不能够完全推断出齐国人多的结论,但是足以在当时的情境中驳斥楚王。
楚王便又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楚王的这句话里隐含着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派你来, 就是无人才;有人才,就不派你来。但这个推理不成立,因为它的大前提的前件和后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前件不一定有后件,派晏子来并不一定是无人才。指出楚王的这个推理的错误不难,但晏子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反驳了楚王,还将话锋一转转向楚王并进行推理:“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晏子的这个推理也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它的大前提的前件(上等人)和后件(访问上等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能够成立的,他虚构的派遣使臣的原则是作为齐国的国策提出来的,是不容置辩的,因此,楚王只好陪着笑。
(三)事例三运用类比推理
在酒席中,楚王安排了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王想以一个齐国人犯了罪,得出齐国人都没出息的结论,这样的逻辑推理显然是行不通的。晏子却没被楚王难倒,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在此处并未直接回答楚王的问题,巧妙地将橘与枳拿来进行类比,既论证了齐人非盗贼,又暗讽了楚国为盗国。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逻辑的力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逻辑贯穿各个环节。教师角色走出单纯的“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的规定角色,转而充当“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4]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思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
语文教师在分析文本时要善于思考和发现优秀文字背后的逻辑关系,对看似简单的小学语文课文进行深度挖掘,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而不仅局限于文本的词句赏析,这对学生接受到更深层立体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文本进一步加工,把复杂的逻辑清晰呈现给学生
在教师以成人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后,要对文本进行进一步加工,将其中复杂的逻辑关系以清晰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文.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J].江苏教育,2012,(1):32-34.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胡敏.论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教学的回归[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9.4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逻辑;《晏子使楚》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忽略逻辑与不讲逻辑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文在很多情况下被披上了“感性”、“情感”的外衣,其实语文也是讲逻辑的,从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其背后都有逻辑的支撑。叶澜教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有基。”[1]在面对一些适合进行逻辑教学的文章时,当前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或并不能发现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导致教学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表面,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本,就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出逻辑的力量呢?
一、逻辑推理的定义及形式
(一)逻辑推理的定义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2]逻辑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语意非常丰富,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思维、判断、推理;相当于现在的规律、规律性。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穆勒名学》(1903年译自穆勒的《逻辑体系》一书)中首次用逻辑二字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汉语中的逻辑主要有四种意思: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思维的规律、规则;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3]
(二)逻辑推理的形式
1.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当所有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其又分为三段式、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等形式。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推理的普遍特征之一为当所有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增大,但不能排除其结论为假的可能性。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二、《晏子使楚》中逻辑的力量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十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其中晏子的三次回击都体现出了晏子善辩的口才及其背后逻辑的力量。
(一)事例一運用演绎推理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又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听了之后,并没有言辞激烈地拒绝,而是从容淡定地进行一段演绎推理,便顺利地从城门进入了楚国。他先对那个五尺来高的洞作出陈述: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再给出大前提: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此时便会有两种可能,即楚国是狗国(小前提),从狗洞进去(结论);楚国不是狗国(小前提),不应该从狗洞进去。
晏子在这个事例中运用的推理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一是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二是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出使狗国,就从狗洞进去;如果从狗洞进去了,就一定是狗国。晏子在第一次回击中虽然只说了几句话,但是其中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从大前提中的“只有……才……”等逻辑关系中也能明显看出这一点。在这样的推理情况下,楚王自然不会承认楚国是狗国,只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二)事例二运用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晏子进入楚国的城门内,楚王便又想羞辱一番晏子,他问晏子:“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反驳道:“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虽然此处所运用的简单枚举归纳法不能够完全推断出齐国人多的结论,但是足以在当时的情境中驳斥楚王。
楚王便又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楚王的这句话里隐含着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派你来, 就是无人才;有人才,就不派你来。但这个推理不成立,因为它的大前提的前件和后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前件不一定有后件,派晏子来并不一定是无人才。指出楚王的这个推理的错误不难,但晏子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反驳了楚王,还将话锋一转转向楚王并进行推理:“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晏子的这个推理也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它的大前提的前件(上等人)和后件(访问上等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能够成立的,他虚构的派遣使臣的原则是作为齐国的国策提出来的,是不容置辩的,因此,楚王只好陪着笑。
(三)事例三运用类比推理
在酒席中,楚王安排了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王想以一个齐国人犯了罪,得出齐国人都没出息的结论,这样的逻辑推理显然是行不通的。晏子却没被楚王难倒,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在此处并未直接回答楚王的问题,巧妙地将橘与枳拿来进行类比,既论证了齐人非盗贼,又暗讽了楚国为盗国。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逻辑的力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逻辑贯穿各个环节。教师角色走出单纯的“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的规定角色,转而充当“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4]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思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
语文教师在分析文本时要善于思考和发现优秀文字背后的逻辑关系,对看似简单的小学语文课文进行深度挖掘,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而不仅局限于文本的词句赏析,这对学生接受到更深层立体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文本进一步加工,把复杂的逻辑清晰呈现给学生
在教师以成人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后,要对文本进行进一步加工,将其中复杂的逻辑关系以清晰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文.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J].江苏教育,2012,(1):32-34.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胡敏.论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教学的回归[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