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政府建设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打造数字政府全治理链与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并行。《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7948,排名全球第45位,取得历史新高,其中在线服务指数排名为全球第9位。随着政策推动、基础建设、服务保障、平台支撑、创新成果等方面不断拓进,新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政务领域快速延伸,我国政府数字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政府建设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打造数字政府全治理链与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并行。《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7948,排名全球第45位,取得历史新高,其中在线服务指数排名为全球第9位。随着政策推动、基础建设、服务保障、平台支撑、创新成果等方面不断拓进,新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政务领域快速延伸,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
从建到用发挥高效能
政务服务数字化是当前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动力强劲、需求迫切的领域,政务领域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应用场景,建设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加快数字政务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屏通览”等成为数字政务的显著特征,从而实现提高办公效率、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政务服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网信部主任、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特聘专家肖稳田指出,“实现电子政务向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引发的系统性变革,根本任务是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核心路径是新型能力建设,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即进一步释放数据的价值,推进政府数据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互联互通,充分运用数据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助力政府施策精准化、智能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务环境,实现如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所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据为核心、以统筹为路径、以技术为驱动、以机制为保障,力争新突破,着力提升数字政府创新水平。”
数字政务建设的目标是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民众,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数字政务发挥了显著作用,给未来数字政府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治理思路。业界将数字政务建设视为一次涉及诸多场景的技术革命,核心是“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尽力实现创新政务服务方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区域治理效能。其发展伴随着诸多挑战,需要明确转型的愿景和蓝图,并进行流程的重构和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这期间同样面临安全风险,逐步发展起来的国产信息技术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得以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中国方案”,比如国产数据库已广泛应用于部委、各省、市、局单位各个业务系统之中,保障数字政务的高效与安全,也进一步消弭“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不好用、不会用、不落地”的行业痛点。
让惠民服务触手可及
数字科技与政府治理相结合,可促进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创新与现代化,提升智慧城市能级,让政务服务在人们的身边、指尖、云端均成为可能,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与业态嬗变。在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看来,“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持续深化,政府需要更加重视从‘建设’到‘运营’的发展阶段转变,形成更加富有品质的数字化项目,让民众在数字化改革中更有幸福感。”
数字政务是提升民众“数字获得感”的主战场,寻找较为精准并有代表性的流量入口,可有效助力各级政府政务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当数字政务建设有成,海量数据得以融入民生、服务民生,通过对民生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实现社会治理的管理扁平化、工作服务化、网格具体化、业务综合化,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
有专家指出,实现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数字化转型,“以经济运行数字化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以监管方式数字化推进市场治理现代化、以基层治理数字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以环境保护数字化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以平台数字化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等是打造“泛在普惠”的数字政务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往民众“进多门、跑多网、耗时长”的办事经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政务应用可对社会进行“技术赋权”,促进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构建民众和政府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政务服务体系日常业务量巨大且关系民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找到政务领域“数字升级”的最优解是当前重点。向来在数字政务领域走在探索前列,亮点颇多的浙江以“数字政务中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政府跨地域、跨层级的协同和一体化管理,再造政务服务的业务流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效果和民众满意度。
以数字政务为支点发力“数字中国”建设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行业风口,推动数字政务的有序发展需选择路径并找准切入点。尽管数字政务建设发展迅疾是事实,但因区域发展程度的不同,在部分区域需要考虑相应的部署推进周期,且不可选择性使用数字技术,不在全领域、全过程中使用数字技术,以免导致治理效能的损耗,产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失去治理的温度和柔性。最为关键的是,还需重视理念的更新与推行,相关工作人员与民众的思维方式都应跟得上数字化潮流,而非被动式、抱怨式接受。
其他文献
当下数据服务已成为智慧公安建设的一大特色,基于视频的指挥调度系统正在公安领域不断完善和普及。2019年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成都九洲)打造的“基于数据智慧驱动的全域全时公安指挥调度平台”,一经投入,便给出当年四季度可防性违法犯罪类警情同比下降10.8%,成功保障各类安保100余起(包括1万人以上)的优秀成绩。作为公安体系中全国领先的应用,该平台入选成都2020年信息化类拟支持项
工业软件是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而国家级协同攻关平台正是国家工信部围绕关键软件产品生态建设需求,贯彻落实国家软件战略的重要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成都淞幸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工信部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项目。这意味着,西部唯一的国
工业软件是工业企业运营的“大脑”,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创新的隐形“国之重器”。软件强国战略为我国工业软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依然面临着由国外工业软件巨头所垄断的局面,国产工业软件不仅不强,甚至难以称“大”。 立足成都市扎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软件开发资源,近年来成都编制了《成都市推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推动工业软件自给自足。作为
碳市场可显著放大碳交易的实际规模,极大提高碳交易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但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碳市场建立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日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建设再行加速,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明确,碳市场将成为未来碳减排、碳达峰的重要市场机制。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登记、交易和结算三项制
造火箭、发卫星长久以来都是航天领域“国家队”的事情,现在,民营航天力量正在向世人展示它们的实力与决心。当航天赛场对民营力量敞开大门,民营力量进入高端航天领域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竞争将更好地刺激创新。 让人意外的入局者? 据太空基金会《航天报告》统计数据,过去十年来世界太空市场收入增长73%,商业航天占全球太空经济的80%,辐射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则以民营
机场是自带超级流量的消费场所,机场商业的成功逻辑从来不是短线,疫情的冲击及防控的需要不应使得机场商业的服务体验降级,相关业者需考虑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 越满意,越花钱? 机场特别是枢纽机场独具的大规模特性甚至是区域垄断性难以被同区域内的其他商业项目替代,具有核心资产的定位以及长期投资价值,但经营机场是相当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事务。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机场天然具有吸引人流、物流、商流的集聚效应,机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6年,谷歌首款人工智能应用程序“阿尔法围棋”成功战胜当年世界围棋大赛冠军李世石在新闻界造成巨大轰动,使得人们再一次目睹人工智能的“過人之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行业不约而同地用其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同时人工智能逐渐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例如智能刷脸、无人驾驶、手机导航等。 会展业作为拉动城市经济的“晴
预计2025年,5G将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长刘烈宏在5月17日举办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指出,5G国际标准是分梯次导入的,决定了产业化的阶段性。我国5G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5G将带动1.2万亿元左右的网络建设投资,将拉动8万亿元相关的信息消费,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元。 4部门明确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更多的投资机遇正生根发芽,市场对于绿色投资的关注度再度攀升,绿色投资机会奔涌而至。在当前的全球碳中和浪潮下,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成为绿色投资的重点领域。 绿色投资是一笔收益丰厚的明智投资,更具有社会意义。不过,与“双碳”目标相关的产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且得是有能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的长效化参与,如何调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并开发更多创新型金融工具需各方着力
作为人类拓展大气层和宇宙空间的产物,航空航天经过百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下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通常而言,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也代表着所属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从“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到“嫦娥五号”携月壤成功归来,再到“祝融落火”点燃“观星”热潮……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宛如一辆飞驰的动车,引领着人们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之下,一座座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