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务工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im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这是我国教育理论界较少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与干预他们的课外学习情况对于学校实施有效教育,整体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具有不可回避性。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认知改变策略、行为改变策略、环境改变策略和自我管理策略,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个案研究等方法,从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干预、自主学习培养、个性化教育入手,在培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时间,提高课外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达到课题的研究目的。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在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方面有其特殊性,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异于城市儿童,而且,就我们所接触的不少进城务工子女而言,他们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缺陷,急需改进。因此,解决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问题,是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进城务工子女 课外学习习惯 农村学校 研究报告
  课题组:白彩军 屈怀邦 张寒碧 赵 炎 郑娟娟
  一、引言
  教育部在联合六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两为主”(以流人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实施目标。其在明确流人地政府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也肯定了进城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要的人口聚集地,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政策的宗旨是要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就学需求,这个需求不仅是“能读书”,更要“读好书”。而“读好书”首要的就是能适应新的“读书”的环境。和城市学生相比,进城务工子女要面临更多适应性问题,他们要消除对城市新环境的陌生感,要调整业已形成的生活习惯。通过本课题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及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理论,同时探讨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模式。对于农村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必然有一些特殊之处,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农村学校儿童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教育新模式并付诸实践,这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另外,本校过半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者家庭,这些学生与单纯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又有其不同之处,他们的父母多数学历低、工作忙、关注孩子成长的时间少,因而他们在家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相比较家庭教育而言,民工子弟学校中多数学生更喜欢接受学校教育。而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这些孩子的家长几乎都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的正常的课堂教学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这也导致他们课外的学习习惯问题非常严峻。
  因此,本研究也将关注这部分儿童的课外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通过实践的推行,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当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相对忽视农村学校儿童学习习惯研究的背景下,探讨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其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新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促进儿童成为自己行为问题的反思者,使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得以实现。相对于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学习习惯,本研究既侧重儿童群体对个体学习习惯的影响,又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之培养。这也具有一些新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这一信念,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严谨、务实地开展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工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也指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大量关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研究表明,中小学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系统的指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外学习习惯是指在没有教师现场指导下,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地重复与练习不同的学习方法或策略,从而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倾向。
  二、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各种产业的不断发展,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随之带来的是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在全体学生中已经占有相当比例,除了全国班(在公办学校专门为进城务工子女开办的班级)外,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中也有近半的进城务工子女。通过对我校进城务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如下特点与问题。
  (一)亲子沟通欠缺,子女学习缺少关心,但对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值普遍较高,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是自己来到大城市创业后,通过辛勤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事业相对稳定后,把在老家的子女接到城市来就读。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少较高的学历和充分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做工、做商业服务业工作,依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但他们都尽量为子女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来到大城市后,切身感受到知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因此普遍认为“孩子没文化,今后就没有出路”。 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职业期望则就不仅仅是脱离农村,在城市找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岗位了,而是更希望通过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使自己的子女接收更优质的教育,以便将来有更广阔的发展。因此对孩子的学业期望也比较高。我们在个别访问时发现,他们普遍希望孩子将来能获得大学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出人头地,仅有少数家庭希望孩子达到大专或中专学历。
  同进城务工者对孩子高期望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并不能理解自己子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家庭内,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应该是没有界限的。孩子在沟通中发表的意见,最容易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孩子积极有利的建议,父母会表示赞同和采纳,对于片面消极的想法也会分析引导,适度批评教育,使孩子更加成熟。只有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是长辈也是朋友,有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实际上更乐于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适应。在问到“你愿意把学习上的事告诉家长么?”这一问题时,全国班有57%的学生表示愿意,38%表示没想过,有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本地班选择 “愿意”的学生比值更是高达76%。因此更需要同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问卷统计表明,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同家长谈论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见闻与感受的。可是家长却并能很好的理解孩子。我们发现进城务工者与孩子的沟通明显不足,父母们忙于生计,精力主要花费在赚钱养家上,较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困难。在问到“父母能够理解你在学习上的困难吗?”这一问题时,本地班有83%的学生认为“不能”,仅有6%的学生认为家长能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全国班有69%认为家长不能理解自己,有18%认为家长能够理解学习上的困难。 这样父母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缺少亲子间的交流,使本身就身处陌生环境的孩子更缺应有的关爱。
  (二)进城务工子女学习主动性欠缺,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有孩子这学期来,下学期走。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不同的教材导致他们不同的知识结构;也许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学水平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这些都使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断层,使他们在学习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多次转学,最终导致了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另外,由于他们经常转学,使得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对学校以外的事物环境和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导致他们过分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和环境,而降低了对学习的关注。据调查,放学后能经常主动看书或做作业,不需要他人催促的,本地班中只有32%的外地生可以做到,而全国班中却只有20%的学生才能做到;上课有疑问,能经常勇于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的,全国班中只有18%的学生才能做到,本地班中也只有19%的外地生可以做到,课外学习过程中,全国班中竟有高达51%的学生自己没有毅力坚持,本地班中这一比例要远低于全国班,但仍有29%的外地生认为自己也没有毅力坚持。
  另外,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辛勤地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为自己的生计早出晚归,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的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上学之前,放学以后,常常嬉戏于街头,游荡于闹市,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形成了自由散漫、贪玩的习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进城务工子女社会适应性较好,愿意留在大城市继续学习,但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次调研的大部分对象为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来自外地,但对他们对大城市生活适应性的调研结果显示,就读于全国班的多数学生都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对于他们较好的适应性,这对于教育无疑会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有着极大的好处。然而,社会舆论存在错误导向。在当今社会还常见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标准是升学率,导致学校和教师们压力大情绪差,对外来民工子女缺乏耐心和爱心。从理论上看,这个禀赋了农村文化血缘又试图融人城市文化脉络的特殊群体,不仅要和所有城市人一样,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部分;还要跨越城市人不必跨越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单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将面临更多的矛盾与冲突;从现实上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属于“城市边缘人”;受到城市的排挤和歧视,得不到自己应有的权利,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加之父母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或服务工作,文化水平和收入偏低,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他们难以给子女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心理发展状态堪忧。再加上社会风气及行为不端者带来不良影响使判断能力低的学生沿着“羡慕并模仿”的路线走下去;另外,一些学生在“黄色文化”中丧志荒学。进城工子女尽管生活在父母身边,但忙碌的父母无心监管他们。进城务工子女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自我监控能力差。他们很容易就接触社会黑暗面,常常亲眼目睹进城务工者聚赌、欠债逼债之类行为,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控力的他们极易误入歧途。一些电视节目也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强大影响,许多孩子的暴力倾向、色情倾向都是模仿电视中的成人而逐渐生成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也在无意中把成人的情感带给儿童。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成人文化更是以多种形式加剧了孩子的成人化进程。
  进城务工子女的课外学习受家庭教养模式、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处于散放与自发式的状态,缺乏引导与管理,但学习习惯又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学校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子女的教育,需要从他们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入手,担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
  三、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及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理论,同时探讨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模式。对于农村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必然有一些特殊之处,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农村学校儿童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的教育新模式并付诸实践,这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矫正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另外,本校过半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者家庭,这些学生与单纯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又有其不同之处,他们的父母多数学历低、工作忙、关注孩子成长的时间少,因而他们在家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相比较家庭教育而言,民工子弟学校中多数学生更喜欢接受学校教育。而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这些孩子的家长几乎都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而学校的正常的课堂教学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不同状况,这也导致他们课外的学习习惯问题非常严峻。因此,本研究也将关注这部分儿童的课外学习习惯养成及矫正,通过实践的推行,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这一信念,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严谨、务实地开展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工作。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的实现方案、进度计划如下:
  文献法:要查阅国内外有关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查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起点。
  问卷法:对城市农村学校外来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把握其现状和需求,确定本课题的实践基础。   个案法:在团体辅导实践中,针对单一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及其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利用客观、科学的方式收集有效的个人资料,并以此作为诊断及推理的依据,然后向研究对象提供正确的学习习惯辅导策略,帮助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以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个案法的采用,可以有效丰富实践、完善理论。
  (三)研究的策略
  1.认知改变策略。首先,通过让儿童阅读合适的书籍,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其次,透过理性思考的过程,以改变其情感和行为;最后,培养儿童对生命及生活意义的正确认知和肯定。这个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2.行为改变策略:强化:利用积极或消极的强化方法,以增强或培养良好学习行为,或消除不良学习行为及情绪。削弱法:给予儿童不理会或忽视,使不良学习习惯因得不到增强而逐渐消失。示范:由辅导老师示范正确行为以供儿童模仿学习。角色扮演:由儿童扮演某种角色行为,辅导老师从旁予以随机辅导。厌恶法:辅导人员对于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顺其所欲,过度满足,以至产生反感,直到该不良行为不再出现为止。停止思考法:辅导儿童学会在不良学习行为思想快出现时,告诉自己停止此种思想。了解与接纳:设法去了解其不良学习行为的症结,接纳他们并适时地加以开导。回馈:透过教师的关怀和回馈,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自我校正。澄清法:尽量使用说理、价值澄清或反问法,使儿童知道本身学习行为的不恰当,以导入正确之途。
  3.自我管理策略:将学生由环境的支持改变成自我支持。即经由外部练习变为自我控制、自我思考、自我指导,独立行使正确学习习惯。即让儿童经历这样一个体验过程:体验责任——体验探索的历程——体验自我——体验改变。这也是此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辅导的最后目标。
  4.童重新体验生活,并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学习习惯,如用同伴的力量去影响儿童。藉着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达到沟通与了解进而改变行为。以上策略的使用,必须根据儿童的不同行为反应来加以选择。
  (四)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内外关于儿童学习习惯研究方面的文献述评。第二,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现状。第三,改进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在方法与策略上,主要是改善和安排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依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这种辅导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还包括对家长实施辅导。对家长更多的是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支持性的策略指导;而对学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行为习惯的直接塑造和干预。同时,我们还采用了认知改变策略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对学生灌输自主学习意识;对于个别特殊学生的教育采用了行为改变策略、自我管理策略;在营造学习氛围内化行为习惯上采用了改变环境策略。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对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干预时,从家庭教养模式、社会影响、子女自身发展入手,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又在形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针对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意识与方法问题进行了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同时,引进了自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对个别学生以个案形式进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对他们学习习惯干预的目的。
  1.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孩子是家庭的产物,家庭变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危害。进城务工的孩子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那就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心理比较脆弱,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受压抑、烦躁、冷漠。因此,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老师对其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本人,还要涉及到和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共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解开孩子的“心结”,让他们的世界也春色满园,充满阳光。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是自己来到城市创业后,通过辛勤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事业相对稳定后,把在老家的子女接到城市来就读。因此在我校就读的外地学生多数在城市生活时间不长。数据显示,在城市生活了1到5年的学生,全国班和本地班就各占57.4%和49.2%。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少较高的学历和充分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做工、做商业服务业工作,依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一些进城务工者刚到城市是抱着忐忑的心理,带有临时的观念,看—看城市有没有自己生存的空间,有没有自己发展的天地,一般先有三至五年的适应时间,然后再决定以后的去向,此时是他们最烦恼的时期,大多没有心思顾及孩子的教育。经过了适应阶段的磨练,并对大城市有所熟悉,逐渐产生感情后,他们中很多人会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此时虽有喘息机会,但他们对长期的发展难以预料,对能不能在城市立足仍不确定,因而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进城务工者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目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有强烈改变自己面貌的愿望,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家庭未来也充满憧憬,他们往往把自己这一代没有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与他们对孩子的高期望相反,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投入却明显不足。根据调查,有近50%的家长没有时间或只是偶尔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 我们发现进城务工者与孩子的沟通明显不足,父母们忙于生计,对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不够重视。当孩子心境、情绪不好时,能热情关心的只占25%;父母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40.62%。此外,只有12.5%的家长在节假日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进城务工者对子女的教育一般方法比较简单,他们是“充分信任”老师,习惯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而且往往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行,期待孩子有优良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忽视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 “家庭教育”又是一门非常严密而又系统的学科,家庭教育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性,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既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又需要父母个人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应该以更大的热忱关怀进城务工者家庭,有责任、有义务对进城务工者开设系统的“家庭教育课”,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进城务工者子女与父母缺少亲情,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能耐心教育的只占三分之一,大多数孩子只能默默承受父母粗暴的责骂。当孩子碰到问题、遇到麻烦、心里苦闷时,他们应该首先想到向父母倾诉,因为父母是最关心、最亲近、最容易理解孩子的,但是我们调研得到的数据是,只有18.75%的孩子愿意与父母倾诉。可见,这些父母应与孩子多多增添亲情。   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对进城务工者进行家庭教育指导:(1)设立家长学校对家长举行培训。每年9月新生入学之前,学校特地为进城务工子女新生家长举办为期四个半天的新生家长培训班,让班主任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询问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让他们做好孩子入学准备工作,知道怎样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家长学校教案集编写对看护人进行指导与交流。它是由学校组织教师、家长撰写教育孩子的好的经验、方法以及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好的文章进行摘抄,在汇集后,印发给每一个家庭。(3)组织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参与的协作与互动的主题班会,现场的学习、交流与沟通和指导。(4)是通过教师家访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2、运用学生心理干预,强化学生学习习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孩子和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有着他们自身的优势:肯吃苦耐劳,独立自主,不娇气,自理能力强……,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往往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见识少,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自身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但只要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孩子之间的差距。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也将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个禀赋了农村文化血缘又试图融人城市文化脉络的特殊群体,不仅要和所有城市人一样,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部分;还要跨越城市人不必跨越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单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将面临更多的矛盾与冲突;从现实上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属于“城市边缘人”;受到城市的排挤和歧视,得不到自己应有的权利,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加之父母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或服务工作,文化水平和收入偏低,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他们难以给子女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心理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状态堪忧。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克服自卑心理、冷漠心理、敏感心理、恐惧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汇总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让学生逐步明白:自卑心理是由于平时缺少父爱母爱,造成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偏低的评价,进而导致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冷漠心理是平时对身边的人和事,新异的事物及自身状况采取冷漠的态度,对他人不管不问,关系冷淡。敏感心理会时常对批评和拒绝等极为敏感,反应强烈持久,往往喜怒无常。其注意力不是专注于学业上,而是放在人际关系上。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对特定的事物和境遇产生难以克制的恐惧情绪,不由自主地害怕,而且常常伴随着焦虑和回避行为。我们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板报宣传、个别咨询来干预与校正消极心理情绪。采用了自卑补偿法、自我激励法等,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学生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并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实践中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缺少教师的现场指导,需要学生高度自律,主动学习,为此,我们引进了自主学习理论,加以实践与推广。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接纳信息,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主学习是学生以学习活动为意识对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监控对象可以划分为认知型活动和非认知型活动两类,借此理论来改善进城务工子女不良的课外学习习惯,为我们培养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课外学习习惯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按照非认知型与认知指向型的指导措施,开展了以下干预工作:(1)改变评价手段,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重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过程、教育者人格方面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造性、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评价。(2)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建立培养独立、自主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挥自己的潜能,将学习活动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调动自己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高效学习。(3)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责任感。使学生建立强烈的主体意识,而且通过充分参与,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生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和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4)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周详的学习计划上。当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自主的学生会主动地分析自己现有的水平情况和即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预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由此确立学习活动的目标和即将采取的学习策略。研究发现与低成绩的学生相比,高成绩的学生更经常、更一致地根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目标。(5)监控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组织者及指导者的作用,以促进学生自由、独立学习的方式教学。学生则需改变以往依赖教师学习的方式,主动的监控、调节学习过程,并能根据反馈信息,积极查找原因,及时的发现存在问题,来调整或修改甚至中断自己原定的学习策略、步骤等。根据元认知理论,个人自我调节行为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策略讲授和情境模拟两种方法进行训练。(6)检查与评价学习结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控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作出积极的正确归因,降低学生的挫败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并以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去。(7)自我反省和总结。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学习过程作深入的反省和总结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帮助学生回顾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包括最初的目标设置,选择学习策略到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绩,从反省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以此达到由具体的学习活动向抽象的经验转化的目的,完成由外部情境向头脑的认知结构内化的过程。   4、实施个别化教育,巩固良好学习习惯:个别化教育要求教师正视与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兴趣、个性、能力等等的差异,对不同对象进行教育,就是要认识教育对象的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按照每一学生的不同条件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还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学生的个性和影响到个性某些特征形成的个体特殊条件。只有理解了某种个性的本质,才有可能正确地对待它。实施个别化教育,要求教师要明查学生行动的动机,因为动机中的差异也决定着教师对教育措施的选用。对此我们要求教师对待特殊的进城务工子女,努力采取如下措施:(1)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要分类实施。对于易冲动、急躁、好激动而反应又强的学生,教师要有节制地平静地但是必须坚定地提出要求。对羞怯、腼腆而缺少自信的学生,教师要以关怀、支持的态度,有分寸的表达体贴的爱心。不管对何种个性的学生,教师都应当避免激烈的责备和愤怒的斥责。冷静、宽容、得体是对实施个别教育的教师的基本要求。(2)针对优等生的自信、自傲和自作聪明,教师要启发他们找出自省点,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优等生通常学习刻苦,有进取精神。由于成绩好,一般也比较自信,甚至自傲,遇事还好自作聪明。与这类同学谈话进行教育,可采用暗示的言辞,委婉提醒,诱导说理,有时也可采取“响鼓重捶”的批评方式,促其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差生的教育,要求教师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说过头话,当宽容时则宽容,当抚慰的就抚慰。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热爱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教师都有一颗爱心。教师用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就对每一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四、进城务工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初见成效
  本课题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促进儿童成为自己行为问题的反思者,使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性化得以实现。相对于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学习习惯,本研究既侧重儿童群体对个体学习习惯的影响,又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之培养。这也具有一些新意。课题研究的对象是进城务工子女,作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特殊群体,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改变他们在教育方面的不利局面,我们从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切入点,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干预、自主学习意识、个别化教育为内容干预的模式。
  在实施学生课外学习习惯改培养后,对个别班级情况抽查发现,在做作业方面,经调查每天按时交作业的同学只占80%,也就是说一个40人的班级每天都有近8个人不能交作业。而现在每天交作业的同学占到了95%,也就是说一个40人的班级每天只有2个人不能按时地交作业。在作业质量方面,以前班级的作业正确率最高也只有40%,而现在班级的作业正确率最高竟达到86%。在认真书写方面,以前一个班级里能挑出4、5本象样的本子就不错了。而现在完成的作业中,书写端正的占75%。在认真听讲方面,以前班级里的同学在上课时不能集中思想,有些同学还做小动作,讲废话,都能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发言踊跃。以前班级里的同学根本不知道数学书也要预习,但是现在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在上课之前看看数学书,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预习比较有质量。表现为能带着问题来上课。本课题的实施还为进一步开展进城务工子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空间,也为进一步解决好这个特殊群体接受良好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反思
  课题在立项时原定要形成一套适合城市农村学校进城务工者子女课外学习习惯的测量与评估体系,但是在实践中,感觉很难操作,决定将其改为心理测试量表,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有待研究的方向。由于各种原因,进城务工子女中的特殊家庭的孩子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仍将存在,其心理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在城市不能参加中招考试,使他们缺乏目标感与方向性,对克服那份自卑心理形成障碍。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发育成熟期,不良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正因为此,造成了他们特殊的心理。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就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恒心。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家庭环境确实已不适应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又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 任华龙 《关注进城务工者的家庭教育》文汇报 P10 2007年10月8日.
  [2] 车文博 著:《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关鸿羽 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4] 黄河清: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评论》,1998. 2.
  [5] 张素萍:《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分析及其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整体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业主和建筑单位的关注焦点,但是由于人员技术、施工设备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其中建筑外墙渗水是其中较为常见、危害较大的一种建筑质量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墙面防水施工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强化防水施工技术的措施,对于提高建筑整体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外墙;墙面防水;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受建
2015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颁布了“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证书。“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让榆林市煤炭走上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之路,市场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借由政府强力的品牌推广,“榆林煤”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鲜明的品牌认知,和其他煤具有了较大的差异性,深受市场认可。在过去5年,榆林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建立了呼包银榆市长联席会,与西咸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区域合作不
摘 要:计算机病毒是危害计算机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威胁,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应用广泛的信息时代,这种不安全因素给人们带来了工作与生活的不利。计算机免疫机制已经在现阶段有了完善的系统建设,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病毒的入侵形式会以更多变的形式进行安全系统的破坏,因此,必须要通过以抗体为中心网络模型的建立,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文章针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分析了电脑的免疫机制,通过对免疫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与现阶段的使用
摘 要: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是建筑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行业技术不断革新和优化的推动下,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不仅能够优化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减小了建筑施工对人力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了建筑企业的成本花费。但是由于受人为因素、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国内建筑机械自动化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机械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
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对学生产生什么效果,是由师生关系的状况来决定的。所以,班主任必须懂得并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质量的沟通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启迪,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站上讲台,就充当了这个艺术家的角色,但是这门艺术又有着它特殊的含义。它不是艺术家一人表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要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来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设计,
摘 要:沥青路面有着施工成本低、维护方便、防滑性能好等诸多优点,本文从路面设计到施工养护等环节,具体的分析了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破坏;原因  沥青路面在我国有着广大的存在空间,做为施工成本低、维护方便、防滑性能好等诸多优点。从路面设计到施工养护等其它环节讲,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目前我国沥青路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
摘 要:儿童自治是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小学校进行学校管理的一种教学模式。儿童自治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民国以来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家们履行教育平等职责的体现,更是国内外教育思潮相互交织的产物。本文试图对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产生缘由进行论述,给今天的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儿童自治;由来  儿童自治思想的出现绝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