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减弱的原因有很多。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兴趣,首先要重视美术教育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次,还需要社会及家庭的多方面地协调努力。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兴趣
美术作为空间艺术,它主要是通过色彩和形体等视觉因素来传递给人,所以具有直观性,这比起数理化、语言文字等理性、抽象的学科更容易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可是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对美术提不起兴趣呢?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培养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影响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因素
1.社会、家庭、学校原因。最近几年,尽管美术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学美术教育在广大地区仍然处于一种副科地位。学校往往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个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主要是校方和教师。对于校方来说,通常以“升学率”为重,美术课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退居二线了,所以美术课在课时安排、教学设施及工具、教师待遇等方面远不如其他学科。这些前提条件都没有搞好,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高质量美术教育。就算学生对美术很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又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其授课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有些教师的授课方式或内容极为枯燥,连成年人都无法忍受,更不用说青少年了,这无疑使本来就对美术提不起兴趣的学生更加厌烦,从而致使一节美术课变成学生“放松和娱乐”的时间,而不是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时间。
2.学生自身的原因。有些中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是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他们往往是那些被称为在美术方面毫无“天赋”的学生。这也是由于多年来我国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法培养所造成的后果。他们的努力总是在这种大环境中不被承认,收获很小,所以就形成了挫败心理,自然就不会有太大兴趣。其实,普通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它是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将每个学生培养成美术专家。另外,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从少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进入了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加上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也更多地停留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再加上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并不明确,所以学习热情就不那么高,而学习困难则相应比较大,这些困难反过来又会降低学习兴趣,挫败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美术兴趣
1.挖掘现代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及工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片、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2.室外美术课。美术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认识和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在欣赏课上,如果有条件应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不要将我们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讨论,避免积极性地压制,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3.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主要靠教师的授课来学习美术,这是一个关键因素。下面是笔者关于教师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的建议:教师要知识广博,有精湛的技艺。现在的我们对过去知识的掌握没什么问题,但对现在新鲜事物的了解不够精湛,如:现代的信息流速太快,学生喜欢这样的艺术信息我们要是不知道真的很难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渴望去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业务水平上,都要不断的进步,我们必须跟上学生的思想。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美术课。另外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美术课根据其自身特点来说,本来就是一个自由度较广的学科,它没有过于严格的评判标准和范围准则,这也给了美术教师个人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各个方面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美术作为一门用途非常广泛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或多或少地有一定联系,并且美术自身的弹性很强,教师可以尝试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上好美术课,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将这一点做好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广大美术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思维也应该不断地更新、进步,对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这不仅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协调努力,来转变某些人对美术的偏见。
参考文献:
[1]王义常,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2003-3-28.
[2]中国美术教育,2004(3).
[3]中国美术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