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境中的坚守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1593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人眼中,对女性画家其人其画进行解读赏析,很容易就会陷入预设好的一种语境中去——在琴棋书画中熏染着的红颜,仿佛自身就已定格成一幅画一个符码,可以毫不费力地拈出清雅、温婉、细腻、唯美一类的词。确实,对其中某一唯美小情调的追摹就足以支撑起一位女性画家的创作观。一个女性画家,不被某种小情小调诱惑,保持一份清醒的态度,洗尽铅华,素面朝天,祛除来自外界和自身外衣上的浮华,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陈慧钧就是这样一位女子,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的她尽管很会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高三那年说服了父母与班主任“弃文从艺”,考入怀化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在职业中专任教,完成结婚生子两件人生大事后,考入湖南师大读了三年服装美术设计本科,毕业工作三年之后再次考入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攻读全日制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山水画家王金石教授,打下了扎实的山水画理论和技法的功底。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南文理学院任教,生活、教书、画画三不误,把日子打理得宁静、充实又惬意。
  陈慧钧算得上是典型的湖南女子,真率、大气、热情,却又不乏朴素、从容、沉静。用方言来说,就是霸得蛮也耐得烦。当年她还在怀化学院读书时,一个清秀灵动的小女孩,却落得一雅号“陈公子”,却足见其行事作风颇有些英侠之气。观其山水画中自然流露的大气繁盛,或许这正是她的天性发于毫端。不少人看到她的画,以为她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霸气女强人,其实,教学、画画、照顾孩子哪一点她都没拉下。不论是在艺术中,还是生活里,她一贯能在收与放、开与合中来去自如。这是多年专业积淀的结果,更是心性使然。
  女性于绘事,大多长于工笔花鸟人物,类似于古代的“女红”。女性的特性与山水画的特质决定了山水画并不是女人最大的擅长,因为山水画需要“造境”,需要“胸中有丘壑”,没有足够的胸次,是驰骋和驾驭不了的,笔墨功夫、学问修养、心胸气度缺一不可。而陈慧钧面对一张张画幅大小各异的宣纸,提起笔来对山水的笔墨与画境却能随性掌控,除了学养与性情,这要得益于她是一个能安静地坐下来潜心创作和做学问的人吧。这些年来陈慧钧一直潜心绘事、埋头用功、笔耕不止,不浮不躁、兢兢业业学习工作,面对专业教学与中国画创作仍存庄重心思,心存敬畏,做到为人师表,循经典轨范,赓续文脉,于笔墨畦畛中寄寓情怀,风雅鼓荡,岁月静好,面对纷纷扰扰的淡然过着自己的简单而丰盈的生活。2011年秋,陈慧钧暂时放下教鞭,负笈京华,在中央美院进修访学一年,对自己所从事的山水画艺术进行再度的审视和修炼。画以人重,艺由道崇,绘画创作,实际上是“功夫在画外”,是在读书、行走中不断净化、提升心灵的过程,而决不只是“个人风格图式”的确立与表现。惟有融合着画家自然体验与人格精神的真实展现,才能成为拨动人内心琴弦而奏鸣的清泉。如今,学成归来的她回到任教学校,悠游沉静,状态极佳,艺术创作上越发恪守大道,清虚自守,着力宽泛而精进不息。
  从事艺术的人,必定时常面临着心灵的矛盾以及精神的困境,能静下心来,才能做到个体的自觉追求与对心灵的观照。相对于西方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对社会和自身进行的严厉拷问,在中国传统笔墨中优游的女性,似乎少了些激越和担当。陈慧钧亦不例外。她的山水画笔墨精致,写景造境,追求与呈现的都是平和、安宁、朴素而雅致的田园情怀,营造的都是一幅幅充满了詩意的栖居之地。追求贴近自然更贴近心灵的那一份真切:山石、树木、云水、路桥、房舍,在色与墨的交融中显现自然的亲切温馨、恬静隽永的情致,强调用笔的随性、精致与耐人寻味。其山水画境,成为她内心一处处宁静的圣地,随时退隐其间修炼打磨,不断提升着自己。或许艺术的担当,不在于个人的自求圆满,而在于以自身的创造,为人们的精神寻找一个栖居的家园。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在西方理性主义主宰下的坚船利炮中败下阵来,却在人类灵魂的山水清境中得到永生。在现实功利的世界里,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不是退避,而是坚守,是战斗。
  这样的积淀,这样的性情,这样的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陈慧钧有一天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欣喜。
  陈慧钧
  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11-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德女画家学会会长。
其他文献
艺术作品是个人情感产物,每个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同,表现形态也就不同。贡布里希说道“在观察事物时,不同的人观念投射过程不同,心理定向的选择原则不同”。燕杰正是以有别于其他画者的自我心理定向,以不一样的观念投射所形成的图式、不一样的视角、以及不一样的语境展现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燕杰摆脱了直观再现对象的自然主义写生方式,在客观环境里注入自己的美学思想,提取自己的画面元素,构建自己的图像形式。多年来,
期刊
【摘要】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中蕴含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影响其传承发展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传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
期刊
期刊
广西两大美丽的城市桂林和北海要做一个“对话”性质的绘画联展,我认为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美术事件。  桂林与北海,是广西两大美丽且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分别位于广西的北部和南部。这一北一南的两大城市,都有着美丽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桂林多山,山奇水秀,有“甲天下”的美名。北海滨海,风光旖旎,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滩”的银滩。桂林是多个朝代广西的首府所在,北海的合浦,则在汉代即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域性服装面料特点的研究,分析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的多种可行性。同时,对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手工及传统文化精神有效结合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并对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面料设计;传承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范围、区域内长期以来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并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衣、食、住、行”是
期刊
一  张贤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那时他在农村,父母觉得画画也是一门技术,所以很支持他画画。带着这种朴素的情感,张贤开始了他的艺术征程。  张贤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当然是学习西画(如素描)给他带来的好处,但他处理画面空间的能力,卻又绝非仅仅是学习过西画素描的人就能够达到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画面物象的构成关系,是一种由气韵周流而集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结构关系。这是一种抽象笔
期刊
期刊
范凯是八零后的工笔画家,他成长的时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期。八零后的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是比较特殊的,他们刚出生就赶上了八十年代文化界对自我传统的严肃反思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随之而后的商业中心主义、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又使得八零后艺术家的青春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激荡。尤其是深入学习传统艺术的八零后画家,更容易感觉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感和陌生感。在他们的创作中,也集中体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同时对人本身内心的观照却在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渗透到绘画当中,显露出的就是画作本身缺乏一种素朴的真切的情感表达,更多是出现简单的追求形式或一味地照抄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华丽之风,从而使绘画作品丧失了真实情感的力量和应有的实际感染力。  绘画是真情实感的产物,尤其是中国绘画,是主张反映人类本质和天性的,追求“物我两忘”
期刊
【摘要】北欧的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重现自然在都市中展现的诗意之美,通过科技的手段,架起连接城市人文与自然历史的桥梁。他关注每个人对自我的开发、领悟,以及人类的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观众的参与、体验、感知是他的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立志于通过艺术改变世界,维护和改善人类栖居的环境,消除社会团体之间等级的差异,发展出更为自由、创新、团结,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社会。本文对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