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族妇女饰品中的历史与文化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珍珠冠(清)
  珍珠冠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女性冠饰。解放前,藏族世袭贵族妇女在盛大节日或出席重要庆典活动仪式时,会顶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头饰。珍珠冠通常高20cm,直径23cm左右,以木作胎,如纬笠式,冠内饰朱红漆后用布做内里,冠面周围由无数颗天然珍珠并点缀松石穿连布胎,尽显璀璨华贵。珍珠冠的造型与珍珠的布置恰好迎合了“圆”与“满”的创意,它们与藏传佛教中的“圆通”、“圆觉”思想和民间文化中的“圆满”意识有很大关系。金镶绿松石的冠顶犹如曼陀螺,这种顶戴形式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佛的佑护寓意。珍珠冠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图中的珍珠冠(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清代)高20cm,直径25cm,由上万颗珍珠层层串制而成,顶层为四层金环,内嵌绿松石。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采捕珍珠最具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亦是人工生产养殖珍珠历史最早的国家。据《尚书》中记载,我国4000年前在淮河流域一带就己采取天然珍珠作为宫廷“贡品”。古代采捕珍珠的用途主要是装饰、药用、死者口含。我国用珍珠作首饰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秦汉以后以珍珠作首饰更为普遍,皇帝、后妃、宫中侍女,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手上都要頂戴珍珠饰物。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都保存着一些皇宫中的珍珠头饰。西藏有关珍珠的存世遗物,主要有珍藏在山南雍布拉康文成公主制作的珍珠唐卡和藏于萨迦寺忽必烈时期赐给八思巴的珍珠诏书等。
  西藏最早的佩饰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装饰品主要以陶制、石质及贝类为主,饰品形式也丰富多彩,有牌饰、项链、手镯、珏等,其色彩原始天然,制作古朴简单。骨笄是发现最早的头饰品。珍珠冠头饰出现的具体时间,笔者暂时没有查阅到确切记载,但是,从古格都城遗址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古格王朝时期西藏西部地区贵族佩饰的一些形制和佩戴习俗,其中就有顶戴珍珠冠的贵族妇女画像,这说明珍珠冠的佩戴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纪左右。
  藏族头饰处处笼罩着一种自然和祖先崇拜的神秘色彩。珍珠的洁白璀璨象征了圣洁、纯净、美丽,是一切美好和善良事物的象征。在藏族的神话传说中,相传阿尼玛钦山神披白衣,骑着白色的骏马,挥动牧鞭在白云上面放牧,他有无穷的智能、慈善的心肠,震慑群魔,保护着黎民百姓,其它神灵大部分着白衣或化身为白色动物。藏区原始宗教苯教和藏传佛教都尚白,苯教认为“白色代表善良”,藏传佛教认为白色是吉祥色。在佛教进入藏区前,苯教的僧侣都穿白色衫裙,戴白顶高帽。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及其后传的高僧皆穿白色袈裟或衫裙。佛教金刚舞里的白神更是白衣白袍白面具,有时善法也称“白法”。或许,珍珠冠的顶戴习俗是深受藏区由来已久的“尚白”习俗的影响而产生。
  珍珠冠也曾作为贵重礼品馈赠,1954年14世达赖喇嘛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曾向毛主席敬献过一顶珍珠冠,该冠现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
  二、巴珠(清)
  “巴珠”是藏族妇女已举行成年礼的一种标志性头饰,主要流行在西藏拉萨、日喀则及江孜一带。通常一个“巴珠”上面缀有上万颗大小不等的珍珠和大红珊瑚珠以及绿松石等饰物,它往往还同宝石耳环,镀金嵌宝石银“嘎乌”(经佛盒)一起佩戴,是藏族妇女最珍贵的头饰之一。
  拉萨一带流行的“巴珠”,呈三枝的“丫”形,在支架上包裹红色毛毡,上缀珍珠、珊瑚或松石等宝石作为饰物。佩戴时平系于头顶,两枝朝前,一枝朝后,将分梳的两条发辫分别盘在两枝上。日喀则及江孜一带的“巴珠”呈“弓”形,弓形主体是用棉布浆膜卷制而成,佩时“弓”背向上,弦部勒于发际,分梳的多条细辫盘在“弓”的两端,架上嵌缀珠宝作为饰物。女子只要第一次梳戴“巴珠”头饰后,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谈婚论嫁了。
  藏族饰品中的象征文化非常浓厚,重“意”胜于重“形”。据说,巴珠头饰的来源与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关,宗喀巴年轻时进藏拜师学习,身上只带了木碗和背架,途中求食受到女人的嘲笑,宗喀巴说:“这是圣物,你们应该戴在头上。”人们后来崇拜他,真将木碗和背架之形戴在了头上。
  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对西藏僧俗官员着装做出过统一规定。等级制度也体现在饰品的佩戴上,过去,西藏佩带“巴珠”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世袭贵夫人可以顶戴珍珠巴珠也可以顶戴珊瑚巴珠,一般贵族或大商人的夫人只能佩戴珊瑚或松石“巴珠”,普通人家妇女所戴的巴珠上只点缀着少许的珊瑚或松石。
  图3为珊瑚巴珠,长56cm,宽37cm,巴珠支架上缀有64颗色泽鲜红圆润、块度大小均匀的珊瑚,每两颗红珊瑚之间点缀一颗绿松石,共60颗,在巴珠支架的三角形顶部用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珍珠等做成三叉式挂饰,极具古典优雅的质感,该文物现藏于西藏博物馆;图2为珍珠巴珠,长46cm,宽3lcm,巴珠支架上缀有14颗红珊瑚、上万颗天然珍珠并点缀数颗绿松石串制而成,该文物现藏于拉萨布达拉宫。
  三、金质嵌宝石嘎乌(清)
  “嘎乌”在西藏是一种男女通用的护身符,又是女性的一种奢华装饰品,一般挂在颈上或背挎腰间。
  “嘎乌”有两种,一种是妇女胸饰“嘎乌”,一般有八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形状。它是项饰的主要形式,挂在一串珊瑚、珍珠或其他珠子串成的项链的中心,一般为银质或铜质,印金嵌花;另一种是护身符“嘎乌”,形状多为佛龛状、半圆形、圆形,表面所装饰的纹饰大多以吉祥八宝、鹿、莲花等具有宗教含义的团和缠枝回旋图案为主,工艺非常精细。大多以金、银、铜制成,表面镀金,嘎乌盒内一般装有小型佛像、经文、经咒、或是高僧活佛加持过的圣物。藏区男子常佩戴胸前或跨在身上,以求神佛保佑。
  佛教认为,佩戴嘎乌可以起到辟邪护身、减小业障和增长修行的作用,从民俗配饰上讲,嘎乌是一种遍及西藏而又常见的奢华胸饰。佩戴内装小型佛像、经文、经咒等佛教圣物,是为了佑护佩戴者远离邪业的侵扰,从而获得精神佛力的加持,赋予内心世界安宁,在藏区流传甚广。嘎乌多有金银铜等材质制作,八角的外形多用松石、珍珠、珊瑚、玛瑙、琥珀等天然石装饰,藏族同胞的这种“崇石”现象,主要是认为天然石具有护身辟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灵物崇拜”、“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嘎乌表面雕刻的金刚杵代表了无坚不摧;莲花纹代表了圣洁;雍仲纹饰代表了吉祥。嘎乌既有护佑的功能也有装饰的功效,从实体的八角盒装嘎乌演变成一种镂空的八角嘎乌,装饰材质上也不再局限于天然石,也有的用珍珠镶嵌而成。
  护身符在藏语中叫“松阔”,佛教传入前主要指对敌人的军事防御,佛教传入后在西藏原始理念影响下形成保佑庇护的护身符。护身符产生于藏族对鬼怪的防御思维之中。这些伤害主要来自自身的运气与生产生活中的亵渎或偶然接触造成的。藏族同胞认为人身体上有命穴,邪恶不净可以从此进入体内,进而危害身体健康,如果戴上手镯、戒指、耳环之类的饰品,能将命道遮断,邪恶的进不来,命也出不去。
  护身符的种类主要有骨器类、宝石类(受万物有灵的昭示,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原始苯教都认为石头也是有灵性的)。宝石历来是藏族人民的珍爱之物,即便是作为一种胸饰的嘎乌也使用了多种宝石进行镶嵌。图中嘎乌镶嵌的宝石主要有绿松石、红珊瑚和天珠,“瑟”即天珠,被藏族尊崇为至高无上的宝物,并认为是最好也是最贵的护身护。人们相信,诚心供养或佩戴天珠可以消除业障、获得福报、防止中风及免除被外道邪魔伤害,又可以增强体力,增加财富等等。《藏汉大辞典》中解释:瑟为亚玛瑙,猫眼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石”。纹理有“无眼”“长条”及“有眼”三类,入药能治脑溢血。绿松石又叫寄魂玉,藏族人的世界观里最不同寻常的观念要属灵魂可以寄予它物,灵魂不灭和灵魂游离可以成鬼也可以成神,它必须要有附着的载体,山、石、树都可以作为寄魂物,由于绿松石具有高贵稀有等特性,便成了寄魂物。《格萨尔王传》中就有绿松石作为寄魂物的描写。图5、6、7中的各式金银质嘎乌均制作于18-19世纪,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作者供职于西藏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文章以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创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从最初国企治理改革开始入手,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理论,对国有企业治理实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直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国有企业治理理论及实践均有着较高的关注程度,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如今国有企业治理改革已经历经40个年头,积累了豐富的治理理论与创新实践经验内容,这既是中国4
期刊
本文从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出发,结合笔者多年合同管理实务经历,分析目前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建设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对企业合同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改进管理模式,优化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全面防控企业合同法律风险。  近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合同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和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健全,对企业依法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企业中绝大部分的法律
期刊
春风一夜到衡阳,雁陈惊寒北飞去。又一个春天到来,看着那从不失信,坚定北飞的大雁,我的心不禁怦然一跳,在大雁飞过的辽阔土地上,广大党员不就是那迎风搏击的大雁,党的书记不就是那振翅高飞的头雁吗?乡村要振兴应必须选配具备如下全能的党组书记,方可带领大家奔向振兴路。  一、选配政治强的书记  32018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两个“千千万万”,一是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
期刊
昔日的三亚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港小镇,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三亚这座远近闻名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更加引入注目,其实要探究三亚发展的历史就应当追踪蛋家渔民的足迹,蛋家人及其社区的变化可谓三亚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下定決心拍摄记录三亚疍家人的摄影专题,试图用摄影语言及真实影像记录追溯还原三亚的历史。多少年来我用相机的第三只眼睛跟随聚焦那群以海为生、以渔为业、以船为
期刊
近年,三峡库区践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开发”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特色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柑橘成为了库区农业支柱产业,各地都出台相应的柑橘产业发展规划,配套跟进相关扶持政策,柑橘产业取得了健康持续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此,经过调研分析,就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阐述以下观
期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高效、节能的电力能源成为了未来社会的重要需求,政府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鼓励开发大水电、大核电、清洁燃煤等发电技术,对于跨省的长期交易市场也充分鼓励。本文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以及电力商品的市场化交易进行分析,探求初步建立电力交易市场的模式,讨论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也对政府部门、发电企业、输配电及售电、用电等多个环节的职能转变进行摸索,意在为我国今后电力体制发展提供更多思考。  
期刊
借阅管理工作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借阅管理工作的实际水平,会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运营状况,因而图书馆借阅管理工作的优化,对于图书馆长远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图书馆也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但在实际的图书馆借阅管理工作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借阅者自身素养不高、借阅制度不完善等,上述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尝试应
期刊
赵孟頫行书五言诗轴,原为平原省博物馆旧藏,现珍藏于新乡市博物馆。赵孟頫一生博学多才,书法外柔内刚,流美遒劲,顾盼生姿,艺术造诣颇深令人敬仰。本文通过此行书五言诗轴,来鉴赏赵孟頫的书法造诣,以对其才华横溢的一生,略表深深的敬意。  此行书五言诗轴为绢本绫裱,20世纪8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精心装池。画心高129cm、宽48cm,画面稍显折痕,有岁月流痕,更显古朴苍茫之气。内容为赵孟頫书唐代杜甫舟中夜雪,
期刊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尊商代“并”铜觚,通过对铜觚起源与流变的研究,发现其造型和纹饰符合商代晚期中段铜觚的特征。该铜觚足内壁有单字铭文“棘”(并),应为国名或族徽,并国出现时间甚早,可追溯到早商时期,其地理位置应在山西中部太行山与吕梁山脉中间的冲击平原一带,其族人在商代晚期进行迁徙,一支向东至山东,一支向西至陕西,后又至甘肃。  新乡市博物馆藏商代“并”铜觚,通高29.4cm,口径17.lcm,底10
期刊
本文充分考虑双流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一特殊背景及发展方向,研究如何突破营商环境现状、补齐短板弱项,提出适应地区发展、提升营商环境的建议,从而实现双流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一、营商环境概念及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  (一)营商环境概念  营商环境广义上是指伴随企业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