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互促,循“规”而为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jia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题型稳定,且分值(全国新课标卷连续多年保持在10分)在主观题中仅次于作文,其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情理之中。但现实情况是,作为相当成熟的一种题型,很多学生对文言翻译或心存畏惧,或苦心训练却效果不明显,反映在高考考卷中得分率往往不到五成,远低于全卷的平均得分。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文言知识的浩瀚无际、文言翻译考查点众多,令考生难于捉摸有关,但笔者以为,出现如此现象根源还在于很多师生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未能正確认知文言文,忽视了文言文学习应遵循的规律,以致于舍本逐末,费时费力而成效不显。
  文言文之所以成其为文言文,就在于它是“文”与“言”的有机整体。“文”为文言文字词句共同作用所呈现出来的文言意境、感情、寓意等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人文观念等,“言”则是指字词句本身承载的意义和作用。“文”和“言”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言”,文章的意义便失去了载体,没有了“文”,“言”也失去了其意义的价值。学习文言文应将“文”和“言”有机结合,这应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认知,任何将这二者割裂的教与学的行为都违背了文言文学习的规律,都是不可取的。要应对最能反映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翻译题,自然也必须将“文”与“言”统一起来。其实,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采用“得分点 句意”的赋文原则,这是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文”与“言”结合的这一基本特征的。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关键在于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一、以“言”促“文”,“得分”为上
  高考命题变化历程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反复权衡,从而最终完成平稳过渡基础之上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不变”源于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即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变”则在于考查形式及考点的选用,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上的处理;有了“不变”作为支撑,“变”将不成太大的障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是这样界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考《考试大纲》中则更加明晰地规定了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句。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都将字词句等文言文之“言”的积累视为文言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前面讲过,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为“得分点(言) 句意”, 得分点一般为每题3-4分,落实好了得分点,也就把握住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而得分点的把握,又有助于句意的理顺,如此,“言”对“文”起到了促进理解的作用。因而,能否敏锐捕捉住所给翻译句子中的得分点(“言”),并将其译得准确到位就成为做好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就此,我以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得分有点,意识为先。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译“得分点”主要为两类:一为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虚词,二为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及特殊句式等。从这几年考查的情况来看,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通假字(如【2016年新课标Ⅰ】“锡宴不赴”中的“锡”字);②古今异义词(如【2017年新课标Ⅲ】“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中的“肆”、“发”);③词类活用(如【2017年新课标Ⅰ】“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中的“乱”字。又如【2014年新课标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中的“罪”字);④成分省略(如【2017年新课标Ⅱ】“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中第二个句子前主语的承前省略);⑤常用句式及固定句式(如【2015年新课标Ⅰ】“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中的“不吾索”即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等。
  当然,在认识得分点基本特征及类型的同时,更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提升捕捉得分点的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攻关积累。对得分点中涉及的知识点牢牢掌握,不打折扣。特别是高三一轮全面复习时必须将知识点一一落实,以免二、三轮复习被动。二是强化意识。尤其要在二、三轮高强度的限时训练中不断警醒自己,千万不能因赶时间而忽视了紧抓得分点意识的培养与强化。三是讲究策略。比如要养成在平时训练及测试中用笔圈点重要得分点以及训练、考试之后及时总结梳理的习惯。
  2. 回归课本,内化迁移。虽然高考命题不以课本为纲,但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编写的,高考命题的最终着力点依然在于课本。再者,最有效的记忆是情境式的记忆,将知识点附着在熟知的语境中记忆起来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学好文言文,做好文言文翻译就必须回归课本。特别是文言文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为纲,将“言”(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还原到熟悉的文本,在熟读甚至背诵经典文言篇目、结合典型例句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才能将知识在脑海中储存编码,真正将文言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做题时做到合理迁移,得心应手。其实,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绝大多数字词句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对课本内容熟知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文言文的能力的大小、翻译题得分的高低。例如:
  【2015年新课标Ⅰ】(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7年新课标Ⅰ】(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第一句中“不吾索”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只要掌握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及《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等句的翻译,这个知识点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第二句中的“臧否”一词不属高频率词,其翻译肯定会让不少考生犯难。当然,这个题对于熟记了《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句并准确理解其意思的考生而言做起来就轻松了很多。(参考译文:【2015年新课标Ⅰ】(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也应当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2017年新课标Ⅰ】(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3. 语法分析,举一反三。语法分析能力应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相较于现代汉语要简单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修饰成分相对较少;此外,文言文的句子比较短小,扮演语法功能的成分也相对单一。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言文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句子结构:“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主语”、“宾语”一般由代词、名词充当,或省略构成省略句,“谓语”常由动词充当,省略较少。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上出现的词的词性不对,则可能是发生了词类活用现象(如“臣活之”中的“活”字等)。“状语”常由名词充当(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字、“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面”字),构成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如果由介词结构充当,则往往后置,构成状语后置句(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提升自己的语法分析能力,并在实践中合理运用,那么文言文翻译又多了几分把握。例如:
  【2014年新课标Ⅰ】(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罪”字的翻译,如果能运用知识迁移法,想到“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中“罪”字的翻译,问题将迎刃而解。如果想不起来,运用语法分析法很容易就判断出该字在句子中扮演的是谓语角色,由此推断出其被活用为动词,翻译成一般动词“怪罪”或意动词“认为……有罪”均可。“规”、“过”两字如果从语法功能上来说,前者为谓语,一般应译为动词,后者为宾语,应译为名词。如此一分析,该句中的得分点的翻译基本都在掌握中了。(参考译文: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4. 直译有法,转换增补。文言文翻译兼以直译法和意译法,但以直译法为主。直译法要求字字落实,再在此基础上运用“增、删、调、换、补”等方法努力在“信”的基础上做到“达、雅”。“信”为前提,也是抓准得分点的关键与基本保证。此类研究众多,这里不再赘述,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有关单音节词的翻译问题。单音节词是文言词的主体,一般一个字就表达一个相当独立的意思,而且其一般为一词多义。因而,做好此类词的翻译首先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充分利用好语境的限制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两种应对之法:
  其一为“增补法”,即用组词法尝试将该词意思表达完整。例如:
  【2017年新课标Ⅰ】(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运用增补组词法,结合语境即可将“严正”译为“严肃正直”或“严格公正”,将“恭谨”译为“恭敬谨慎”,从而做到字从句顺。(参考译文:<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其二为“转换法”,对那些用增补组词法不能翻译到位的单音节词则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并合理迁移。例如:
  【2016年新课标Ⅰ】:(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处”字译为“对待”,为必须进行转换的字,能否翻译准确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参考译文:赐宴不到场,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二、以“文”统“言”,回归根本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首先界定为“读懂”“浅易”文言文,这种“读懂”是借助于文言文之“言”而完成的对文章的价值、意义的整体把握,这是文言文学习的意义所在,也是学生文言文能力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读懂了文章的基础上的做题将更添把握。再者,文言字词大多本就多义,必须回归语境方能将其意确定,这种回归本身就是“文”对“言”的制约与限定。可以说,读懂文章,以“文”统“言”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也是应对文言文翻译必须具备的思维。
  综观近些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选文不脱“浅易”,且篇幅较短,随着选考题的取消,文言选文的篇幅进一步缩短,基本都在600字左右;在题材上以人物传记类的散文为主,所选人物多具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褒扬倾向明显,立德树人成为选文的重要标准。根据选文的特点,在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很有可能读懂文章的。读懂文本基本可以采用整体与局部、“文”与“言”相互关照的思路:拿到规范的试卷中的一篇文言文本,要求学生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采用限时法(5分钟之内)进行阅读,且阅读时圈划出时间、地点、人物、职位及重点字词等;要求第一遍文本阅读基本能掌握文章的整体(包括文章讲了传主哪几件事,文章的基本倾向是什么,作者的态度如何等),可在试卷旁边用一些直观字词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一旦建立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那么,所翻译句子的语境区间、句意方向、语气、色彩等也就随之确定。换言之就是已经把握住了“句子是谁说的”,“大概说了什么”,“其情感色彩是褒、是贬还是中性”,“语气是平和还是强烈”等等。在这种用“文”统领下做翻译题的方法将会容易许多。例如【2017年新课标Ⅱ】: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要翻译好这两个句子,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全文按先后顺序可理顺为“释仇人——降李氏——责邓奉——收子春——定平原——典边事——离人世”共七件事;在情感上看,文章对传主赵憙持肯定态度,皇上对传主是持褒奖态度,这可从“拜中郎奖”、“封勇功侯”、“真长者也”、“拜太尉”、“及薨,车驾往临吊”等语中看出;从语境上来看,这两个翻译的句子分别处于“收子春”及“定平原”两件事上,前一件事写赵憙“收考”子春,赵王为子春求情,后一件事写赵憙治理平原政绩斐然。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第一个句子中皇帝在回答赵王的请求时,态度是支持赵憙的,对关于宽免子春的请求将予以驳回;把握住了句子的基本方向与含意,重要字词“奉”、“枉”、“更”、“复”等的翻译也就变得容易了很多。第二个句子翻译难度在于“岁屡有年”,从文章的整体上我们可以作出判断:赵憙治理平原是卓有成效的;放在具体语境中可以判断出蝗灾并未给平原造成什么损失,不然百姓也不会“歌之”;再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相关句子的翻译,这个难点也解决得八九不离十。(参考译文:(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赵熹。)
  总的来说,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必须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并在平时的训练中将各种技巧运用至娴熟。但做翻译题也如应对万物,必须遵循其规律,必须在深刻理解文言之“文”与“言”的关系基础上,将二者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平时要注重“言”的积累,又必须将“言”统领于“文”,使文章的整体与局部互联互通,既抓准了翻译的“得分点”,又落实了翻译的“句意分”,如此方能顺利攻克文言文翻译这一难关。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其他文献
一、相关短语  1. be confident in yourself自信  2. build up self-confidence建立自信  3. set an achievable goal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4. make contributions to our motherland为祖国做贡献  5. become a talent to our country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
【考纲解读】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一般都出现“立意自定”这个词语,“立意自定”说明作文题目中存在角度的区别,写作时需要看到这些角度,并选出其中一个角度立意。但还要看到材料有不同的指向,这些指向规定了写作时立意的区域。高考作文有三个指向:人生、社会、自然。  人生道理一般指人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包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忍不屈的意志,孜孜不倦的追求、朝气蓬勃的精神、明朗愉快的情绪、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健康乐
近期,湖州市优质课评比,选题为人民版必修I“卓尔不群的雅典”。参赛教师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多种教学素材的整合,多视角对历史的阐释,无不体现着他们扎实的教学素质和学科能力。本人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现结合自己思考,就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谈谈个人的体会与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 、解读历史概念,突破知识要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学生要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选用材料,讲究的是对材料的取舍与创新。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从而写出经典的作品来。考场作文要想打动阅卷老师,那就得对材料精雕细琢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移花接木    顾名思义,就是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也常指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教育界的核心任务。如何将当下教育的主旨追求付诸实践,既是挑战,也是教育研究积极优化、转型的契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中山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毗邻港澳的区域优势,积极挖掘珠江三角洲丰富的田野资
高考专题复习中,诗歌鉴赏是“性价比”最低的考点之一,师生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诗歌鉴赏的复习要点不外乎三条:读懂,会做,答对。围绕这三点,从丰富储备、规范训练和有效答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可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复习效益。  一、丰富储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诗歌鉴赏考点有两大点五小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历史是逝去的客观存在,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了解历史必须借助史料中介,脱离史料中介不可能全面认识历史,这是历史认知的特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明确提出了“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并具体提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在这里,“获取的史料”并不见得都
众所周知,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适时提出走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近年来,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自觉行为,以有效教学为抓手的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最近的两年内分别取得四大成果:2008年顺利通
听了本科组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这节课复习效果很好。根据这节复习课和笔者的的经验及思考,笔者认为高三政治复习要落实好“实”、“练”、“法”,这是复习课要念好的三字诀。  一、 实  所谓实,就是要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现在的高考要靠全面地扎实地复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靠押题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知识而言,复习时应当对每个知识点一个一个的过,要到边到角。还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1]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