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先是碎片化了我们的时间;接着,它正撕碎着我们的情感。
任人唯“亲”
年后,与一位许久不见面的长者互发短信问候,看到他回复里一个“亲”字,心头一震,瞬间被雷到了。
这种感觉并非因为他这个“60后”用了当下最为时髦的一个称呼,而是源于从这个看似亲切的字中缓缓流出的一种疏离感。
作为媒体工作者,经常与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时间长了,大多会对这个字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刚开始,为了表示亲近,与很多还从未见过面但是有邮件、电话联系的采访对象交流时,用的最多的称呼,就是“亲爱的”。时间长了,后面两个字也省略了,直接以“亲”相称。不知道内情的人听来,还以为是两个闺蜜在闲聊闺中趣事,听不出其中暗藏的种种生疏与客气。可我,却直接把它当作一种为了工作而与别人套近乎且避免尴尬的好办法。
时间长了,便觉得这个“亲”字其实并没那么亲了。
不过,这一媒体圈内的“旧戏码”却不知为何被神通广大的电商客服们偷了过去,从淘宝网到凡客,从天猫到京东,各种“小花”、“小朵”等泛着小清新名字的客服们,热情机敏地招呼着卖家,用一个“亲”字迅速拉近了与陌生客户之间的距离,压制了买家们的急躁或者满腔怒气。
紧接着,一股“亲”的浪潮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从陌生交友到熟人聊天,从政府官方微博到警方通缉令,这一个字带来的传播效应迅速扩展到网络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渗透到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骨髓里。一时间,网络世界皆“亲戚”,认识的不认识的,见过的没见过的,了解的不了解的,只要是网友,就能用这个“亲”字联系起来,熟络起来。
一派“亲亲向荣”的局面就在网络社会形成了。
陌生的“亲”
虽然所有人潜意识里都意识到,此“亲”非彼“亲”,但“亲”们之间的关系,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还有这些字背后隐藏的各种社会关系。
在那个尚不知上网为何滋味的年代,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对外事不闻不问的人,会被人们看成一个“绝缘体”,一个“精神孤僻”的人;在这个人们整天需要泡在网上寻找精神寄托的时代,一个个“宅男宅女”,反而成了时尚、潮流的代名词。
网络,改变着中国汉字千百年来孕育的精神内涵,也颠覆着五千年文明古国凝聚的传统理念。
每天下班回家,朝着正在厨房忙活的老妈,你很难喊出一声“亲”,更难想像她听到这个称呼时会是什么表情;面对久未联系的好友,你也许更喜欢关注他经常变化的QQ签名,或者进入空间看看他的近况,却不愿意拨打触手可及的电话;但你同时却可以毫不避讳地对着电脑那边陌生的“亲”发去一个“飞吻”或者“拥抱”的表情,抑或与一个刚刚结识的网友聊着自己最糗的往事。而屏幕那头的人,也许对你的“拥抱”不以为意,也许正对你的“糗事”嗤之以鼻。
这个“亲”,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年龄、长相、职业甚至姓名,也不知道他的为人、性格以及喜好。他让你因为网络觉得熟悉,又因为现实而觉得陌生。
“亲”已不亲
知名音乐制作人黄舒骏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参加一些公司的新人选秀活动,觉得所有的年轻人都很自信,坚信自己有自己的风格。但要问他们自信、个性是什么,他们又说不出来。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朗朗上口的词,但这个词却早已经没了该有的内涵。
由此及彼,“亲”这个词在网络时代也少了原本内涵,抑或说,在这个快餐年代,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往的亲,说的是身边的亲朋好友;现在的“亲”,说的是那些在屏幕后面的陌生人。
“亲”已不亲!
网络,已经将我们完整的时间变得碎片化,如今,它又在撕碎我们的情感。
通过这个“亲”,我们的情感被一层层剥离,让我们原本丰满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细碎,越来越轻薄,甚至与现实越来越脱节。
当然,我们不能将十几个看着车轮下的小悦悦而不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全部归罪于网络,也不能将现实中亲情越来越淡漠全部归结于别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任何理由,都只是借口而已。
两年前,我曾跟随朋友驱车深入澳大利亚西部,住在当地土著人的农场里,看牧羊犬驱赶上千只绵羊入圈,看农场主手拿剪刀剪羊毛。傍晚,农场主会约上几家同样住在他们农场里的游客聚在院子里,喝上几口香槟,聊着天南地北的故事。陌生的人,以这种方式相见,相处,却感到一份久违的熟稔与温情。
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似乎又让我找到了小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网友,只有亲朋在身边的美好回忆!
要知道,最熟悉你的,不是那些虚拟的“亲”,而是整天在你面前,从心底真正关心你,却已经被你“陌生化”的家人和朋友。
任人唯“亲”
年后,与一位许久不见面的长者互发短信问候,看到他回复里一个“亲”字,心头一震,瞬间被雷到了。
这种感觉并非因为他这个“60后”用了当下最为时髦的一个称呼,而是源于从这个看似亲切的字中缓缓流出的一种疏离感。
作为媒体工作者,经常与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时间长了,大多会对这个字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刚开始,为了表示亲近,与很多还从未见过面但是有邮件、电话联系的采访对象交流时,用的最多的称呼,就是“亲爱的”。时间长了,后面两个字也省略了,直接以“亲”相称。不知道内情的人听来,还以为是两个闺蜜在闲聊闺中趣事,听不出其中暗藏的种种生疏与客气。可我,却直接把它当作一种为了工作而与别人套近乎且避免尴尬的好办法。
时间长了,便觉得这个“亲”字其实并没那么亲了。
不过,这一媒体圈内的“旧戏码”却不知为何被神通广大的电商客服们偷了过去,从淘宝网到凡客,从天猫到京东,各种“小花”、“小朵”等泛着小清新名字的客服们,热情机敏地招呼着卖家,用一个“亲”字迅速拉近了与陌生客户之间的距离,压制了买家们的急躁或者满腔怒气。
紧接着,一股“亲”的浪潮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从陌生交友到熟人聊天,从政府官方微博到警方通缉令,这一个字带来的传播效应迅速扩展到网络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渗透到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骨髓里。一时间,网络世界皆“亲戚”,认识的不认识的,见过的没见过的,了解的不了解的,只要是网友,就能用这个“亲”字联系起来,熟络起来。
一派“亲亲向荣”的局面就在网络社会形成了。
陌生的“亲”
虽然所有人潜意识里都意识到,此“亲”非彼“亲”,但“亲”们之间的关系,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还有这些字背后隐藏的各种社会关系。
在那个尚不知上网为何滋味的年代,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对外事不闻不问的人,会被人们看成一个“绝缘体”,一个“精神孤僻”的人;在这个人们整天需要泡在网上寻找精神寄托的时代,一个个“宅男宅女”,反而成了时尚、潮流的代名词。
网络,改变着中国汉字千百年来孕育的精神内涵,也颠覆着五千年文明古国凝聚的传统理念。
每天下班回家,朝着正在厨房忙活的老妈,你很难喊出一声“亲”,更难想像她听到这个称呼时会是什么表情;面对久未联系的好友,你也许更喜欢关注他经常变化的QQ签名,或者进入空间看看他的近况,却不愿意拨打触手可及的电话;但你同时却可以毫不避讳地对着电脑那边陌生的“亲”发去一个“飞吻”或者“拥抱”的表情,抑或与一个刚刚结识的网友聊着自己最糗的往事。而屏幕那头的人,也许对你的“拥抱”不以为意,也许正对你的“糗事”嗤之以鼻。
这个“亲”,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年龄、长相、职业甚至姓名,也不知道他的为人、性格以及喜好。他让你因为网络觉得熟悉,又因为现实而觉得陌生。
“亲”已不亲
知名音乐制作人黄舒骏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他参加一些公司的新人选秀活动,觉得所有的年轻人都很自信,坚信自己有自己的风格。但要问他们自信、个性是什么,他们又说不出来。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朗朗上口的词,但这个词却早已经没了该有的内涵。
由此及彼,“亲”这个词在网络时代也少了原本内涵,抑或说,在这个快餐年代,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往的亲,说的是身边的亲朋好友;现在的“亲”,说的是那些在屏幕后面的陌生人。
“亲”已不亲!
网络,已经将我们完整的时间变得碎片化,如今,它又在撕碎我们的情感。
通过这个“亲”,我们的情感被一层层剥离,让我们原本丰满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细碎,越来越轻薄,甚至与现实越来越脱节。
当然,我们不能将十几个看着车轮下的小悦悦而不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全部归罪于网络,也不能将现实中亲情越来越淡漠全部归结于别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任何理由,都只是借口而已。
两年前,我曾跟随朋友驱车深入澳大利亚西部,住在当地土著人的农场里,看牧羊犬驱赶上千只绵羊入圈,看农场主手拿剪刀剪羊毛。傍晚,农场主会约上几家同样住在他们农场里的游客聚在院子里,喝上几口香槟,聊着天南地北的故事。陌生的人,以这种方式相见,相处,却感到一份久违的熟稔与温情。
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似乎又让我找到了小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网友,只有亲朋在身边的美好回忆!
要知道,最熟悉你的,不是那些虚拟的“亲”,而是整天在你面前,从心底真正关心你,却已经被你“陌生化”的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