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不仅是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载体,它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穆泰纳比是阿拔斯王朝后期诗人,当时巴格达中央政权衰落,小国林立,领国拜占庭却蓬勃发展向其黄金时代迈进。诗人曾追随叙利亚北部哈姆丹埃米尔赛弗·道莱,数次跟随他参加反对拜占庭的战争,他用诗歌热烈地赞颂国王并记录下他亲身经历的战役,本文通过穆太奈比描写赛弗·道莱与拜占庭人的“哈岱斯红堡之战”发掘诗歌背后的阿拔斯王朝后期社会状况与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和文化。
关键词:穆太纳比;“国王颂”;阿巴斯王朝;拜占庭
作者简介:陈嘉琪(1995.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一、穆太纳比生平
艾布·塔依伯·艾哈迈德·本·侯赛因,绰号穆太纳比。诗人自幼聪明好学,曾入什叶派的书塾求学,与当时的文学大家交往经常参加学者聚会。很快就以博闻强记、聪慧敏捷以及对诗歌的创作才能而闻名。他的诗篇辞藻富丽,隐喻微妙,具有夸张和华丽的风格,因此他成为今天穆斯林世界最受爱戴且被人引证最多的诗人。
穆太奈比早年辗转于伊拉克、叙利亚地区,曾游学于当时的巴勒贝克、的黎波里等文化学术中心,获益匪浅。但这一时期诗人的才华未能得到赏识,又由于煽动并领导部分游牧人起义事败而被捕入狱。获释后诗人便在叙利亚地区四处行吟,为四十余名王公贵族歌功颂德。
这一时期的阿巴斯王朝四分五裂,巴格达中央政权已无力统一国家各个部分,这些四分五裂的各个部分各自独立,其中的哈姆丹王朝以阿勒颇为中心,据叙利亚北部。在诗人追随哈姆丹王朝埃米尔赛弗·道莱的九年,是诗人最富足也是作诗最盛的阶段。
二、诗歌中的阿拔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与文化
1.诗歌中的拜占庭军队
穆泰纳比曾数次随国王赛弗·道莱参加反对拜占庭的斗争,这使他就像一位随军记者时刻记录下他所经历的战争。穆泰纳比在描写赛弗·道莱与东罗马人的“哈岱斯红堡之战”中描写到???????????????????????????????????????????????????????????????????????????????????????
译:敌人披坚执锐向你侵袭,群骑奔来如电掣风驰。他们盔甲闪闪刀枪熠熠,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辨认。(仲跻昆译)
诗篇呈现给我们一幅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披坚执锐,敌军盔甲闪闪刀枪熠熠,铠甲与武器的颜色银光闪闪使人混淆且全副武装的画面。确实,拜占庭帝国倚靠的基本军事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重骑兵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征,骑兵头戴古盔或者原锥形头盔;锁子甲戎装从颈项一直覆盖到大腿,脚蹬铁履,手和腕部带有铁手套且手执圆盾。这场战争经诗人绘声绘色的描写,加上那总显得夸张的比喻和宏达的想象,使其变得更加气势磅礴,诗人想通过战争的激烈以衬托自己国王的英勇和无畏。
尽管是夸张的描写,但可发现其军事力量不容小觑,其原因有三。其一,拜占庭帝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亚洲欧洲和非三州交界地带,首都君士坦丁堡扼守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航道和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路交通;其二,拜占庭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交通便利,号称“东西方贸易的金桥”,这条金桥为帝国的繁荣发展带来很多财富,经济的发展为军事的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其三,拜占庭原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信仰基督教,拜占庭人普遍的优势文化心态很强烈,拜占庭人将战争看作一种文化或艺术,是知识和学问的重要分支,他們很注重对战略战术的分析。
2.诗歌中的阿拔斯王朝文化
诗人记录了敌军部队中的一个特别的现象:
???????????????????????????????????????????????????????????????????????????????????????
译:他们五路大军自东至西,阵阵喧嚣呐喊惊天动地。他们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相互交谈起来要靠翻译。(仲跻昆译)
诗人除了描写敌军的阵容庞大气势高昂以外,还记录了在拜占庭的作战部队中人员混杂民族多样,士兵与士兵之间的交流要靠翻译协助的特点,从军人员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又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阿拔斯阿拉伯从军人员的多样性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的文化中,除了阿拉伯人固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外,外来文化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从拜占庭中也吸取了重要营养,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兴起时,拜占庭的基督教就在阿拉伯半岛各个地方传播,两种文化的真正交流的高峰是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在征服拜占庭大片领土后,更是近距离接触了拜占庭文明,深深被对方高度文明所吸引,他们向拜占庭学习先进的文化,沿用拜占庭政府的财政体制、金币制度和有关工厂管理的相关规定,善于学习的阿拉伯人将拜占庭文明融入阿拉伯人固有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参考文献:
[1]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仲跻昆著《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卷),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关键词:穆太纳比;“国王颂”;阿巴斯王朝;拜占庭
作者简介:陈嘉琪(1995.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一、穆太纳比生平
艾布·塔依伯·艾哈迈德·本·侯赛因,绰号穆太纳比。诗人自幼聪明好学,曾入什叶派的书塾求学,与当时的文学大家交往经常参加学者聚会。很快就以博闻强记、聪慧敏捷以及对诗歌的创作才能而闻名。他的诗篇辞藻富丽,隐喻微妙,具有夸张和华丽的风格,因此他成为今天穆斯林世界最受爱戴且被人引证最多的诗人。
穆太奈比早年辗转于伊拉克、叙利亚地区,曾游学于当时的巴勒贝克、的黎波里等文化学术中心,获益匪浅。但这一时期诗人的才华未能得到赏识,又由于煽动并领导部分游牧人起义事败而被捕入狱。获释后诗人便在叙利亚地区四处行吟,为四十余名王公贵族歌功颂德。
这一时期的阿巴斯王朝四分五裂,巴格达中央政权已无力统一国家各个部分,这些四分五裂的各个部分各自独立,其中的哈姆丹王朝以阿勒颇为中心,据叙利亚北部。在诗人追随哈姆丹王朝埃米尔赛弗·道莱的九年,是诗人最富足也是作诗最盛的阶段。
二、诗歌中的阿拔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与文化
1.诗歌中的拜占庭军队
穆泰纳比曾数次随国王赛弗·道莱参加反对拜占庭的斗争,这使他就像一位随军记者时刻记录下他所经历的战争。穆泰纳比在描写赛弗·道莱与东罗马人的“哈岱斯红堡之战”中描写到???????????????????????????????????????????????????????????????????????????????????????
译:敌人披坚执锐向你侵袭,群骑奔来如电掣风驰。他们盔甲闪闪刀枪熠熠,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辨认。(仲跻昆译)
诗篇呈现给我们一幅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披坚执锐,敌军盔甲闪闪刀枪熠熠,铠甲与武器的颜色银光闪闪使人混淆且全副武装的画面。确实,拜占庭帝国倚靠的基本军事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重骑兵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征,骑兵头戴古盔或者原锥形头盔;锁子甲戎装从颈项一直覆盖到大腿,脚蹬铁履,手和腕部带有铁手套且手执圆盾。这场战争经诗人绘声绘色的描写,加上那总显得夸张的比喻和宏达的想象,使其变得更加气势磅礴,诗人想通过战争的激烈以衬托自己国王的英勇和无畏。
尽管是夸张的描写,但可发现其军事力量不容小觑,其原因有三。其一,拜占庭帝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亚洲欧洲和非三州交界地带,首都君士坦丁堡扼守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航道和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路交通;其二,拜占庭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交通便利,号称“东西方贸易的金桥”,这条金桥为帝国的繁荣发展带来很多财富,经济的发展为军事的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其三,拜占庭原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信仰基督教,拜占庭人普遍的优势文化心态很强烈,拜占庭人将战争看作一种文化或艺术,是知识和学问的重要分支,他們很注重对战略战术的分析。
2.诗歌中的阿拔斯王朝文化
诗人记录了敌军部队中的一个特别的现象:
???????????????????????????????????????????????????????????????????????????????????????
译:他们五路大军自东至西,阵阵喧嚣呐喊惊天动地。他们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相互交谈起来要靠翻译。(仲跻昆译)
诗人除了描写敌军的阵容庞大气势高昂以外,还记录了在拜占庭的作战部队中人员混杂民族多样,士兵与士兵之间的交流要靠翻译协助的特点,从军人员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又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阿拔斯阿拉伯从军人员的多样性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的文化中,除了阿拉伯人固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外,外来文化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从拜占庭中也吸取了重要营养,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兴起时,拜占庭的基督教就在阿拉伯半岛各个地方传播,两种文化的真正交流的高峰是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在征服拜占庭大片领土后,更是近距离接触了拜占庭文明,深深被对方高度文明所吸引,他们向拜占庭学习先进的文化,沿用拜占庭政府的财政体制、金币制度和有关工厂管理的相关规定,善于学习的阿拉伯人将拜占庭文明融入阿拉伯人固有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参考文献:
[1]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仲跻昆著《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卷),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