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新业新天地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54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先后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移民新村,肯定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这个移民搬迁村看望搬迁百姓,肯定了山西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
   5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深入实施精准方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奋力书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答卷。
   5年来,山西规划建设的150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1万同步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贫困山区的搬迁群众大步跨越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的鸿沟,开始享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阳光雨露。
   5年来,山西创新思路和办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为重点,实施“六环联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扶贫搬迁路径。
   对于47.2万搬迁群众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从太行深处到吕梁山下,从黄河岸边到雁门关外,山西贫困地区正在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局面。
  谋篇布局——担当使命攻堡垒
   曾经的岢岚县赵家洼是吕梁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不通电,不通网络,没有卫生室,房屋破旧不堪,吃水全靠村里的一口老井,当地老百姓生活极其艰辛。提起村子的过去,原村委会主任李云虎感慨不已:“前些年有能力有办法的都走了。4年前,常住人口从200多人,走得只剩下6户13位老人。”
   在黄河东岸的版图上,镶嵌着河曲、保德、岢岚等13个国定贫困县,同属吕梁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境内沟壑纵横,生态脆弱,贫困发生率高达33.82%。这仅是山西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一隅。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山大沟深、石厚土薄,交通闭塞。提起以前山里的生活,青行头村党支部书记郭献中不住地摇头:“山沟里没条像样的村道不说,就连一块儿平整的土地都没有!先别说穷,就是有钱也没地儿盖房子啊!”“平顺”,这个县名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大同云州区西坪鎮的大坊城村,土地盐碱化,村民大多居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窑洞里。“地里庄稼产量低,饮用水不达标,下雨天破窑洞漏雨,地上老鼠乱窜,村子就像一个‘贫民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世贵回忆起往事这样说。
   翻开山西的地图,可以看到,山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晋北高寒冷凉区。多年来,由于居住分散,这些地方教育、卫生、水利、交通和通讯等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和延伸,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问题阻隔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进程。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闭塞,社会治理落后。在山西,像赵家洼、青行头、大坊城村这样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全省有3350个。
   从“八七”扶贫攻坚时期的1996年开始,山西省就不断探索和尝试推进扶贫移民搬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90多万人陆续走出了大山。
   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2个,117个县(市、区)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10个深度贫困县更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当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搬,是唯一的选择。
   山西省委、省政府勇于担当,务实笃行,精准谋划,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三晋大地拉开帷幕。
  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拔穷根
   在吕梁市临县易地扶贫搬迁城北安置点万安苑小区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居民们休闲纳凉好不热闹。正在散步的王恩贵高兴地说:“楼下有超市,小区有药店,旁边有学校,打工有扶贫车间,自打去年搬到县城的新小区,我们可是过上了好日子。”
   临县城北安置点是山西省规划建设的最大的搬迁集中安置点,工程分三期分步实施,安置搬迁人口12138人。
   山西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分年度分期建设1502个集中安置项目,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其中3350个深度贫困村13.77万贫困人口实施整村搬迁,同步搬迁11万人,涉及11个市、71个县。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来?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保障?产业如何发展?
   从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工程进度到质量管控,时间之紧、地域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对于财政尚不宽裕的山西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房子怎么办?地怎么种?搬不起怎么办?搬出去靠啥生活?对于世世代代身处穷乡僻壤、观念还十分传统保守的农民来说,搬迁这是一个天大的事情。群众对未来的恐慌茫然和对政策的不甚明了成了易地搬迁启动之初最大的困扰和难题。
   2016年10月,时任代省长的省委书记楼阳生赴深度贫困县静乐县调研,指出易地扶贫搬迁要规划引领,安置点建设要做到与城镇化、产业化、群众意愿相结合;要在提高精准识别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工程竣工率、居民入住率、群众满意率上下功夫,坚决完成目标任务。
   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因地制宜,踏实作为。
   作为易地搬迁牵头部门的省扶贫办身先士卒。省扶贫办主任带领扶贫办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日节假日,足迹踏遍全省83个项目县。为了让政策精、准、细,基层调研座谈会百余次,入户走访群众上千人,多方反复讨论研究,从落实搬迁对象、制定搬迁规划、出台政策措施、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指标、生态退耕、增减挂钩、土地整治项目资金、零星小块地开发、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资源惠民等8项政策组合拳,全面完善了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体系,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以及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意见》等37个政策文件,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
   ——相关部门在工程用地、搬迁方案、整村搬迁、资金保障、风貌设计、工程质量、后续扶持、绩效评价等方面实化细化,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格局。
   把谁搬出来?对居住在太行山干石山区、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晋北高寒冷凉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煤炭等矿产开采沉陷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等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确需同步搬迁的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房子在哪儿建?搬迁用地一次性规划,依托县城、重点乡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及交通便利、水源安全的区域合理选址,避免二次搬迁。
   钱从哪里来?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创新融资模式,在全国首家挂牌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购买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的承接主体,依据协议进行融资,积极承接金融机构贷款。
   用地怎么保?省自然资源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单列用地计划指标。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项目县,指标给予充足保障。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需求。
   质量怎样管?每个项目县都制定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控方案,实行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等七方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各市县建立工程质量安全责任“点长制”,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
   在建筑风貌设计方面,安置点突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充分体现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省住建厅副厅长翟顺河介绍,省扶贫办和省住建厅组织专家团队,对集中安置点的规划设计逐个审核、逐项落实,不符合标准的坚决整改。
   故土难离。从世代居住的家乡到完全陌生未知的地方,老百姓不愿搬、不想搬,不敢搬。如何打消群众疑虑?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安置点依托县城、重点乡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及交通便利、水源安全区域合理选址,规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隐患点。住宅户型图样设计要征求群众意见,体现地方特色,兼顾残疾人的无障碍需求。
   ——同步规划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商贸物流、乡村旅游,充分考虑搬迁户的就业门路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水、电、路、气、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晋城市利用乡村两级闲置集体资产,统筹整合扶贫移民与农村养老政策资金。沁水县建设了8个“幸福大院”,陵川县建成2个特困移民敬老院,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保户和特困群体的后顾之忧。
   保德县创新建设模式搞搬迁。采取委托代建方式,在建设进度滞后的情况下,“人休机器转,三班轮流干”,倒排工期,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挂钩,搬迁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不因事艰而不为,不因任重而畏缩。
   一大批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不顾自身得失,勇于担当,他们的艰辛付出换来了搬迁群众的信任。
   阳曲县扶贫办主任侯爱荣,一名女扶贫干部,在脱贫一线一干就是三年。为了实现搬迁群众“住有所安”,她把单位当成家,父亲去世、女儿高考,都没能陪在身边。阳曲县创下了11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当年建设、当年竣工,1187户3225名贫困群众当年入住的佳绩。
   “我家还有十几亩核桃,住到城里靠什么活?”为了消除农民的担忧,垣曲县解峪乡副乡长武京多次上门,动之以情做工作,不厌其烦讲政策,村民王红军终于在拆除复垦协议书上摁下手印。武京又帮助王红军家的核桃树实施高接换优,年收入2万多元,帮扶两口子农闲外出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元。
   2016年10月7日,全省首个安置点夏县兴和新村开工建设;2019年9月30日,全省最后一个安置点临县城北柏林苑竣工。
   几年来,山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深入实施精准方略,逐月逐季推进落实,扶贫、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环保、林业、民政等单位齐心协力,施工单位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全省广大基层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502个各具特色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成了黄土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7年9月22日,呂梁山赵家洼村村名在民政部门正式销号。贫困户曹六仁激动地说:“住上新楼房,感恩不忘党,现在的日子那是过去盖上十八床被子也梦不到的。”
   2018年3月,大坊城村整村搬迁到了坊城新村,村民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砖瓦房,种上了致富花,学到了新本领。村民白高山高兴地说:“搬迁后房子、儿媳妇、票子、孙子都有了,没想到还在家里迎来了总书记!”
   从窑洞到楼房、从乡村到县城、从务农到务工,在这片黄土地上越来越多土里刨食的“老庄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光景”,变成了县城的“新市民”。
  六环联动——整村搬迁破难题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落后、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这是山西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的真实写照,也是易地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山西创造性地蹚出路径:深度贫困村实施整村搬迁,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从方法上统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资源,重点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保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从根子上挪穷窝、拔穷根。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充分肯定了山西省整村搬迁解决深度贫困的探索实践。山西的做法在全国推广。    精准识别对象环节解决了“搬迁谁”的问题。按照划定区域、确定村,最后确认搬迁户的程序,严格个人申请、村里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等环节,做到户有明白卡、村有花名册、乡镇有档案、县级有台帐,同时双签搬迁安置协议和旧宅拆除复垦协议。
   新区安置配套环节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重点在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地科学规划选址,坚持安置点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同步配套。
   产业就业保障环节解决了“能脱贫”的问题。同步规划产业就业创业项目,提供公益岗位,保障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生活生计。
   社区治理跟进环节解决了“稳得住”的问题。及时构建搬迁后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让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
   旧村拆除复垦环节解决“群众权益”的问题。出台拆除复垦奖补政策,保障搬迁农户在过渡期的农村土地、社保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生态修复治理环节解决“生态脆弱”的问题。对旧村腾退和既有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是对生态脆弱地区进行退耕还林,实现增收增绿并重,生态生计统一。
   省扶贫办围绕竣工率、入住率、资金拨付率、脱贫率、拆除率、复垦率“六个率”强力推进,六环联动,环环紧扣。
   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权益是成功实施整村搬迁的关键。
   山西统筹迁出迁入两地,从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用足用好开发性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采取“四捆绑、两提供、一衔接、五不变”等措施,守住“五条”底线红线。
   “四捆绑”即捆绑使用扶持政策,将退耕还林项目、光伏扶贫项目、经济林项目、承包地托管等捆绑起来,让搬迁群众获得资产收益;“两提供、一衔接”即为特殊群众提供公益岗位和养老中心,做好搬迁群众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的衔接,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五不变”即搬迁后,贫困户享有的退耕还林等各类政策补贴保持不变,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保持不变,农村医保、养老、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渠道保持不变,享有的脱贫攻坚各项支持政策保持不变。
   “五条底线红线”即严守搬迁对象界线,防止“搬了不该搬的”或“搬谁是谁”;严守住房面积标线,人均住房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这是硬杠杠;严守搬迁不举债底线,用好用足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补助资金,及时兑现住房奖补资金,控制建房成本;严守项目管理红线,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严守资金使用高压线,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
   山路崎岖,挡不住各级党员干部的脚步。一次一次地入户坐在农家炕上讲解政策,一家一家地算收入帐,一件事一件事的落实,掏心窝子交流,实打实地帮扶,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忻州岢岚县赵家洼帮扶干部陈福庆的电话从不关机,家里有事他也顾不上去管,但贫困户有事,他总是随叫随到。
   运城夏县埝掌镇党委书记韩俊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田埂干部”。“从做动员搬迁的思想工作,到建新拆旧搞好安置,再到找门路帮组就业增收,一户一户推、一项一项抓、一年一年稳,看到大家都好起来,累一点也值得”,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在回顾搬迁安置工作时多了几分欣慰。
   细致入微、指向明确的政策护住了群众的权益,稳住了群众的幸福;各级干部不计得失、冲锋在前,磨破嘴、跑断腿般的执着,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呕心沥血般的情怀化解了搬迁群众心中最后的一丝犹豫和顾虑。
   截至2020年5月底,山西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完成率达99.48%,复垦复绿率达96.3%。其中,全省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拆除完成率达98.7%,复垦复绿率达92.1%。
   繁峙县金山铺乡新苑村旧貌换新颜。整村搬迁复垦新增耕地103亩,全村耕地净增近60亩,土地产出率、利用率提高,挖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红利,村集体的收入大幅增长。2020年经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将旧村1318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忻州华茂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村民不但有租金,还可挣薪金。搬迁户杨丙义笑开了花:“以前土地是吃饭的命根子,现在是我们致富的钱袋子。”
   岢岚县宋家沟乡的东沟村是全省最先完成整村搬迁的村。搬迁那天,63岁的贫困户王成仁老两口去祖坟祭拜了先人,在家门口燃放了鞭炮。他激動地说,“党的好政策让我从穷山沟沟搬出来,住上了新房,做了环卫工每月800块钱工资,加上养老保险、退耕还林补助、低保金,日子越过越红火,共产党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吕梁山南段的大宁县岭头村集中安置点,34户104人来自12个自然村。旧宅基地拆除和院落复垦都由村内成立的股份经济联合社实施,人退林进,村退绿进,集体经济破零,贫困群众增收。村委会主任闫成平眉开眼笑:“复垦的土地,适宜耕种的种上了庄稼,不适宜耕种的全部退耕还林,12个自然村现在都是一片片绿色。”
   天镇县二里畔“万家乐”移民小区,共安置28个整体搬迁村和58个插花搬迁村的搬迁群众10232名,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引进京津冀1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一孔窑洞挤三代,一粒药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顿细粮过新年。”这曾是南高崖乡大老沟村村民的活法。村民李桂花笑嘻嘻地说:“整村搬迁不但让我告别了破窑洞,还让我学会了缝纫技术,在扶贫车间上了班,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前后对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坊城新村看望搬迁群众,一句“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温暖着每一个人,也激励着山西干部群众在追梦路上继续奋斗、笃定前行。   后续扶持——政策接续是关键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
   将安置点规划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同步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商业、养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搬迁群众稳得住,产业就业是关键支撑。
   在农村安置点,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种养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安置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现代新型业态,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古村落、乡土文化等乡村资源价值,培育壮大农村安置区乡村产业。完善乡村产业的带贫益贫机制,让搬迁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城镇安置点,依托现有各类园区为县城大型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区,发展扶贫车间,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实施就业帮扶,鼓励搬迁群众自主择业创业。加大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服务保障优先,提供公益岗位,建立分散安置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动态跟踪机制和管理台帐,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还是那块黄土地,如今结出了红红的“脱贫果”。
   阳高县古城镇道贤村安置点,配套建设日光温室产业园区种植西红柿,19个村的95户贫困户每户都分到了1个大棚,高品质的“阳高红”西红柿销到了北京、上海等地。58岁的贫困户昝晓果高兴地说:“在农业产业园区干活,每天80元,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昔日军民抗战“小延安”,如今贫困群众生活新家园。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介绍,全省1502个安置点整合分年度分期项目后,确定1122个集中安置区。截至目前,建起了229个农业产业园,331个扶贫车间,13.3万户落实产业就业保障。
   要安置更要安稳。搬迁群众能融入,社区治理是根本保证。
   按照城镇一体化建设思路,统筹考虑安置点规模、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与城镇同一标准、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达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网络,有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站、垃圾收运点、污水处理设施“五通六有”建设标准,确保搬迁群众在安置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发展和公共资源均等分享的机会。
   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建立完善安置区基层自治组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增强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建立健全符合安置点特点的管理体系,配齐服务机构,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体系,让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平等享有各项民生政策优惠和发展机会,消除融入新环境的社会障碍。
   关注特困群体实行兜底保障,资产收益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落实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临时救助、残疾人补助等政策;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强化文化素质和道德规范教育。
   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困难在哪里,党员干部服务的身影就在哪里。
   保德县城的惠民家园安置点,配套设立卫生室、警务室、议事厅、就业信息平台等,来自13个乡镇的2166户6583口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保德县居民事务中心主任胡耀介绍,新社区实现了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眼下,“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三晋大地变成现实,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
  慎终如始——奋斗点亮新生活
   在大同市志海黄花合作社打工的村民王利开心地说:“今年黄花长势不错,收成肯定差不了,这些天光打工我每天就挣了二三百元了,只要肯劳动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大同黃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近年来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云州区黄花产业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创办了50家乡办、村办一体化合作社,3.3万贫困户有90%从黄花产业中受益。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当他听到这些年黄花产业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带领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幸福路时非常高兴。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放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分类施策、较真碰硬,攻坚深度贫困。
   省级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有搬迁任务的市和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或攻坚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市县党委、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集中力量“攻坚拔寨”。
   从2016年到2020年,连续五年,一年一个易地搬迁现场推进会,从规划引领到精准识别,从项目开工到加快进度,从设施配套到产业就业,从后续扶持到社区治理,从搬迁入住到拆除复垦,各项工作如期推进,搬迁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
   宋家沟以特色风貌整治为牵引,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公司孵化+合作社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产业运营体系和“人居环境+生态+产业+文化生活+治理”五位一体的乡村协调发展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现如今,宋家沟村旅游、小杂粮、沙棘、经济林等特色产业蒸蒸日上,蹚出了一条“立足脱贫、着眼小康、衔接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用村党支部书记雷文斌的话就是:“我们走在了大路上!”
   山西省出台具有山西特色的2020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7个方面26条政策措施,各部门细化实化配套文件18个;省财政厅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31.97亿元,专门用于易地搬迁配套建设及后续扶持;省人社厅、省扶贫办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稳定贫困人口就业;省自然资源厅加快推进安置住房确权颁证,确保年底全部完成,让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
   山西是革命老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右玉精神一直激励着三晋儿女勇担使命,无私奉献。三晋儿女有信心有底气,厚植为民情怀,砥砺实干精神,在中国减贫史册上留下鲜明的山西印迹,和全国人民携手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近年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不断发挥农民合作社在助农、扶农、富农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作为小农户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方向,符合现
期刊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来抓。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精心指导下,全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全力以赴推动政策落实和工程实施。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9年年底,安徽省已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8.5万人的住房建设及
期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两山”理论的核心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进入“快车道”。浙江省是“两山”理论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走“面上保护、点状开发”的
期刊
问:请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出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
期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有关负责同志就此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问:请问出台《暂行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广使用再制造产品,是推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据研究机构测算,相比于制造新品,再制造产品不仅可降低成本50%,还能够节
期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021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将重点组织落实的8个方面19项降成本重点任务,这是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   一、准确把握降成本的科学内涵   当前,我
期刊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态势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推进及改变,“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学概念开始受到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使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从相对单一的关注经营结果,追逐短期经济效益逐渐向企业的长足发展、社会影响力、对组织氛围及对人的关注转移,世界各国的企业都纷纷迈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体现了整
期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清水秀、天蓝海碧,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气候舒适宜人,是一个宜居、宜养、宜游的福地。   然而,美好河山中也有“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地质复杂、生态脆弱……“穷”,对于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来说,就像是宿命,难以逃脱。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的考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
期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对新时代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请介绍《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出台背景?   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八年来,93个单位共
期刊
为深化与世界经济论坛的合作,进一步宣介“十四五”期间中国吸引外资、改善营商环境和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政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经济论坛以“改善企业跨国经营的生态环境”为主题,在北京联合召开2021年首届政企交流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区首席代表艾德维出席会议并致辞,委综合司、外资司、法规司和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与交流。   宁吉喆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以来,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