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是在天地之间走出来的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摄影》:看了你们写的相关文字后,感觉这两组作品的产生有很多机缘巧合的促成,比如肖萱安最早忽发奇想拍摄的梅花鹿,还有唐老师的标本残品,等等,但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肖萱安:十年前我就喜欢用行为、装置手法拍“我的三峡”,如用白布、纸钱、颜色、玉米棒、梅花鹿等符号、道具。长江看了梅花鹿这张很喜欢,想合作拍动物标本,提出做一个专题。经过几年的沟通和准备,我们终于思索好了,2010年在武汉大学开拍。
  颜长江:我想,老肖当年放在三峡江边的那张梅花鹿,一眼看去,就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可能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我放逐脱离现实的快感,有一种将我们拍摄的具体地点、具体物象—也就是巨变中的三峡—放到更大的时空中去观察的可能。这是一种超越,还是一种解脱。在这样的时空跨度上回看三峡,或者说我们的人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才有庄严的意义,才不致于沉沦。不能再沉溺于具体的苦痛了。你要替自己替时代想透!
  《中国摄影》:你们说“时间,是摄影最难以表达又及其过瘾的主题”,《归山》和时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现在完成了作品,对时间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
  颜长江:我们以前从事的摄影,都是“当下摄影”,时间很具体,现在,时间是所有的时间,或者时间不存在而只有存在本身。所以我说,是“时间零”、“时间块”。简单地说,如同我《纸人》中的一句话:“我们忘掉了时间的存在”。
  达到这种效果,那么作品就有一种超越具体时代的普遍性,虽然明白人知道它还是针对本时代而生发的。这种永恒的感觉,让人安心。当然,作为中国人,有时也因这种形而上有点恐慌(它是需要勇气与纯情去承受的)。也许因为这个,所以《谁的房间》又回来了一点,往现实当下略加返回。
  时间不就是把人往死里逼不是?那么,时间,如果你体会的是我们这种时间,也可以让人觉得个人的早晚无所谓,你自己已融入永恒的存在,你有永生的意义。如是,刹那花开,便是永恒。
  肖萱安:我想从上世纪80年代我的《束缚与运动》谈起。这个作品是我大学时期让同学演绎的,其中我还在作品中行为了一把。是我定好行走距离,叫兰志平同学按的快门。作品表达内容在2008年我才能用文字解说,有这样一段:“……影子回到了墙壁上,又在你带文字的页面上晃动……你的视觉被它牵引着,比想象更虚无、比梦境更深远……在我消失之前它消失,并寻找一个从梦境走出、又走进梦境的人……”这也是对《归山》 、《谁的房间》的另一种时间解读吧。
  《中国摄影》:摄影史上,比如杉本博司,就被认为是用摄影很好地阐释时间的艺术家,等等。在对摄影的时间性表达上,有受到过什么其他的影响或者启发吗?
  颜长江:我认为在某个层面上,摄影是个无法师承的事情。我的所有作品都是现实逼出来的,没受过影响。但是,听说杉本先生先拿标本做了,我就只得借了原版画册来研究。我写了一篇文章称赞他,叫《我们没有一种慎终追远的庄严法相》,借他批评中国艺术的片断性、功利性、生理性。好在我们在室外,并且主观性更强,还是和他不一样。类似也不要紧,总想着绕开艺术史,那是没意思的也不可能的。首先得不绕开自己的现实。
  至于意味相近也不要紧。中国缺这个,要有。我们不能光批评光消解,还要建设,要不然,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自己都救不了,也救不了人,要这艺术家干什么?中国有几个艺术家去追问终极问题的?去“天问”的?而我看,中国最需要这个了!
  肖萱安:有人这样说,杉本博司在标本馆里拍摄了标本动物,你们是在自然界用拍风光照的手法加上了装置与观念,打破了传统的风光,成为了新的风景。我回答说:景观摄影其实就是观念摄影。
  还有人提问:人与动物的归去……人走到最终的终点又回归到零吗?我在想这也是杉本博司想告诉人们的吧。我们有着同感。
  《中国摄影》:你们两人之前都有各自独立的课题与作品,这次合作的过程,难免有意见不同的地方吧,怎么解决?
  肖萱安:我们已是二十多年的朋友了,共进三峡拍片很多次,都很了解了,矛盾是难免的,但都能化解。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淡泊名利,如互推将签名放在后面,其他的就更能解决了。意见实在不统一,就多拍两个镜头,多花费点时间,最后再定。
  颜长江:不同一定有,创作上的事情,有时也难妥协,只好角力一下,但也没有到打架的地步呵呵。一同走过这么多路,我帮你读报,你帮我上吊(读报与上吊都是二人以前的作品系列),多年好友了。一起玩一下很快乐的。当然,我年轻一点,有时强势一些。感谢老肖的包容。
  《中国摄影》:和这个系列相匹配的,是《春鹤湖山》、《时间之河》等四篇文章,里面不乏哲学思辨,文风也很有形式感,这些文字是创作时的笔记吗?
  颜长江:其实一年到头,因为谋生的关系,就那么几天快乐的拍摄。回家后,只能想念,于是回忆过程,写点什么,并且尽量罗嗦,不想出来。跟我这几年的状态有关。生活不易之外,我们长期关注的时代及相关作品,对自己也有伤害(这是个有意思的课题)。拍《归山》也是逃避现实,给自己换个环境。
  《中国摄影》:《归山》与《谁的房间》,一个彩色,一个黑白,一个室外,一个屋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颜长江:《谁的房间》在后,可以说是《归山》的前传或续集。《归山》走得远,《谁的房间》过渡一下,让人意识到人类的曾经存在,冲突的曾经存在。这两组有相反相承的关系。房间,是万物归山的一个驿站。
  肖萱安:这两组作品,用我写的诗来谈它们之间关系。特别是《谁的房间》在大脑里早就形成很多构图,如我在《开窗寻找》这首诗中谈到相互的关系:“……开窗寻找,在寻找中//寻找躲进影子里的性爱//屏住呼吸,轻轻无声走进//它随我,窥察着那黑色的移情//她追寻黑紫色的爱//……飞进的小鸟,发现//另一种目光也正从那边回望//关上了的窗//听鸟唱歌,我孤独……”
  《中国摄影》:你们此前曾说,通过《归山》“重新看看蛮荒”,当下的大山、当下的客观条件下的风景,作为摄影创作的背景,能充分体现你们的想法吗?   颜长江:大东山,作为旅游区并无多大价值,不够奇崛。但我们要的,正是一种综合的大自然,能代表全世界的,是人类经典认识的山的平均化。包括山形,都讲究一种普遍性,而不是特异性,我们不要冲突似的险山,要的是冲突完成后,一种平和的崇高。蛮荒,本身无所谓美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这个词,中英文都是这个意思,这不是偶然的。
  肖萱安:创作背景肯定是要有选择性的,背景也是心境,只有与心境完全吻合的背景,才能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东西。
  《中国摄影》:将模型或者标本放到一个环境中进行摄影创作,你们会事先做详细的草图吗,还是到了现场,兴之所至,随势就形?
  颜长江:两种都有。第一次拍之前,草图相当多。一半一半吧。
  肖萱安:两种情况都存在。很多构图寻不到相应的环境,特别是拍《归山》,寻找地点非常重要。有时为找一个地点和相应的时间、气候都需要很长时间,如古树昏鸦这幅图,是长江开错山路才看到老树的,我们共同念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又等了很长时间,搭梯子上去,待到有雾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拍下来。
  《中国摄影》:《归山》系列,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呈现也是典型的黑白原作形式,但里面明显有当代的行为、装置、观念等成分,这个和你们以前的作品有着创作思考上的连贯性,因此,是否不能将这两组作品仅仅简单地看成是对传统的回归?
  颜长江:这个作品当然是我们摄影与人生的自然延续与一个总结,它是往前走往上走的。也是我们方法上的集合,因为以前有时纪实,有时行为,现在结合起来了。做成黑白原作,不是为了回归摄影传统,而是为了表达:黑白可以纯化主题,易有庄严之感,同时,胶片可以告诉你,这是动物真正地回到自然,不是数码做出来的,这是一个行为的实证。数码做得再像,你实际上没作现场努力,观念就不够力量。我们想请大家不能把它只当作摄影。
  这一点太有意思了,让传统摄影方式,也有了活力。我拍的《纸人》和《夜间动物园》,就总有人问是否数码加工过的,因为不可能的细节发生太多了,比如伞在天上飞,我就强调是手工原放,就要告诉你这是“真的”!这个很重要。让人惊奇,也是手工的魅力之一,也让作品多一点魅力。我们当然不强求这些技巧(在尤尔斯曼那里,这可是决定性的)。我们不过是想说:这些东西,是在天地之间走出来的。
  肖萱安:这之前我们拍了很多行为、装置、观念作品:如上世纪80年代我的《远祖》、《束缚与运动》,90年代我们的《移民档案》、《读报》等,长江的《纸人》、《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三峡黑匣子》等等——行为加装置,是迄今为止,我能找到的最便于表达我想法的方式。
其他文献
2004年,卢广的《中国河南艾滋病村》组照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热点类一等奖,中国的艾滋病问题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对促使政府进一步重视这一问题,并制定相关医疗救助政策起到了参考和促进作用。此后几年,他转入关注中国的污染问题,《正在消失的风景》(2012)是这一专题摄影报道的最新部分。  卢广眼中春天的锡林郭勒草原像一名美丽的少女,温婉宁静,“可我的脚下就是一个因煤矿开采而倾倒出来的土堆,另外一侧
期刊
某天,我蹭搭长江的便车,他神秘兮兮地从一个大信封里掏出一张黑白照片,说是他刚从暗房里放出来的新作品让我看看。那张15寸大小的纸基纸银盐照片并非完美的成品,局部压黑的天空有些沉闷,整体的调子也偏灰,但它却像一团火苗一样瞬间点燃了我。它初看起来只是一张虽略带古意却平凡无奇的风光片,画面的三分之二是近景的一块巨大浑圆的崖岩和一株枯败凋零的松树,剩下的就是远山和天空了。就在我觉得毫无惊喜地想将它放回信封时
期刊
周末回家,见老妹拍的照片就那么闲置在手机里,觉得有些浪费,便把Instagram这个有着神奇小滤镜的摄影应用演示给她,并随手拍了厨房里的一个菜做测试。  晚上,突然接到老妹乐不可支的短信,说那张照片得到了很多个“喜欢”,一下就有几十个“粉丝”云云。  接下来的日子她捷报频传,此时,我看着自己光溜溜的账户,感到作为专业摄影工作者的脸面尽失,抱着几分雪耻的心情,我和这位业余爱好者展开了“粉丝”竞赛。 
期刊
编辑:您好!  不好意思,现在才给您回信。  很惭愧,我实在难以跟“行动主义摄影师”画上等号。虽然我曾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麻风康复者的生存和搬迁问题,但我自觉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我所拍摄的是关于中国唯一一个海岛麻风医院—广东台山大衾岛麻风医院搬迁前后康复者生存状态的项目,拍摄时间大约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  大衾医院,1924年由美国传教士力约翰及华侨梁耀东先生建立,曾
期刊
提起长城,那可真是咱摄影人百拍不厌的热门题材,而此类题材的稿件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更不用说诞生了无数名片杰作,于是面对那些经常见到的拍摄得中规中矩、景点经典、光影优美、色彩鲜亮的“糖水片长城风光摄影”,恐怕不光是编辑,就是广大摄影人也会审美疲劳了吧。这里,我们想以一些“不一样”的长城作品给大家以些许创作启示,其实要说不一样,也就是摆脱了单纯记录和再现壮丽景观的拍摄路数,而是多少使观众产生联想,表现出
期刊
《中国摄影》:在完成“非典后遗症患者”项目后,什么原因使你选择拍摄罕见病患者?  张立洁:我供职的《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隶属于中国残联,因此有机会接触和残疾人相关的报道题材,这也是我很多摄影项目的线索来源,罕见病患者也是这样。在认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患者后,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都很吸引我。他们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对生的渴望就格外强烈,这也是某种特殊境况下人性的极端状态,这中间有无奈、不屈和妥
期刊
编前  为何要把彩色的世界拍成黑白的影像?  为了在照片上还原客观物象的色彩,发明家们费尽心机发明彩色摄影术。从蓝晒法到手工上色,从加色法到彩色胶片的诞生,从最早只能拍摄黑白影像的数码相机到数码相机彩色滤镜阵列的发明,是一个个十分令人激动的过程。不过,在彩色摄影易如反掌的今天,一些摄影者却偏偏喜欢黑白摄影。  为了让“数码摄影师”也能体验黑白摄影的魅力,现在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照相手机都有“黑白”
期刊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在徐新荣的山水影像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兼有情,大自然的景物在他的镜头下像是被注入了灵性,山不再是那山,水也不是那水,雾也不是那雾,一切便都有了思想的灵动,恰似心的细语,宛如世界的声音,引起和弦共鸣。  大自然风光无限,只是这些唯美的瞬间美景并非寻常见,徐新荣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一日日一年年地寻迹大自然中与心中情感形影相随的影子,将自己隐匿于山水之中云雾之间,让灵
期刊
混合“新科技”  尼康S800c采用1600万像素的1/2.3英寸背照式CMOS,搭载一枚10倍光学变焦镜头,提供相当于25-250mm的等效焦段,并支持1080p视频短片拍摄。  背照式CMOS使得其在弱光条件下依然可以获得出色的像质;10倍光学变焦镜头成像清晰锐利且有很好的抗炫光能力;调焦系统快速准确延续了尼康一贯的优势。触摸屏响应快速、色彩还原也很出色。  机内搭载了Wi-Fi模块和GPS模
期刊
科技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们的渴望和追求,摄影技术的发展同样如此,从胶片到数码、从单反到微单,从数码到智能,处处体现着使用者得诉求,随着摄影者对分享需求的不断增强,各相机厂商又将Wi-Fi功能纳入了相机的基本配置中,本文我们将简单介绍市面上常见的几款带有无线分享功能的智能数码相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