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积极推动人才小高地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政策,人才整体性开发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进一步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以人才优先发展支撑“三个优先”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一、广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一)在人才总量增长质量提升方面取得新进展
截至2010年底,广西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20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约43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体制内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到39.8%,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提高到46.7%,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了18和9.3个百分点。各类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10年末,广西先后建立了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96个区直部门和市级人才小高地;建成36个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85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4个博士后“两站”,组建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突破,“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选拔工作全面启动。累计培养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77名,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7人。包括柔性引进50多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
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国际人才培训与交流。“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371项,外国专家637人,实施出国培训项目220项,出国培训4300人,培养了一批如同传翻译等急需紧缺的外向型人才,吸引了2500多名留学人员回桂创业。积极推进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自治区市县三级人才市场、泛珠三角九省区人才市场网联系统、中国—东盟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广西基地、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广西市场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引智示范区等五个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全区共有323家人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四)在营造聚贤用才环境方面得到新优化
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健全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基层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用人导向和培养导向愈加鲜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社会的人才意识显著增强,北部湾人才开发深入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吸引、留住、培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
二、广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突出问题
1.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不适应。截至2009年底,广西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广西总人口的4.12%,人才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05%,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5个百分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领军人才仍维持在“十五”期间的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人才奇缺,无法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2.人才的行业、区域、学科分布不平衡。人才分布大中城市多而中小城市和城镇少;基础学科多而应用学科少。7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中心城市,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人才相对不足。同时高层次专业人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50岁以上人才比例接近30%,不利于实现广西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发展。
3.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不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和使用的行政化尚未完全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少数部门人才使用效率偏低,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背离等问题还较为普遍。
4.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非公有制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层次不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等,客观造成了我区对人才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能力不强。
(二)原因分析
1.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加剧,广西引才聚才困难加大。随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争夺战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而广西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引才聚才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2.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广西目前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2009年我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为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人才培养、科研经费、高层次人才津补贴、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无法持续,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现有人才不断流失。资金投入成为制约广西人才开发的关键因素,人才和智力资源未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人才开发政策不够配套完善,执行力不强。广西近年来虽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才聚才、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政策,但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不够完善,操作和实施仍有一定困难,人才政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加上部分用人单位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对人才政策的执行力不强,没能让人才政策充分发挥聚才引才的实际作用。
4.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人才市场体系不完善。全区人才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分散、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乏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意识;服务方式、内容单一,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三、实施“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对广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广西实际出发,决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交通、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简称“三个优先”发展战略),是广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广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对人才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提出了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三个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人才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要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产业园区,引进和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把人才开发重点转移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转移到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转移到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上来;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擅长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外向型人才。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科技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以人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对人才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实施“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要求我们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层次合理、能基本满足各行业领域需要的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我区现有人才总量为220万人,据测算,到2015年,广西人才总量要达到27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达到23%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区需要设置“八桂学者”岗位50个左右,吸引和培养50名左右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50个以八桂学者为核心、200-300名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中坚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100名左右各行各业自治区“特聘专家”,带动培养5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遴选3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高层次科研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基本达到院士后备人选资格条件,选拔100名左右具有较大潜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企业家人选,要力争建立总数达到50个的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才能支撑“三个优先”发展战略。
(三)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新要求。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进程呈后发加速趋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交通、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重点建设“14+4”新型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当前广西每年有数百万产业工人在外省工作,而广西产业发展却面临着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如何吸引和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广西产业建设服务,需要广西出台更好的吸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措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要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和教育培训机会,为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
(四)对外向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广西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入,外向型人才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对推进以“三个优先”发展为牵引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紧迫。特别是涉外公共管理人才、骨干企业经营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对提高全区涉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以中国—东盟合作为重点的国际区域合作,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对人才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要求。留住人才、集聚人才,以人才优先支撑“三个优先”发展,关键是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的观念;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成长氛围,完善人才评价办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更加成熟的政策体系集聚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四、服务“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广西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以人才优先发展服务自治区“三个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北部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大力激发人才活力,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人才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对策建议
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桂发〔2010〕30号),完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财政优惠政策。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自治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项目为载体,以业绩为导向,大力吸引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建一批以“八桂学者”为核心、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为中坚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一批各行各业的自治区“特聘专家”,带动培养一大批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引进并有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选拔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家培养人选,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
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基础,以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培养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随着产业发展迅速壮大,到2015年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28万人。其中,新培养和引进工业产业高技能领军人才1万名以上,自治区重点培育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4个新兴产业占80%以上;高技能产业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比例达到20%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围绕“两区一带”重点产业发展,加强重点工业产业人才开发
围绕自治区“两区一带”重点产业布局,依托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突出抓好千亿元产业人才开发。优先培养和引进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有色、机械、电力、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重点产业园区人才开发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重点工业产业专门人才65万人,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千亿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左右工业产业紧缺高技能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3.围绕交通优先发展,加强交通产业人才开发
主动适应公路、铁路、航运发展建设的需要,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交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交通信息网络技术、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紧缺人才。加大投入力度,统筹交通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学制,强化职业教育与交通产业需求的互动联系。加强交通职业培训,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开展交通行业职工全员技能培训。
4.围绕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北部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加强政府对经济区人才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设立经济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动态管理,逐步统一经济区津贴补贴标准,促进人才向经济区集聚。健全保护和支持人才到经济区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经济区内各市探索试行政府特聘专业人员、事业单位专才特聘等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和交流锻炼力度,培育区域产业人才小高地集群,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广西北部湾人才市场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信息交互机制,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和对接。
5.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开发。加强党政人才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和知识技能培训,加快引进和培养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网络管理、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和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健全鼓励各类社会管理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大力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社工和义工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薪酬激励体系,实现社会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5年间培养社会管理工作人才20000名,2015年全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8000名。二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6.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以党管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提高党管人才水平,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健全配套的科学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人才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健全人才工作相关部门职责体系,规范行政行为。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以人才开发为重点,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多元化的人才投资模式,确保对教育、科技、卫生的投入增幅,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人才开发项目。
(3)以完善教育体系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职业教育模式,统筹规划继续教育,鼓励各行业各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全员培训。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4)以科学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发现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推行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方法。进一步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发挥用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
(5)以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推动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人才在全区范围内的“无障碍流动”。完善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6)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继续深化党政机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制度,探索建立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加大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务员交流力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全面推行地方党委全委会讨论决定重要干部票决制度。二是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和行业特点,分类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试行关键技术岗位、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是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取消行政级别管理方式,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继续推行经理人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
(7)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研究和解决公务员津贴补贴地区差别过大问题,研究和制定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政策、边境地区工作人员津补贴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二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三是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设,促进一线人才工资合理增长;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监管制度,逐步缩小行业之间、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
一、广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一)在人才总量增长质量提升方面取得新进展
截至2010年底,广西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20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约43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体制内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到39.8%,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提高到46.7%,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了18和9.3个百分点。各类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10年末,广西先后建立了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96个区直部门和市级人才小高地;建成36个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85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4个博士后“两站”,组建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突破,“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选拔工作全面启动。累计培养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377名,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7人。包括柔性引进50多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
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国际人才培训与交流。“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371项,外国专家637人,实施出国培训项目220项,出国培训4300人,培养了一批如同传翻译等急需紧缺的外向型人才,吸引了2500多名留学人员回桂创业。积极推进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自治区市县三级人才市场、泛珠三角九省区人才市场网联系统、中国—东盟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广西基地、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广西市场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引智示范区等五个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全区共有323家人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四)在营造聚贤用才环境方面得到新优化
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健全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基层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用人导向和培养导向愈加鲜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社会的人才意识显著增强,北部湾人才开发深入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吸引、留住、培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
二、广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突出问题
1.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不适应。截至2009年底,广西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广西总人口的4.12%,人才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05%,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5个百分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领军人才仍维持在“十五”期间的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人才奇缺,无法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2.人才的行业、区域、学科分布不平衡。人才分布大中城市多而中小城市和城镇少;基础学科多而应用学科少。7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中心城市,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人才相对不足。同时高层次专业人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50岁以上人才比例接近30%,不利于实现广西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发展。
3.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不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和使用的行政化尚未完全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少数部门人才使用效率偏低,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背离等问题还较为普遍。
4.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非公有制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层次不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等,客观造成了我区对人才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能力不强。
(二)原因分析
1.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加剧,广西引才聚才困难加大。随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争夺战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而广西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引才聚才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2.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广西目前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2009年我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为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人才培养、科研经费、高层次人才津补贴、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无法持续,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现有人才不断流失。资金投入成为制约广西人才开发的关键因素,人才和智力资源未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人才开发政策不够配套完善,执行力不强。广西近年来虽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才聚才、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政策,但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不够完善,操作和实施仍有一定困难,人才政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加上部分用人单位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对人才政策的执行力不强,没能让人才政策充分发挥聚才引才的实际作用。
4.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人才市场体系不完善。全区人才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分散、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乏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意识;服务方式、内容单一,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三、实施“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对广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广西实际出发,决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交通、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简称“三个优先”发展战略),是广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广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对人才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提出了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三个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人才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要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产业园区,引进和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把人才开发重点转移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转移到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转移到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上来;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擅长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外向型人才。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科技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以人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对人才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实施“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要求我们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层次合理、能基本满足各行业领域需要的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我区现有人才总量为220万人,据测算,到2015年,广西人才总量要达到27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达到23%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区需要设置“八桂学者”岗位50个左右,吸引和培养50名左右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50个以八桂学者为核心、200-300名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中坚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100名左右各行各业自治区“特聘专家”,带动培养5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遴选3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高层次科研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基本达到院士后备人选资格条件,选拔100名左右具有较大潜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企业家人选,要力争建立总数达到50个的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才能支撑“三个优先”发展战略。
(三)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新要求。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进程呈后发加速趋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交通、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重点建设“14+4”新型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当前广西每年有数百万产业工人在外省工作,而广西产业发展却面临着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如何吸引和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广西产业建设服务,需要广西出台更好的吸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措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要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和教育培训机会,为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
(四)对外向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广西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入,外向型人才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对推进以“三个优先”发展为牵引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紧迫。特别是涉外公共管理人才、骨干企业经营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对提高全区涉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以中国—东盟合作为重点的国际区域合作,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对人才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要求。留住人才、集聚人才,以人才优先支撑“三个优先”发展,关键是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的观念;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成长氛围,完善人才评价办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更加成熟的政策体系集聚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四、服务“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广西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以人才优先发展服务自治区“三个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北部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大力激发人才活力,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人才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对策建议
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桂发〔2010〕30号),完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财政优惠政策。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自治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于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项目为载体,以业绩为导向,大力吸引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建一批以“八桂学者”为核心、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为中坚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一批各行各业的自治区“特聘专家”,带动培养一大批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引进并有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选拔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家培养人选,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
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基础,以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培养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随着产业发展迅速壮大,到2015年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28万人。其中,新培养和引进工业产业高技能领军人才1万名以上,自治区重点培育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4个新兴产业占80%以上;高技能产业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比例达到20%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围绕“两区一带”重点产业发展,加强重点工业产业人才开发
围绕自治区“两区一带”重点产业布局,依托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突出抓好千亿元产业人才开发。优先培养和引进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有色、机械、电力、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重点产业园区人才开发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重点工业产业专门人才65万人,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千亿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左右工业产业紧缺高技能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3.围绕交通优先发展,加强交通产业人才开发
主动适应公路、铁路、航运发展建设的需要,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交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交通信息网络技术、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紧缺人才。加大投入力度,统筹交通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学制,强化职业教育与交通产业需求的互动联系。加强交通职业培训,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开展交通行业职工全员技能培训。
4.围绕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北部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加强政府对经济区人才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设立经济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动态管理,逐步统一经济区津贴补贴标准,促进人才向经济区集聚。健全保护和支持人才到经济区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经济区内各市探索试行政府特聘专业人员、事业单位专才特聘等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和交流锻炼力度,培育区域产业人才小高地集群,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广西北部湾人才市场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信息交互机制,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和对接。
5.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开发。加强党政人才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和知识技能培训,加快引进和培养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网络管理、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和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健全鼓励各类社会管理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大力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社工和义工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薪酬激励体系,实现社会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5年间培养社会管理工作人才20000名,2015年全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8000名。二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6.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以党管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提高党管人才水平,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健全配套的科学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人才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健全人才工作相关部门职责体系,规范行政行为。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以人才开发为重点,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多元化的人才投资模式,确保对教育、科技、卫生的投入增幅,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人才开发项目。
(3)以完善教育体系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职业教育模式,统筹规划继续教育,鼓励各行业各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全员培训。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4)以科学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发现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推行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方法。进一步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发挥用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
(5)以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推动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人才在全区范围内的“无障碍流动”。完善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6)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继续深化党政机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制度,探索建立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加大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务员交流力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全面推行地方党委全委会讨论决定重要干部票决制度。二是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和行业特点,分类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试行关键技术岗位、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是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取消行政级别管理方式,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继续推行经理人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
(7)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研究和解决公务员津贴补贴地区差别过大问题,研究和制定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政策、边境地区工作人员津补贴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二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三是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设,促进一线人才工资合理增长;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监管制度,逐步缩小行业之间、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