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就要干到老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他很美丽,也很伟大,从来就以岗为家。多少个日夜,他废寝忘食,加工车间机床前一次次地挥汗如雨。就这样,走过春秋,度过冬夏,他依旧如初。
  1994年,姜广敏研发的“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机”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的第一项创新成果,填补了盘锦地区变电站母线门构人字引下线带电断接引作业的空白,更让人们知道了姜广敏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大家少不了要问他:“您那儿有没有好用的工具?”
  2014年12月,在66千伏盘赵线甲刀闸与66千伏母线间引流线带电连接工作中,姜广敏发现,带电作业绝缘梯挂钩没采用任何防脱落后备保护措施,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一旦挂钩脱落,后果不堪设想。他马上对绝缘梯重新设计、改造,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绝缘梯挂钩封门的设计、制作工作。经过推广,目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所使用的绝缘梯均已加装防止挂钩脱落的后备保护措施。
  姜广敏常说:“一个人创新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全员创新才能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身边的同事是他找寻问题的源泉,他也坚持把技术的“传、帮、带”作为一份责任,引领员工积极参与到创新工作中。2009年12月至今,姜广敏作为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专业高级兼职培训师,为员工培训500多课时,并参与编写教材,员工赠送给他“授教固有方,桃李满天下”的锦旗。
  2011年,姜广敏工作室成立。截至目前,姜广敏工作室已经创造出60项科研成果,完成了百余项科技攻关,拥有40项国家专利,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节约资金9000多万元。
  姜广敏每天登杆爬高,和铁塔、电杆、缆线、变压器打交道,30年如一日。
  刚接触送电工作时,姜广敏看什么都很陌生,看什么也都很新鲜。从那时起,充电学习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利用一切时间自学。他有很多小本子,上面满满地记录着作业现场遇到的问题,一有时间,他就拿着本子找老师傅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成为业务骨干。
  由于喜欢研究,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陪家人,就连自己正在国外念书的女儿都很少问候,即使每年女儿回国的那几天,他都要做完自己的工作才会回家和家人团聚。他爱自己的家人,更爱自己的事业,工作对他有无穷的魔力,让他废寝忘食,公而忘私,持之以恒。他用30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用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用舍小家顾大家的无怨无悔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追求和操守。
  2010年10月的一天,已购买车票准备去外地看望父亲的姜广敏正与妻子在家中收拾行装,电话铃声响起,他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将举行送电技能比赛,希望他负责培训选手。这一次,妻子又选择了支持:“你去吧!我替你去看望父亲!”接下来的时间里,姜广敏陪选手练习,给选手出点子,制作比赛所使用的工器具,而且他还经常亲自示范,使选手们很直观地了解了作业方法、注意事项。经过大家的密切配合,在此次比赛中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姜广敏,一个朴实平凡的输电检修工人,却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尽管岁月流逝,但他前进的步伐依旧铿锵有力,奋斗的豪情一如往昔,继续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光荣与梦想!
其他文献
办公室里4个科员,就大明是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聘考过来的,其他3人都是靠关系进来的。  主任在分配工作时,总是偏向那3个有关系的,给大明派的活最多。大明整天像陀螺一样忙碌着,时间长了,心里就有了怨气。  大明也想怠慢,但是主任明着说、暗着提示:“这年头,没有关系的人,就得多干活,不然没好果子吃。”  大明知道主任是在说他,没有吭声,心想:“你们都认为我是一个农村娃出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那我就找找关
期刊
有人说,他在工作上是最不“安分守己”的人,喜欢“折腾”;有人说,他是一个发明家,因为他研发的专利技术让更多人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乐于“传帮带”的好师傅,在单位掀起了创新钻研的热潮。而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一班班长陈润晶这样总结自己——  2015年隆冬的一天上午,丹东地区气温骤降到零下20℃,在国网丹东供电公司66千伏东坎子变电站,十吨的吊车轰鸣着将主变压器的铁芯吊起。这
期刊
1996年,只有24岁的孙爱丽刚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环境卫生管理处得胜清扫所当环卫工。尽管孙爱丽内心十分抵触,但是却无奈地接受了这份工作,没想到这一“忍”就是20年。  提起自己迈入环卫这个行当时,孙爱丽毫不掩饰地表示,当初是真的不愿意干这个工作——一个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就去当环卫工,怕被邻居、同学看笑话,心里很纠结。但是后来没有办法,为了一份工作,只好硬着头皮上班了。  孙爱丽还记得,第一次扫街
期刊
救死扶伤,是乃仁术,必为良医!胡伟从医30多年,一直工作在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急危重患者多、瘫痪病人多、疑难病患者多的繁忙工作中,三十多年如一日,对患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为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  带着对医生救死扶伤职业的敬仰,胡伟大学一毕业就成为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神经系统疾病疑难病患多,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胡伟深知,必须有深厚的
期刊
1995年,王峥嵘经人介绍与刘振生结婚,走进了老刘家这个“大”家庭。说这个家“大”,是因为老刘家有4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包括80多岁的聋哑人大爷公、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患有癫痫病的大伯哥。后来,她和丈夫又有了两个儿子,从此八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为了生活,丈夫刘振生外出打工,每年只能回家待20多天,王峥嵘就一直和公婆、大爷公、大伯哥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王峥嵘肩上。白
期刊
1991年,王立荣刚到居委会上班,有一天突降大雨,居委会辖区里一个胡同下水道堵塞了,居民找到她,她和卫生员冒着大雨,用一天时间把下水道修好了。第二天,群众给她送来了感谢信。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让王立荣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心里无比欣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2003年,王立荣走上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琐碎事没少,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却更重了。  2005年7月,正当王立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时
期刊
2008年8月,身为汤神庙镇中心小学调研员的孙占华被调到刚刚完成合并的汤神庙镇寄宿制初级中学任校长。摆在他面前的,是8栋低矮破旧的瓦房和杂草丛生、尘土飞扬的操场;学校教学管理粗放,学生学习氛围不浓,有的学生因教学质量差而转学,有的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还有的因跟不上课程而厌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经过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孙占华和同事们确定了奋斗目标:从教师队伍和班子建设抓起,用
期刊
17年前,20岁的丁琳从部队复员被安置到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工作。当领导看到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着“中共党员”时,热情地鼓励丁琳:“你可是我们单位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呀,我们期待你能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上,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丁琳记住了这句话,一直用它鞭策自己,十几年来未曾有丝毫懈怠。  2002年,丁琳服从工作安排到28路车做驾驶员。28路车终点站“阿金沟”地处城市边缘,线路比较长,很多
期刊
王绍永平常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92年,他领着几个村民在南大洋点起第一把炉火,创办前杜村轧钢厂,打起“工业强村”的大旗。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王绍永用140万元将村办小厂转制,并承诺每年向村里捐赠20万元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同时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商海弄潮,锤炼了他的胆魄,从此开始探索“村企共建”之路。  2010年,他满票当选前杜村党委书记,同年当选
期刊
“只要父老乡亲信任我,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当好家、领好路。”这是高启上任时说的话。1991年,村里的十多名老党员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重托,给他出了一道人生“难题”,邀请他回村挑起改变负债超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已经无法运转的“破烂村”面貌的担子。面临即将转为正式乡政府机关干部的紧要关头,面对着家乡父老渴望的眼神,高启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选择了他热爱的家乡。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干部。”刚回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