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是创新的土壤,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的理念,保证学生有充分能动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逐渐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个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呢?对此,本人在“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学生的个性”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用发展的眼光对每位学生的再认识是创新的起点
我们数学教师往往更喜欢用统一的标准(分数)衡量自己的学生,喜欢用对优生的要求来要求中差生,这种要求下的教学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模式的产品,学生缺乏个性,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应当彻底地抛弃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学生们正在成长,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缺点、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不足,解决各种矛盾,使其不断进步提高。教师尤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要相信每一个后进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构建“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良好心理氛围
如果把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学生的心理反应比做味道,那么我们提倡构建“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学生味道十足、回味无穷,师生都得到了满足,都获得了营养。
三、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创造个性主动发展创新的空间
个体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的活动,离开活动人的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必须认清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活动,积极构建活动化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所谓学科教学活动化,就是以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性的学习活动(小班教学、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往、讨论活动、角色扮演等)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发挥“团体动力”作用,使得课堂信息不断扩展延伸,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手,以外显活动促使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例如,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片段:(1)4名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然后画出各自看到的物体形状,互相交流分辨。(2)设计景点的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基本费用、路线选择等。学生主要从事以下活动:了解有关信息,表述有关信息,合理计算,分组设计计划,合作交流。此外,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课外活动,包括数学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对于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要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作统一要求,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模式不拘一格,连学生在活动中要选择哪方面也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和创新。
四、实施数学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激励学生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课堂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对落实纲要精神,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使个性得到张扬、解放,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五、打破单一的数学教学评价模式,让创新走向每一位学生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其中较好的途径不失为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方式,打破教师垄断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评议权,让学生更关注学习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评价学生,特别是鼓励学生评价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既评价自己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各抒己见的“开放天地”,成为个性发展创新的“自由天地”。
一、用发展的眼光对每位学生的再认识是创新的起点
我们数学教师往往更喜欢用统一的标准(分数)衡量自己的学生,喜欢用对优生的要求来要求中差生,这种要求下的教学结果必然导致一个模式的产品,学生缺乏个性,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应当彻底地抛弃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学生们正在成长,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缺点、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不足,解决各种矛盾,使其不断进步提高。教师尤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要相信每一个后进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构建“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良好心理氛围
如果把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学生的心理反应比做味道,那么我们提倡构建“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学生味道十足、回味无穷,师生都得到了满足,都获得了营养。
三、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创造个性主动发展创新的空间
个体的发展依赖于自身的活动,离开活动人的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必须认清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活动,积极构建活动化的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所谓学科教学活动化,就是以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性的学习活动(小班教学、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往、讨论活动、角色扮演等)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发挥“团体动力”作用,使得课堂信息不断扩展延伸,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手,以外显活动促使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例如,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片段:(1)4名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然后画出各自看到的物体形状,互相交流分辨。(2)设计景点的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基本费用、路线选择等。学生主要从事以下活动:了解有关信息,表述有关信息,合理计算,分组设计计划,合作交流。此外,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课外活动,包括数学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对于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要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作统一要求,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模式不拘一格,连学生在活动中要选择哪方面也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和创新。
四、实施数学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激励学生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课堂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对落实纲要精神,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使个性得到张扬、解放,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五、打破单一的数学教学评价模式,让创新走向每一位学生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其中较好的途径不失为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方式,打破教师垄断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评议权,让学生更关注学习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评价学生,特别是鼓励学生评价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既评价自己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各抒己见的“开放天地”,成为个性发展创新的“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