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据农业部统计,近年,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有450万人,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者则有120多万人。过去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也有130多万人到农村创业创新。
返乡下乡创业推动破解“三留守”难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农村近年出现“三留守”以及农业“僵硬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认为,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把现代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理念注入农村,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他说,“我到很多农村去看了创新创业的农场和合作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农村过去很少见到的。”
由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80%以上是农村产业融合项目,54%的创业创新人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营销推广,他们到农村创业创新,催生了农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利于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陈晓华说,国家既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又支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还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这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农村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和人气,给农民提供更宽的就业增收渠道。
国务院给返乡下乡人员送了个“大礼包”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陈晓华在介绍这份文件的特点时说,这是一个政策“大礼包”。
“这份文件把从下乡创业准入开始到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用水用地政策支持,甚至到保险、社会保障、获得技术支持、进驻创业园区等整个流程梳理出来,这既有利于返乡下乡人员掌握,同时也便于各个部门按照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他说。
这些政策措施有的是对现有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有的是针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实化:
——针对注册难,意见要求设立返乡下乡注册登记绿色通道。
——针对融资难,意见明确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已有财政支农政策和支持相关人员创业政策要向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延伸覆盖。
——针对用地难,规定允许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开展创业,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和当地农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依托现有存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基地);兴办农产品初加工等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针对引进人才难和技术获得难,提出可以实行相关行业人才政策,并允许在创业地按相关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允许投资入股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和经营,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
返乡下乡创业不是“逆城镇化”
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是不是“逆城镇化”?会不会“与民争利”?对这一问题,陈晓华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是人的城镇化,但不排除城乡要素平等流动。
“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小城镇的发展、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的发展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
他说,目前下乡的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以及各类人才,他们向往自然、向往农村,到农村创业创新本身就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
陈晓华表示,目前农村缺的主要是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和优质资源。返乡下乡人员带着资金和技术到农村创业创新,不是与农民争资源,而是给农村增强新动能,更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他们与农民结合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他也表示,涉及租地、租房等农民财产权益的事,要严格依照法律政策办事,不仅自己富,更要带动农民富。
到农村创业创新干啥好?
到农村创业创新,返乡下乡人员做些什么项目好?对此陈晓华支了几招。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搞什么项目、用什么方式去搞。”他说,“下乡返乡创业要成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发挥好自身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大目标结合。”
陈晓华说,意见一方面是引导下乡返乡建设项目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重点是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等,这样有利于助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强调创新创业的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相结合。鼓励组建团队、产业联盟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支持开展网上创业,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些既是农村的短板,又是农村发展的潜力所在。
返乡下乡创业推动破解“三留守”难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农村近年出现“三留守”以及农业“僵硬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认为,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把现代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理念注入农村,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他说,“我到很多农村去看了创新创业的农场和合作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农村过去很少见到的。”
由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80%以上是农村产业融合项目,54%的创业创新人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营销推广,他们到农村创业创新,催生了农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利于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陈晓华说,国家既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又支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还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这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农村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和人气,给农民提供更宽的就业增收渠道。
国务院给返乡下乡人员送了个“大礼包”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陈晓华在介绍这份文件的特点时说,这是一个政策“大礼包”。
“这份文件把从下乡创业准入开始到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用水用地政策支持,甚至到保险、社会保障、获得技术支持、进驻创业园区等整个流程梳理出来,这既有利于返乡下乡人员掌握,同时也便于各个部门按照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他说。
这些政策措施有的是对现有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有的是针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实化:
——针对注册难,意见要求设立返乡下乡注册登记绿色通道。
——针对融资难,意见明确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已有财政支农政策和支持相关人员创业政策要向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延伸覆盖。
——针对用地难,规定允许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开展创业,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和当地农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依托现有存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基地);兴办农产品初加工等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针对引进人才难和技术获得难,提出可以实行相关行业人才政策,并允许在创业地按相关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允许投资入股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和经营,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
返乡下乡创业不是“逆城镇化”
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是不是“逆城镇化”?会不会“与民争利”?对这一问题,陈晓华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是人的城镇化,但不排除城乡要素平等流动。
“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小城镇的发展、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的发展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
他说,目前下乡的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以及各类人才,他们向往自然、向往农村,到农村创业创新本身就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
陈晓华表示,目前农村缺的主要是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和优质资源。返乡下乡人员带着资金和技术到农村创业创新,不是与农民争资源,而是给农村增强新动能,更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他们与农民结合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他也表示,涉及租地、租房等农民财产权益的事,要严格依照法律政策办事,不仅自己富,更要带动农民富。
到农村创业创新干啥好?
到农村创业创新,返乡下乡人员做些什么项目好?对此陈晓华支了几招。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搞什么项目、用什么方式去搞。”他说,“下乡返乡创业要成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发挥好自身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大目标结合。”
陈晓华说,意见一方面是引导下乡返乡建设项目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重点是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等,这样有利于助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强调创新创业的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相结合。鼓励组建团队、产业联盟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支持开展网上创业,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些既是农村的短板,又是农村发展的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