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形象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靠着一次次卖血渡过人生中一个个难关,在厄运中求生的故事。本文以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了许三观在社会与家庭下的形象及该形象塑造的意义,展现了苦难下的人物性格与品质。
  关键词:余华 许三观 人物形象
  引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先锋文学作家们在这一时期“集体出击”,迅速崛起,在文坛上熠熠生辉,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余华成为人们追捧的大师。随着读者对其近乎残忍与冷漠的叙事手法的熟悉,余华开始了向平和之路的探索。在转型之路上,余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再次独树一帜,让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看到这位“弃医从文”的作家的醒世之言。《许三观卖血记》无疑是其中最具温情的一部,本文从社会形象、家庭形象与形象转变的意义三个方面简析主人公许三观的形象。
  一、许三观的社会形象
  (一)纯真与滑稽的城镇青年
  作品的开篇交代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父亲的早亡并没有使他断绝与乡下的爷爷和四叔间的联系。他喜欢流连在乡间,在瓜田里守夜,倾听乡邻们在村头、田边的对话。年少的许三观第一次卖血的契机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了”a,在没有金钱需求的情况下,他首次踏上了卖血之路。青年许三观在第一次卖血这件事上,向我们展示了他身为乡间孩子的淳朴。他重视亲情,容易信任他人,并且敢想敢干。对于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作者在许多情节的设置上进行了幽默化的处理。例如在与龙根和阿方的卖血之路上,他们认为喝水可以使身上的血液稀释,进而让血变多。于是,许三观抄起大碗猛灌井水,却最终因为尿急而“功亏一篑”。这段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滑稽形象。
  (二)善良与卑微的社会小人物
  许三观身为社会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却拥有可贵的善良品质。方铁匠的儿子被一乐打伤住院,方铁匠找上门来,要求许三观赔偿医药费。拿不出钱来的许三观坦承自己没钱,但他不赖账,他让方铁匠搬空了自己辛苦挣钱买来的家具,却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捂住脸啜泣起来。最终,许三观靠卖血还上了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许三观也因此多次受到一乐生父何小勇和他妻子的羞辱与恶待,但许三观从未想过“复仇”。在何小勇生命垂危时,他不顾人们的嘲讽,让一乐去屋顶给何小勇“叫魂”。
  许三观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也有着普通人的卑微与懦弱。妻子许玉兰被划成“妓女”身份,前去送饭的许三观将菜和肉藏在白米饭底下,并向路人们展示自己的“清白”。他内心坚定许玉兰没错,虽然心存愧疚,但他还是号召孩子们开家庭会议,“批斗”他们的母亲。许三观是“卑微”和“懦弱”的,却并不是“坏”与“恶”的,他始终相信自己的亲人,坚定自己的思想。
  二、许三观的家庭形象
  (一)宽容、有担当的丈夫
  许三观视一乐为自己最得意的孩子,认为他与年轻时的自己最像,可是当一乐越长越像何小勇时,往日的得意反而使他难堪。在街坊邻里的沸腾议论下,许三观成了一个戴绿帽子的“乌龟”,白白替别人养儿子。这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耻辱,但是得知真相的许三观虽然嘴上总是唉声叹气,却依旧顺从妻子,抚养儿子们。许三观无疑原谅了许玉兰,用实际行动将这件事从自己的心里渐渐铲除。
  妻子许玉兰每个月要“过节”,借着这个名头让许三观洗衣做饭。每每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许玉兰都是坐在门槛上大哭、叫嚷。而许三观往往是沉默着,最后靠着卖血来拯救这个家。许三观是一个有担当的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的依靠。每当作者将叙述视角从摇摇欲坠的家庭转移到许三观身上时,读者们就能松一口气,感到心安。
  (二)乐观、朴实的慈父
  余华对许三观形象的塑造不同于以往作品中的压抑、血腥、死亡与暴力。纵使许三观的生活也一直在经受苦难,但是他能在苦难中活出辛酸的幸福。在大饥荒时,人们没有粮食,吃不饱饭。他们一家五口人每天靠着一盆稀饭度日,任何一点多余的活动都让人饿得头晕眼花。每当夜幕降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的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就是父亲“用嘴做菜”。许三观将孩子们日思夜想的红烧肉用自己生动的话语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口水直流,成为他们每天晚上的精神食粮。这样一种在灾难面前的乐观精神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许三观作为一位慈父,不仅很少对孩子们使用暴力,而且对三个孩子都倾盡全力付出,他一生十二次卖血主要都是为了孩子们。例如,许三观为了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长,让二乐早日有机会回城,不得不在一个月内卖了两次血,买酒置菜,并在身体已经非常不适的情况下陪生产队长喝了几瓶白酒。这种为了孩子的前途甘愿付出的精神,让这个平凡的中年男子闪耀着慈父的光芒。最让人震撼的是许三观为了给一乐治病筹钱,一路卖血直到上海。难以想象,这样一副干枯瘦弱的身躯是如何一路前行的。他在途中喝着冰凉的河水,只为“稀释血液”,多卖几次;他睡在狭窄的船舱中,只为节省路上的开支。最终,他因体力不支而晕倒,被人们送进医院输血。因为心疼自己的救命钱,他在医院苦苦哀求,抱头痛哭。他明知要拯救的儿子并非自己亲生的,却依旧能豁出性命,这种父亲可以称之为伟大。
  三、许三观形象塑造的意义
  《十八岁出门远行》使余华在文坛受到关注,而后的《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都是带有暴力与欺骗性的解构文本。余华通过这些装满暴力、死亡、血腥的作品,让读者沉浸在弥漫着人性之恶、阴郁与恐怖气息的空间中,体会惶恐、悲痛与无望。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率先开始了先锋文学的转型。因此,我们在许三观身上看到了明显的不同,尤其是那种温情的特征。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8年出版的作品,其风格的转换与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许三观这一人物形象不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纵使许三观的身上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到的苦难,但是这种苦难不再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悲剧,而是幸福生活下的磕磕绊绊。就连他的创造者余华也曾感叹过,许三观让他从平常甚至庸俗的生活中看到了美好。
  余华笔下的许三观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带有心酸与幽默的小市民形象:婚前的他是一个朴实而纯真的大小伙子,带点傻里傻气的滑稽;与许玉兰结婚后,他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许三观也逐渐地成熟起来。他是勤劳、朴素的丈夫与父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操劳;他也是芸芸众生中不得不低头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谦卑与懦弱。
  许三观不再是一个文化现象、文化潮流的模板,而是在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白发老人,是你在医院里偶然瞥到的佝偻身影,是那个说着粗话、吸着烟的底层打工者。他就是那个带着生活的真情与社会的典型、在芸芸众生中生存着的鲜活的人物。当代社会有许许多多的许三观,他们为子、为夫、为父,作者余华以笔墨为黄泥,用真情灌之,用血肉铸之,使其焕发生机。
  a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 张英.写出真正的中国人——余华访谈录[J].北京文学,1999(10).
  [3] 余华.为内心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8(9).
  [4] 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J].文艺研究,2000(6).
  [5] 谢有顺.缅怀先锋小说[J].文艺批评,1993(5).
  [6] 王侃,余华.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余华访谈录[A].翻译和阅读的政治[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8]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 南宋.不写没有 越写则越有——余华访谈[J].报林,2005(9).
  [10] 余华.我的真实[J].人民文学,1989(3).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近代社会结构的中层,近代上海中产阶级青睐的活动场所是公寓、电影院、商店橱窗、咖啡馆等这些现代化的都市空间。他们的情感状态在电影文本中主要体现为三种模式:从“开始”到“终结”的生活往复、从“好人”到“真人”的生存镜像、从“围困”到“突围”的生命理想。桑弧与张爱玲在文华期间的合作照亮了人性人情的平凡角落,开创了至今仍然具有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中产阶级镜像,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补缺式”的贡献
期刊
摘 要: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中的科林斯之王,已由文学人物形象逐渐演变为一个现代文化符号。从希腊神话到加缪的哲学著作《西西弗神话》,再到与西西弗斯有关的文化现象,“西西弗斯”无处不在。从语义学角度讲,“西西弗斯”的外延通常是贬义的,而其内涵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转变成积极向上之意。在其符号化过程中《西西弗神话》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以“西西弗斯”命名的诸多文化现象强化了其作为积极的文化符号的普遍性意义。 
期刊
摘 要:顾漫言情小说的视角、受众都以女性为主。其小说具有典型的网络文学模式化、平面化的特点,多以叙述男女情爱纠葛为主要内容,语言简洁轻松,结局温馨圆满。本文从女性自我认知、女性异性想象、爱情乌托邦本质三个角度,论证顾漫小说模式的生成机制与女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女性认知的内涵。  关键词:顾漫 网络言情小说 女性  网络言情小说是为女性群体建构的自由、解压的“赛博空间”a,虽然虚构性极强,但
期刊
摘 要:诗歌往往利用颜色词语修饰意象,这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方法。作为晚唐的重要诗人,李商隐对创作如何突破传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最明显的就是诗歌中大量使用颜色词,其中尤以“碧”突出。他诗中的“碧”有的突出了意象的特点,烘托出或是香艳或是冷清的氛围;有的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碧”的频繁出现,一方面来源于李商隐少年时在浙江的生活感受以及对道教的研习经历,另一方面也是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思考创新时
期刊
摘 要:白薇戏剧《打出幽灵塔》以大革命时代封建家庭的伦理悲剧为蓝本,讲述了封建家庭中的女性如何遭受精神与肉体双重压抑的过程,以及女性如何从“被奴役的对象”进化到觉醒者、反抗者的过程。在这一悲剧性的描述中,隐含着白薇的个性体验,以及她本人对传统伦理秩序及女性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打出幽灵塔》 白薇 反抗压抑 女性自觉  “五四”以来,在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的浪潮下,“个人主义”“人的发现”“妇女
期刊
摘 要:在我们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活动中,对诗词“义理”层面的关注,要远超“辞章”,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使得学生对古典诗词知其然,而难以知其所以然,于是欣赏古典诗词、走近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教育目标也就难以有效实现。青少年正处在思维活跃、感情丰富的年龄,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借助心理学中的“共情”理论和人们所具有的“同理”心理,使学生们能够真切进入古典诗词语言营造的具体场景和情感世界,从而感知
期刊
摘 要:《魔沼》是19世纪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著名的田园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美学创作理念,塑造了一个特别的西方世外桃源。小说以其精湛的环境描写、简单质朴的情节结构和大团圆式的小说结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挖掘小说中蕴含的渴求人类与大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的思想。  关键词:《魔沼》 乔治·桑 生态女性主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女作
期刊
摘 要:贺铸因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而在文学史流芳千古,诗人自身性格的矛盾之处,以及后人对词作写法和主旨理解方面的意见分歧,都是帮助我们全面解读该词的极佳抓手。本文试图从作者矛盾的性格、词作写法的得失和历代关于作品意旨的争议三个方面,来逐步深入地解读词作,借以揣摩作者由“贺鬼头”到“贺梅子”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贺铸 “贺鬼头” “贺梅子” 《青玉案》 矛盾  他出身皇亲,还娶了皇族之女
期刊
摘 要:孔子在先秦时期一手创立了儒家学派,门下弟子众多。作为一位传道授业的教师,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论语》并非由孔子本人亲自编撰,而是由其门下弟子合力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语》记录了孔门师生大量的言行,如有教无类、既往不咎等至今都还是耳熟能详的言辞。这些言行背后蕴含着诸多教育故事,如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记载的即是孔门师生谈论志向的故事,渗透着
期刊
摘 要:《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默尔索这一人物,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局外人”形象,以此来表现对荒诞世界的反抗。本文欲从局外人的社会意义与局外人的哲学意义两个方面,深层分析加缪这部关于荒诞的作品。  关键词:《局外人》 荒诞世界 社会意义 哲学意义  《局外人》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经典名作,备受读者推崇。作品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a为起始,以“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