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芫菁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开展大斑芫菁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饲养,观察了其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等生物学特征,分析了其成虫饲养、卵孵化和幼虫饲养等人工养殖技术,并对大斑芫菁养殖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斑芫菁;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75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4-142-01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labris phalerata(Pallas)
  CHEN Qiang, FENG Xiaolan, LIANG Zhengjie, JIE Hang* et al(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Chongqing 408435)
  AbstractBased on the artificial feeding of Mylabris phalerata(Pallas) in lab conditions,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such a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history.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including adult feeding, egg hatching and larvae rearing.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M. phalerata cultivatio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Mylabris phalerata(Palla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reeding technology
  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Pallas))分類上属于鞘翅目(Colepotera)芫菁科(Meloidae)斑芫菁属(Mylabris Fabricius),体内富含斑蝥素,为民间常用中草药之一。芫菁科昆虫已知有119属、2 300余种,《中国药典》收录富含斑蝥素昆虫为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2种。斑蝥素具有蚀死肌、治疥癣、抗肿瘤、破血逐瘀、消症散结、壮阳利尿等作用,中医应用已有2 000多年历史[1]。在我国的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和福建均有分布[2-3]。
  近年来,有关斑蝥素在治疗皮肤病和抗肿瘤研究领域颇为活跃,但有关大斑芫菁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等方面的研究不多[4-6],如胡周强等[5]对大斑芫菁幼虫与食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朱芬等[6]开展了大斑芫菁和棉蝗间的发育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到目前为止,对大斑芫菁生物学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7],但仍不够透彻,人工繁育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如何打破幼虫期长达几个月的滞育[8]及幼虫的替代饲料等,这些都是制约养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鉴于此,笔者于2014年夏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郊捕获野生大斑芫菁300余头,并在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药用动物繁育实验室开展养殖,研究了大斑芫菁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养殖技术,旨在为更好地利用野生大斑芫菁资源提供借鉴。
  1生物学特征
  1.1形态特征雌性成虫体长25~36 mm,较重庆当地大斑芫菁体型偏大;头黑色呈倒三角形;1对黑色触角,11节,基节和转节最短,腿节和径节约等长;胸部凸起,,胸足3对,腹部黑色;雄性前足跗节褐色,雌性均为黑色。前翅为鞘革质,前端比基部略宽,有黑黄相间的波浪形条纹,两翅基部有对称排列的2对大黄斑。后翅膜质,未展开时自然折叠于鞘翅下面。成虫个体大小与前人描述的差异较大[3]。
  1.2生活史大斑芫菁一年发生1代,6~7月成虫羽化,取食10 d左右性发育成熟,交配后10~25 d开始产卵。8月底~10月成虫逐渐死亡。卵于9~10月相继孵化为幼虫,幼虫有5个龄期,1龄虫衣鱼型,2龄~5龄虫体为蛴螬型。进入蛹期后,15 d左右就羽化为成虫。
  2人工繁育技术
  采用水泥养殖池和养殖容器分别饲养大斑芫菁,养殖前池内铺垫细土5~8 cm,并保持湿润(自然含水量16%~20%),种植斑蝥成虫嗜食的丝瓜、南瓜等植物。在池中网罩下饲养蝗虫,让其在池土中产卵,再捉大斑芫菁(雌雄各半)放到养殖池中,也使雌虫在池土中产卵,池上加网盖,幼虫饲养密度为50~100只/m2。大斑芫菁幼虫孵出后,自动寻找蝗虫卵袋,找到后寄居于宿主的卵袋(块)内生活。待成虫羽化出土后及时收集。养殖容器养殖大斑芫菁,采收大斑芫菁卵块放入养殖容器内,并用细沙完全覆盖卵块。待卵孵化进入盛期时,将蝗虫卵块置于养殖容器中,顶端微露出土,以便芫菁幼虫寻找。每个容器保留1~2头芫菁初孵幼虫,自然室温饲养,及时检查,剔除未被寄生的卵块,待成虫羽化后采收。
  大斑芫菁幼虫为肉食性,寄居于宿主的卵袋(块)、蛹壳和蜂的巢穴中,饲料不足时有相互残杀的习性,所以1个寄主室中一般仅容留1个幼虫生存,以满足幼虫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在野外采集大量蝗虫卵块,贮在5 ℃以下冰箱中,为饲养芫菁幼虫备用。
  2.1成虫饲养由于成虫有集群取食、交配的习性,因此采用成虫在室内笼养。饲养笼一般0.3~0.5 m3,成虫饲养密度为1 000~1 500头/m3,雌雄各半。笼底铺垫15 cm厚的洁净沙质土壤作大斑芫菁产卵场地及调节湿度用。以各种豆科植物或葫芦科植物的花类饲喂。每日投食2次,第1次09:00~10:00投料,第2次16:00~18:00投料,投料量以食后略有剩余为度。每日向土壤中洒洁净水1次,保持12%~15%的土壤含水量。捡除残渣腐物,保持笼内清洁及环境安静,让成虫在笼内完成交配、产卵过程。经45~60 d的饲养,便可将未死的成虫捕捉烫死后晾干入药。   2.2卵孵化把成虫饲养笼搬迁他处,然后用60 cm高的玻璃板把产有卵的土壤紧紧围住,用透明胶带粘连并密封接缝处,以防孵化后的幼虫外逃。在自然温度下进行孵化,每日仅需向土壤内洒少许洁净水1次,保持12%~15%的土壤含水量,直至卵全部孵化。
  2.3幼虫饲养大斑芫菁卵于8月底陆续开始孵化,将孵化出来的幼虫用毛笔轻轻挑出,转移到放置有蝗虫卵块的养殖容器中,养殖容器中盛8~12 cm厚的土壤,蝗虫卵块竖直埋于其中,微微露头,以便于幼虫找到。
  3展望
  该研究开展大斑芫菁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饲养,经过1个养殖周期的饲养和观察,摸索出一套适于大斑芫菁的养殖技术。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以大斑芫菁等含斑蝥素昆虫为原料提取的药剂有复方斑蝥片、斑蝥素针剂和注射液等。此外,大斑芫菁体内的斑蝥素还可作为杀虫药剂用于喷施农作物[9-10]。近年来野生大斑芫菁数量锐减,价格不断上涨,前景好,市场仍供不应求。随着以斑蝥素为制药原料的药剂产量与品种的增加,大斑芫菁等含斑蝥素昆虫价格不断攀升,市场上每头大斑芫菁售价1~5元,即便如此仍有供不应求之势。因此,普及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增加人工养殖的数量和规模,可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保障人们的用药需求。总之,大斑芫菁养殖与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31-332.
  [2] 谭娟杰,章有为,王书永,等.中国药用甲虫——芫菁科的资源考察与利用[J].昆虫学报,1995,38(3):324-331.
  [3] 张含藻,胡周强.南方大斑蝥种群动态的初步调查[J].中药通报,1988,13(2):11-12.
  [4] 程地芸,曾纬,任凌燕.斑蝥成虫食物及投食方式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3(1):1-2.
  [5] 胡周强,张含藻.斑蝥幼虫与食量的关系[J].中药材,1994,17(5):9-11.
  [6] 朱芬,王永,赵福,等.大斑芫菁和棉蝗间的发育同步性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3):197-201.
  [7] 張含藻,胡周强.大斑芫菁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药材,1988,11(3):15-19.
  [8] 朱芬.大斑芫菁的滞育诱导、滞育发育及滞育解除[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26.
  [9] 李明全.斑蝥素微乳杀虫剂的研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5-7.
  [10] 刘瑞瑞,马燕,马志卿,等.斑蝥素对11种害虫的杀虫活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评估渭河关中段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为渭河关中段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与手段。[方法]根据渭河关中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渭河关中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并分析了面积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1980~2007年渭河关中段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林地面积及建设用地面积均在增加,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耕地面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几种不同的前處理方法对咖啡因含量检测的影响,筛选较优的咖啡因提取方法。[方法]以国标水提取方法为对照,研究乙醇提取、氯仿提取、超声提取和微波提取对咖啡因含量检测的影响,并对较优的提取方法进一步优化。[结果] 与国标水提取方法相比,超声提取方法准确度更高,相对误差更小。进一步对超声提取的前处理时间进行优化发现:超声处理45 min以上的咖啡因提取效率与国标方法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6种人工湿地填料对水体中氨氮、总磷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方法]通过静态摇床试验,研究沸石、火山石、蛭石、柱状活性炭、生物陶粒、无烟煤填料吸附氨氮和总磷的能力,建立各填料等温吸附模型。[结果]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好,蛭石、火山石次之,而柱状活性炭、生物陶粒、无烟煤对氨氮的吸附效果较差;柱状活性炭、火山石对总磷的吸附效果较好,其他填料对总磷的吸附效果较差;6种填料的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结
期刊
摘要[目的]以杏鮑菇多糖的理化性质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提取杏鲍菇多糖,并研究其对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及对NO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煎煮提取、超声提取、90 ℃热水浸提、70 ℃热水浸提、50 ℃热水浸提提取杏鲍菇多糖,并采用苯酚-硫酸法、间羟基联苯法以及Lowry法测定其总糖、酸性糖和蛋白质含量;采用PMP柱前衍生化法和HPGPC法测定其组成糖和分子量分布;采用吞噬中性红法和Gri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黑龙江省水稻产量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进行风险区划。[方法]对黑龙江省历年水稻单产相对气象产量序列进行正态分布判别和偏态分布正态化处理,选取水稻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减产率大于10%的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黑龙江省水稻产量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 Kmeans平均聚类算法进行黑龙江省水稻产量的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按照水稻产量的灾害风险区划,将黑龙江省划分为低、中、高3
期刊
摘要[目的]监测山东省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生物特征。[方法]2015年春季在山东省近岸海域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探讨其群落结构与水质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种,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为主,兼有少量低温广盐类群,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双毛纺锤水蚤、强壮箭虫为优势种。[结论]群落结构各类指数站位间变幅较大,结合同步调查的水质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硝酸盐和亚硝酸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黄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方法]以中黄13为对照,通过对9个大豆新品种的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探讨了其栽培种植适宜性。[结果]黄矮丰和SK2026这2个大豆品种为早熟品种,生育期在85 d左右;嘉黄28、皖宿0115、鄂豆710、圣豆20、宜豆04268这5个大豆品种为晚熟品种,生育期在100 d左右。品种嘉黄28和皖宿0115分别比对照增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同时快速测定烟草中总氮和钾的方法,以提高烟草中总氮的消化速度,避免有毒氧化汞的使用。[方法]对连续流动法测定总氮的消解方法进行改进,选用5∶2(V∶V)的硫酸-过氧化氢混合液消解烟草样品,然后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同时测定总氮和钾,并与相关文献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数据比对。[结果] 选用5∶2(V∶V)的硫酸-过氧化氢混合液消解烟草样品,改进后此方法的消化时间相比原方法缩短约2 h,且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藏猪的心电图测定和分析,探索其心电图特征,为兽医临床诊断提供资料。[方法]利用数字单道心电图仪,分别描记和分析了西藏林芝地区46头藏猪的Ⅰ、Ⅱ、Ⅲ标准导联,aVR、aVL、a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和V1、V2、V3、V4、V5和V6单极胸导联的心电图。[结果]西藏林芝地区藏猪心率为(124.49±44.06)次/min,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但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为39.1
期刊
摘要氯作为烤烟必需营养元素,在烟草体内不仅发挥着一定的生理作用,同时也是衡量烟叶内外部品质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主要烟区的土壤和烟叶含氯状况,以及施氯对烤烟生长发育、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对烟草氯素营养和烟叶氯含量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烤烟中氯素的来源,烟株对氯的吸收,氯在烟株体内的分布特征,氯素的生理代谢功能以及氯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烤烟;氯素;营养  中图分类号S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