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就是教师简单的放手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连篇累牍的讲解几乎不见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不过,也导致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师不要讲,只要让学生独立发现或是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就行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地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请看我校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
  第一次试教片断:
  出示情境图:一份牛奶全月28元,丁丁家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师:怎么列式?(部分学生举手)
  生1:28×10。
  师:对吗?谁来说说错在哪里?
  生2:一年有12个月。
  师:请生1自己订正一下。
  生1:28×12。
  师: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生3:300多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3: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师: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的估算是否接近正确答案呢?
  生4:计算出正确得数。
  师: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人)
  生5:我是先算6个月的钱数,再算12个月的钱数,列式是28×6=168(元)、168 168=336(元)。
  生6:我也是这样想的。
  (再没有学生想到其他办法)
  ……
  反思:第一次试教以失败告终。教师是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教学程序,先是直接出示情境图,学生列出式子后,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但怎么会只有一两个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呢?其实,回顾第一次试教过程,不难发现: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必要引导,认为只要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就一定会自我获得计算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机械的放手。无任何指向的放手给学生,无异于缘木求鱼。找到了原因,备课组重新设计了教学预案,准备第二次试教。
  第二次试教片断:
  出示:牛奶全月28元,丁丁家订一份牛奶6个月要花多少钱?当当家订一份牛奶10个月要花多少钱?
  生1:28×6。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出结果。
  [大部分学生很快列式计算为28×6=168(元)]
  师: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2:28×10=280(元)。
  师:如果订一年呢,怎么列式?(大部分学生举手)
  生3:28×12。
  师: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生4:300多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4: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师: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的估算是否接近正确答案呢?
  生5:计算出正确得数。
  师:怎样算呢?你们能根据刚才两个问题的结果来计算出28×12的积吗?(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算的吧!(多数学生举手)
  生6:我是先算6个月的钱数,再算12个月的钱数,列式是28×6=168(元)、168 168=336(元)。
  生7:我是先算10个月的钱数,再算2个月的钱数,最后相加,列式是28×10=280(元)、28×2=56(元)、280 56=336(元)。
  生8:我是将一个月一个月的钱数相加。
  ……
  反思:这次教学比较成功。教学过程严谨而流畅,教学效率较高。教师这次没有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漫无目标的猜想,而是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两个小问题,通过两个小问题的成功解决,学生实现了自主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理解了算理,为后面学习竖式计算打下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要做好由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的引导。试教一中,教师只是简单的放手,没有引导,结果出现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由此可见,教学预设时,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有充分的了解,不能高估学生,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空想;也不能低估学生,否则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久而久之,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中,教师只有善于引领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才是高效的课堂。同时,要辩证地看待自主学习,把接受式以及其他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课堂教学才会更高效。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沈重予老师的一次教育讲座,沈老师讲的一则案例引起我的思考。  案例:  有位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经典例题“两个数比多比少问题”时出示题目:红花有8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教师题目一读完,立刻有8个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教师没立即让这些学生回答,而是先提问:“这题是谁与谁比?谁多谁少?”话刚说完,这8个学生的手立刻收了回去,课堂上一下子没人举手,一时间冷场了……  思考:  为什么一
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这种教研形式我谓之“钻井式”,就是针对一个教学内容不断地深入研究,获取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这次活动的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参加活动的教师先单独备课,一小时后抓阄确定其中一位教师上前测课;课后教师集体评课,在此基础上全体教师各自修改教案,再次抓阄确定一位教师上研究课;课后又进行第二轮评课,提出修改意见,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理解,再一次整理教案
教学实录:  师出示例题:夏天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要多少元?  生(争先恐后):0.8×3=2.4(元)。  (本来教案中的设计是先提问如何列式,再启发学生根据意义用加法尝试算出结果,可现在学生一下子把结果都说出来了,接下来应如何应对?)  师:大家非常聪明,都知道结果了,但是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因为0.8 0.8 0.8=2.4,所以0.8×3=2.4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精心设计问题,合理组织比较,引领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会使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精神之旅。  过程再现:  问题情境1:红黄蓝每三盏灯为一组,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生1:△○□△○□△○□△○□△○□△○□……(△表示红色,○表示黄色,□表示蓝色)第18盏彩灯是蓝色。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为促进战略思想实施和加强读者对“一带
德国中小学生的假期很多,全年放假累计约为14周;暑假6周,春假、秋假、寒假各2周,其余节日放假累计2周。尤其是每年4月开始,春假、各种宗教节日接踵而来,几乎每隔一周就會赶上节假日。那么德国中小学生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假期呢?德国父母是如何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假期呢?  重视亲子陪伴的假期  德国人很重视度假,他们每年至少有20天的法定带薪休假时间,父母们通常都会选择在假期带着孩子一起去度假。
案例回放: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在学生明白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后,我出示如下一组练习。  96 35=35 ()  85 0=( ) 85  300 600=() ()   ( ) 65=( ) ▲  a 100=() ()  76 ( )=( ) 76  () ()=() ()  (前三题学生纷纷举手,快速回答;到第四题时,举手的学生明显减少,他们碰到困难了)  师:老师想采访一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的奥秘,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体现以下三个“度”,从而达到有效提问。    一、提出问题要有层次,凸现思维的坡度    案例:“平均数”教学片
啦啦操起源于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那时,为激励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战士们,部落里的人们通常会举行一种仪式,仪式中有人通过欢呼、手舞足蹈的表演来鼓励战士,希望他们能凯旋。现代啦啦操起源于美国,遍布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橄榄球、棒球、游泳、田径、摔跤等比赛现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从最初的美式足球呐喊助威的活动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体育运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啦啦操的表演由一个团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