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效结合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读写能力是其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阅读是一个输入过程,是读者丰富自己思想和内部语言的过程;而写作则属于输出,是将自己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向外界倾吐,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当阅读这个“链接点”上所能提供的资源越多,写作就越有可能呈现高质量的精彩纷呈的局面。
  阅读与写作本为一体,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其可操作性,我们却将其分开,分别开设了阅读课、写作课。这里笔者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实际体会,浅谈如何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进而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结合。
  一、坚持立足教材,学会迁移运用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权威性与实用性不断得到加强,现行的各种版本既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名篇,又增加了时代感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学习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了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语感,这种知识能力的积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说明文,其行文思路,结构模式几乎都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拓开的。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作为各自的行文侧重点。如记叙文侧重记叙要素、记叙顺序,说明文侧重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议论文侧重三要素、论证结构与方法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课本中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将课内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在粤教版必修二活动单元的参考阅读《故乡的榕树》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总结了该篇值得借鉴的三大写作技巧。首先,在选材方面,本文属于思乡之作,选择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其次,从结构上看,抒写思乡情的作品,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再次,在语言的运用上,本篇类似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将情韵悠长的乡思表达得缠绵温馨,对所忆之人、所描之物刻画得极为细腻,真切动人。在具体的教学中,执教者如果能注重强化学生对几种文体的认识,让学生注意几种文体间的写作要求及思路的相似性,对于他们写作的全面训练和能力的综合提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上,指导学生将这些优秀作品中的抒情笔法借鉴到自身的写作中,则是获益多多。如品读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中苏轼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纵观全词,一种醒醉皆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诗,人生的沉浮、感情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在此基础上,执教者可更进一步和学生分析文中值得借鉴的写法:第一,以小见大,在偶遇风雨的寻常小事中表达深厚的主题;第二,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二、放眼涉猎课外,加强有效阅读
  加强课外阅读的途径很多,学校图书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书库。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大力开展“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活动,与书结缘,为积累作文素材打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写出读书人之“心”。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浓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课桌里“藏”着这样那样的课外书。面对学生如此的读书热情,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帮助他们培养这种兴趣,“让阅读成为习惯”。
  对于学生,他们阅读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身水平限制的。这就要求执教者引导学生看品位高雅、思想健康、促人上进的书籍,同时还要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如精读还是泛读,阅读该如何适当做做笔记;做好关注写作技法的指导,尝试写写读后感;等等。
  除了在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外,还有学校阅览室上百种报刊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源头。此外,我们还可有针对性的推荐学生阅读《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读者》《杂文选刊》等。另外,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很多学生还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的方式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为自己的素材库注入了新鲜血液。
  作为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写作结合起来,不能光满足学生的口目之娱,不能光读不写,要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交流阅读内容、阅读体会,相互汲取营养,并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同样一件事情,在这个人笔下波谲云诡,动人心魄,而在那个人笔下却如一潭死水,令人生厌;同样一个角色,在这个人笔下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在那个人笔下却形同瘪三,面目可憎。造成这种写作效果上强烈反差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写作艺术的运用。而写作艺术的核心是写作技巧,但是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对学生进行纯粹技巧的传输,更应注重他们心灵的流动,“以情育文”。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范文阅读,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对写作艺术的借鉴,进而提升自我的写作水平。
  除了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之外,我们平时还要对学生多做一些思维训练,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打开想象之门,自由驰骋于文字海洋之中,将所读用于所写中,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教无定法,这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将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念头。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部因素。人的知识并不是别人像送礼物一样送给的,而是在有了想学心理的驱动下用实际行动去主动探究才能得到。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当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出发,并由学习动机所支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  学
期刊
正如大教育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的获得,不但需要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课设计的巧妙合理,往往很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展示一个长3
期刊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陈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5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寥寥数语,却透露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读书,热爱读书。  怎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一、用书卷之气、阅读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  作为孩子们的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推荐背诵的篇目,对低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俗话说:“胸无点滴墨,怎能下成文”。语言文字的积累要放在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一、做细课堂教学  (一)适当的说话指导  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语言训练,使学生达到从词语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的运用。  (二)重视课文朗读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
期刊
当女儿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千百次地在脑子里勾勒过这样一个画面:暖暖的灯光下,我们一起翻开一本书,看着温暖的画面,用温柔的语气,读着温馨的故事……女儿出生后,读绘本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书上一个个天真的小故事打动了女儿的心,就如同在她心里播下优良的种子,在沐浴书香的同时更能获得心灵的滋养。此时,作为母亲的我,很幸福……  然而,从教十多年,有很多家长向我求助:“老师,我的孩子就是不爱看课外书,你帮我
期刊
杨振宁博士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没有记忆哪能谈得上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就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本人设计了调查问卷发放给七、八年级学生认真填写然后收回统计分析整理,另外对家长、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进行访谈,摆出地理学习现状,评价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如何改变现状,向课堂要效率。希望能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依据普洱市思茅四中的实际情况结合初中思品课创建高效课堂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创建普洱四中初中思品课高效的思品课堂:  一、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要求。根据四中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尊重学生的意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意识从怎样用讲学稿做起。讲学稿根据学生
期刊
在课堂变革的形势下,提倡学生为主体,为了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应有效的使用指令语。好的教学指令语好比是机器的润滑油,让课堂开展得顺利而流畅。因此,改进教学指令语,使之明确有效,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让教学指令语明确有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总结了一些有效方法和做法,结合例子总结如下。  一、形成教学指令语适应系统  换句话说,在自己所任教的固定班级,应该与学生形成一定的默契,一个特
期刊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只有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迎接新世纪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挑战。爱因斯坦说过:“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此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一、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产生疑问,也就是具有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期刊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问学生:“这个问题你会了吗?有疑问吗?”我们常听到异口同声的答案,“会了。”难道是同学们都会了吗?不是,通过平时的作业和检测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一些问题还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知也不知。但平时问问题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学生有问题不问呢,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心存无所谓心理不想问。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问题不感兴趣,缺少对学习的积极性,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