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水来源新说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太空看我们这颗星球,地球最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那明亮的蔚蓝色。因为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都被海水覆盖着。
  其实,地球上的水还不止这些。在陆地,生物体内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都是水。此外,在地下,以矿物(如结晶水合物)形式存在的水也体量惊人,若全挤出来,也许是另一个海洋。
  但是,地球上的这些水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地球在“襁褓”中似乎就缺水
  在宇宙空间,也存在大量水——不过它们主要以冰的形式存在。其实,就宇宙空间的水而言,它的起源倒不是个难题。因为只要氢气和氧气混在一起,在宇宙中随处可见的辐射的“撮合”下,就能制造出水来。原料嘛,也不缺。氢元素在宇宙诞生伊始就有,氧元素是在恒星内部制造出来,然后随着超新星爆发,抛撒到星际空间的。
  但具体到地球上的水,就不能指望通过氢氧两种元素反应临时制造出来。首先,游离态的氢很活泼,在行星出现之前,就基本上被消耗殆尽了;其次,氢太轻,行星的引力束缚不住它。所以,不论地球之水是怎么来的,得來的必然是现成的水。现在,解释这个水的来源,是件棘手的事情。
  要理解为何如此困难,我们需要追溯到比46亿年前还久远的过去。那时太阳还很年轻(太阳目前的年龄是50亿年左右),辐射比现在要强烈得多;环绕着它的是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漩涡——太阳系的一颗颗行星将在这个漩涡中诞生。那时,任何水都只能以星际空间冰的形式存在。如果一些冰闯入内太阳系,也就是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质行星即将要诞生的地方,那么太阳的热量和辐射将会把水分子裂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意味着形成地球的那团尘埃云中,连一滴水都不会剩下。
  就算我们乐观地设想,星际空间中的水在行星形成过程中,以我们迄今所不知道的方式幸存了下来,最终凝聚成年轻地球表面的海洋,但接下去还要应付一场大撞击——月球就是在这场撞击中诞生的。
  关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目前最好的解释是:大约45亿年前,一颗叫“忒伊亚”的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到了地球。它的撞击是如此剧烈,以至于整个地球都熔化、碎裂了。其中一些溅射出去的碎片凝聚成了月球,剩余的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塌,重新凝聚成地球。
  传统观点认为,在这场大撞击中地球之水在劫难逃。
  地球之水来自天外?
  既然地球在“襁褓”中可能就缺水,即便不缺水,要长久保存也过不了“大撞击”这一关,那么今天这么多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过去占主流的看法是,地球之水是太空“信使”送来的礼物。这些“信使”主要是彗星和小行星,它们多数形成于离太阳足够远的寒冷地带,携带着大量的冰。在月球形成之后不久的一个时期,大量彗星和小行星轰击地球,为我们带来了贵金属、水和有机物。作为那一时期疯狂轰击的证据,月球表面至今仍布满了撞击坑。
  这个假说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以为解决了地球之水起源于何处的难题。但2014年,一次打击让这个假说风光不再。
  打击来自2004年由欧洲宇航局发射的“罗塞塔”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在2014年访问了“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从彗星上采集了冰的样品。但随后的分析发现,彗星上的水跟地球上的水,氢元素的同位素“配方”并不一致。
  我们知道,所有的化学元素,包括组成水的氢氧两种元素,都有不同的同位素。比如说氢元素,它就有氢、氘、氚三种同位素。氢原子核里只有1个质子,氘原子核含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氚原子核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由氢与氧结合形成的水是普通水,由氘与氧形成的水叫重水,由氚与氧形成的水叫超重水。
  如果两种水有同一来源,那么在水中氢的三种同位素比例或者说同位素“配方”,应该完全一致才对。但实际情况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上的水与地球上的水,氢的同位素“配方”并不一致:彗星之水中氘的含量比地球之水高。
  当然,如果我们能找到另一颗彗星,它的水中氘的含量比地球之水低,那么通过适当的“调配”,或许也能“调配”出地球上的水(换句话说,当初轰击地球的彗星,不仅有含氘高的,也有含氘低的)。但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彗星一颗都没找到。
  地球之水或许有两个来源
  既然地球之水不能全靠彗星的“赐予”,现在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折中的观点:也许需要调配的不是来自这颗彗星和那颗彗星的水,而是来自彗星的水和地球自己与生俱来的水。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水,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另一部分来自彗星;而且与生俱来的那部分水含氘量较低。
  要理解这个新假说,需要我们搞清楚很多事实。下面将一一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后来凝聚成地球的尘埃云是否曾炽热到容不下水的地步?
  一位英国科学家通过模拟显示,尘埃颗粒在高温下吸附水的能力,比我们原先设想的要强得多。他为组成尘埃颗粒的橄榄石建了一个电脑模型——橄榄石是太阳系和环绕其他恒星的尘埃云中最常见的一种矿物。随后,他计算了一下,如果水分子吸附在不规则的橄榄石尘埃颗粒表面会怎样。他发现,一旦水分吸附其上,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把它们分离出来。根据这个模型,要想把水分子跟尘埃颗粒分开,温度至少要在630℃以上,而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一开始尘埃云的温度似乎没那么高。
  这个结论也得到天文观测的佐证。天文学家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已探测到年轻恒星DR Tau和AS 205A(距地球350光年以上)周围的尘埃盘中含有水。
  那么,为什么地球与生俱来的这部分水含氘量较低呢?前面已经提到过,当太阳还很年轻时,辐射很强烈,地球上原有的水都被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是重水呢,则被分解成了氘原子和氧原子)。这些游离态的原子,直到太阳辐射减弱之后才重新结合成水。因为氘原子比氢原子重,在与氢原子争夺氧原子时,相对比较“笨”,所以新生成的水中,氘含量就降低了。
  这样,地球与生俱来就有的水经过“浴火重生”之后,氘含量偏低,而来自彗星的水,氘含量偏高,两者一调配,就调配出了今日氘含量适中的地球之水。这位科学家计算了一下,要调配出今日地球之水,地球与生俱来的水不应少于70%。
其他文献
“无冕之王,大师之师”  在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大都获得过物理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也有少数物理学巨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阿诺尔德·索末菲算得上其中最了不起的一位。  索末菲的了不起体现在两个方面——“无冕之王”和“大师之师”。  索末菲之所以被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作为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索末菲是可以与普朗克、爱因斯坦
期刊
在海洋“全网寻毒”  2003年上映的电影《海底总动员》用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3D技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产生的立体视觉效果),让我们感受了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摇曳的水草、缤纷的珊瑚丛、可爱的小丑鱼、跳舞的水母、活泼的小海马、凶狠的大白鲨等让我们目不暇接,海洋中的动植物的丰富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陆地。可是事实上,海洋中最多的并不是这些动植物,甚至不是细菌,而是——病毒!海洋病毒的数量远远超过陆地。  海洋
期刊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海洋的面积占了整个地表的70%左右。海洋的水与地球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但其实,地球表面的深处也潜伏着一片海洋,这是一个秘密的水世界。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它的存在的呢?这要从一颗颗钻石开始说起。  不过,这里提到的钻石是带有杂质的钻石。在珠宝行业,这些钻石一文不值,但对地质学家们来说,这些钻石却非常重要。  来自地球内部的信使  我们每天看到和接触到的地表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
期刊
1939年,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同盟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在二战中,战争的罪魁祸首——德国,为了获得胜利开始研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热武器——原子弹,获悉这个消息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授权实施了“曼哈顿计划”,希望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以免
期刊
“理性”的发展永远向前,不可能后退  一、理智或理性A(即科学技术——广义生产力)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既不会停止,也不会倒退  因为科学技术知识是“积累性”的知识,不同于社会制度(这是可以“倒退的”),也不同于物质财富(这是可以破坏的),知识是永远积累的,只要人类存在就不能停止发展或倒退。一旦人类学会了炼铁就再也不会倒退回到石器时代去;一旦学会了制造飞机、汽车就再也不会回到骡马时代去;一旦发现了原子
期刊
3、超新星SN 2017CBV  它是什么?  死亡恒星的爆炸  它在哪里?  距离我们550万光年的NGC 5643星系  涉及的谜团  宇宙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当天文学家的目光穿越浩瀚的宇宙,看到一颗星星死掉了,他会例行公事把它从恒星名单中除去。因为这类事情并不稀罕,在宇宙中每天都发生数百万次。但慢慢地,他们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2017年3月,在例行的夜空巡视中,美国亚利桑那大
期刊
普通人眼中的氢  地球上的氢  气球销售员卡尔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探险家,去南美洲的“仙境瀑布”探险。但是直到78岁高龄,他才下定决心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他在自己的屋顶系上成千上万个五彩缤纷的氢气球,飞向梦想中的“仙境瀑布”……  这是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的故事,气球之所以能升到高空,是因为里面填充的氢气密度远小于空气。空气中的氢气是很少的,那我们是怎么发现它的呢?  400多年前,好多医生就在无意
期刊
在恐龙进化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是:为什么水生恐龙如此罕见?虽然我们知道鱼龙、蛇颈龙和沧龙都生活在水中,但根据它们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严格说来都不属于恐龙,只能算恐龙的近亲。因此水生恐龙为什么如此罕见,是古生物学家一直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2014年,根据最新出土的化石,一种叫棘龙的恐龙引起古生物学家的注意。这种动物具有类似现代滨鸟的蹼足,脚趾长而扁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恐怕生活在水中。如果真是这
期刊
月球可以有卫星吗?事实上,这个问题有两种答案,一种是简单的,一种是复杂的。简单的答案是:可以!毕竟,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有好几艘飞船都曾围绕月球运行。此外,我们还有其他太空探测器也成了月球的卫星,比如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  但这可能并不是你想问的问题。你想知道的是,月球等卫星是否还可以拥有一颗天然形成的卫星。回答这个就复杂了些,但答案是:一些卫星是可以有的,不过这种情况十分少见。  别被
期刊
影响一生的旅行  一只尾巴上长眼睛的蝌蚪,拥有两个头的蠕虫,还有六条腿的青蛙,当这些动物一起出现时,你一定以为自己闯入了怪奇动物世界中。然而这些生物不是科幻作品中虚构的怪兽,而是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莱文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创造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莱文为什么要创造这些奇怪的动物吧!  莱文动机的源头要从1986年夏天的一场世博会说起,当时十几岁的莱文跟随父亲参加了介绍机器人和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