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十)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丧乱诗 思归 金朝灭亡
  《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石岭关,或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太原北、阳曲县大盂镇上,东靠小五台,西连官帽山。山势峻险,关隘雄壮,处太原通往忻州及代、云、宁、朔的交通要冲。贞祐四年(1216),蒙古军再来山西,元好问避难途经石岭关,作诗以记所见。这首诗看似平易,但解读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困难在于“犹复戍弓刀”的莫名其妙。回过头来看,“旃车”,是谁的车?军用的还是逃难者的?破解这些疑问的关键,是第一联两句的关系。
  轧轧,车行时轮轴摩擦发出的响声。旃车即毡车,用毡作车衣的车。石槽,当指车轮长期碾压在石板路上磨出的槽沟。故关,古老的关隘,庾信《别周尚书弘正》:“扶风石桥北,函谷故关前。”犹复,依然,仍旧。戍弓刀,有手执兵的士兵戍守。这首诗的首联是倒入法,按诗意,是“故关犹复戍弓刀,轧轧旃车转石槽”,尽管敌情严峻,但关隘依然有军队防守,既然如此,百姓应该放心安居,但诗人看到的却是“轧轧旃车转石槽”的逃难人流,说明老百姓不相信金军能够守住关隘。明白了这一点,全诗之意就豁然开朗。
  第二联承第一联,写金军表面的气势和百姓逃难的艰难。连营,连绵不绝的营寨。突骑,精锐骁勇,可用来突击敌军的骑兵。红尘暗,行军扬起的飞尘遮蔽天日。微服,即便服,平民穿的衣服。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有“角巾微服尧祠南”。细路高,山上高处的小路,言民众走山上小路逃难。一方面是金军“连营突骑红尘暗”,看似气势如虹,豪气冲天;一方面却是百姓的“微服行人细路高”,不避艰难地外逃,为什么?
  第三联言明:“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虫沙,泛指死于战乱的军民。《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豺虎,即豺狼虎豹,比喻凶狠残暴的入侵者。杜甫《久客》:“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两年前,蒙古军曾攻破忻州屠城,多少亲人邻里惨遭屠戮。现在看来,那次死去未必不幸,因为同样的灾难就要再次降临。死的恐怖比死去更可怕。这一联每句作两节读:“已化虫沙/ 休自叹,厌逢豺虎/ 欲安逃”,上四下三分别是两个短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七字句,大意是说:先前已死去的人们,不要哀叹自己的不幸;而今的人们,不管怎么不愿意遇上蒙古兵,但无奈,又能逃到哪里去呢?百姓已经对金军失去信任,对生命与前途失去信心,多么悲哀!
  石岭关东不远是系舟山。在万众逃难一片惊慌、生命无所寄托时,唯有东山屹立不动,“青云玉立三千丈”,茫茫天下,只有“东山意气豪”。“青云玉立”即玉立青云,亭亭玉立高入青云。“东山”指忻州东面的系舟山,又引申指东晋隐居东山的谢安,“东山再起”后,打败入侵的苻坚,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李白有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元只”即“原来只有”,“元”同“原”。原来如此“意气豪”的,只有“东山”,而今何处去找挽救危局的东山谢安石?诗的最后发为浩叹:危难之际,需要英雄而世无英雄。
  《梦归》
  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潇潇风雨秋。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虀盐万事休。
  在金亡前的几年,元好问大部分时间在今南阳一带为地方官,还在登封买田修宅安了家。正大八年(1231),他内迁尚书都省掾到汴京任职,并没有携家同往。在汴京,他经历了围城中死亡的威胁,城破时的生死之劫。自天兴二年(1233)五月,元好问被蒙古军羁管聊城,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近似于拘禁的生活,所谓“家亡国破此身留,留滞聊城又过秋”(《送仲希兼简大方》)。在聊城的生活,他用“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秋夜》)描述。困顿寂寥中,他自然无时不在思念家人。但这段时间,明确以思归为题的诗,现在所见,只有这一首,且是一首记梦诗。他把日积月累对家乡的思念,都倾注在这一首诗里了。诗歌表达了诗人乡思之切和现实的无奈。梦归,即梦中归乡。这里的乡,不是家乡忻州,是他后来居住的登封之家。
  诗题是《梦归》,但首联却没有说到梦,而是从类似囚徒生活的憔悴和乡思如江汉之流的绵长不断说起,因“归心江汉日东流”所以才有梦。憔悴,脸色不好,有困顿萎靡、忧戚烦恼等义。刘向《九叹·忧苦》:“倚岩石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王逸注:“中心憔悴,无欢乐之时也。”“南冠”“楚囚”都指自己当时的身份,大致相当于囚徒。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用作囚徒之代称。当时元好问以旧金官员被羁管,所谓羁管,原是宋代对犯罪官员的处理,安置在地方,加以拘禁管束。首联上句写当时处境,下句说在拘禁中日日思归。“归心”点题,又是整首诗的血脉。
  第二聯才说到梦,而写梦只有一句,还是梦醒后对梦境的追忆。梦中乡国,只用“青山历历”四个字表述。历历,分明可见,言梦醒后还清清楚楚忆得起梦中情景,梦中家乡青山历历可见。亲情的温暖,家居的惬意,都包含在这让人怀念的“青山”里了。现实的荆榛满目,干戈遍地,哪里还有“青山”的明秀?梦醒之后,诗人从家乡的暖心,跌回到现实的萧瑟之中,不见了“青山历历”,而只有“黄叶潇潇”,秋意愁思,缠绕心头。潇潇,风雨吹打树叶发出的萧飒凄清之声。我们可以想见此时诗人是多么怅惘。一梦醒来,再难入睡,思绪纷乱,愁闷难遣。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诗人对祥和乡居生活的向往。
  他本不想写诗,只想用泪水消解胸中郁闷。可偏偏诗思搅扰肠肚,更添烦乱,折磨得他无法安寝,泪也早已流干,愁苦已无法排遣,也即“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所表达的意思。工,善于。作祟,作怪,原指鬼魅作怪,这里指搅扰思绪,使之难以安睡。杨万里诗:“睡去恐遭诗作祟,愁来当遣酒行成。”这一联写梦醒后的思绪,纷乱愁苦,不言思归,不离乡思,思绪因思乡而起,愁苦为不得归而生,写得深挚。“供愁”的“供”字用得奇特,无法确解,又感觉特别贴切。按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元好问《鹧鸪天·妾薄命》用其语:“天也老,水空流,春山供得几多愁。”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化用作“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这里却说“无泪可供愁”。“贫里”“乱来”,说明其苦情愁绪都蓄积已久。   最后一联,“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虀盐万事休”,从“梦”“归”中脱出,不写梦不写归,而写自己的心愿,写人生最基本的心愿,即亲人相逢共处,而今却成了诗人最高的、全部的,又难以实现的愿望。残年,晚年所剩余的岁月。当时元好问四十五岁,自感年岁渐老。随分,随便,言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唐姚合《武功县中作》诗之八:“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虀盐,腌菜和盐,指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这两句是说:晚年只要兄弟相聚,随便吃些粗茶淡饭,也就心满意足了,此生别无所求。读到此,还有何言?唯有一声叹息而已。
  乡思、思归,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作品之多,难以数计。元好问这首诗,选择从梦中归乡,醒来惆怅这一角度来写,是比较成功的。唐人殷济有《梦归还》,第一首是:“春来相思每随风,万里关山想自通。梦里宛然归旧国,觉来还在虏营中。”情景与这首诗近似,但情感之深挚、感人之力量,与元好问此诗相去甚远。
  《甲午除夜》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麯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甲午,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窝阔台汗六年。这一年正月,蒙宋合攻金哀宗所在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十日,宋军攻破南城,金哀宗在幽兰轩中自缢身死,金朝至此灭亡。除夕之夜,元好问在羁管地聊城,亡国这年的最后一天,兀然独坐,望东南洒泪,写了这首哀痛的诗。
  甲午除夜,这是金天兴三年的最后一天。尽管这一年,金流亡朝廷只存在了十天,但毕竟有了这个“天兴三年”。元好问不用“天兴三年除夕”,因为在写诗时,那个朝廷已经不存在,只好用“甲午”。历史上有了“天兴三年”,可这一年也到了最后一天,要“尽”了。过了今天,不仅这一年一去不复返,“天兴”这个纪年也将永远成为过去,金朝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也就“尽”了。“尽”是这首诗的关键词。在元好问心里,这个除夕,非同一般,它是一年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明天进入明年,就与一个留不住的时代告别,就与金朝毫无关系了,金朝成为金代,成为历史。作为旧金官员,元好问是多么的不情愿,他想留住历史,想让时间静止,想让旧朝复活,但这一切都不可能。伤感的是,越想留住时光,越觉岁月迁移之快,时光流逝,似在“暗中”,不知不觉已经逝去,首句“忽推迁”三字,极好地表达了这一特殊时间点。推迁,推移变化,这里指朝代更迭、时光流逝带来的人心变化。这是元好问这样身份的人的独特感受。“忽”是惊奇地发现时光已经过去,吃惊以后,冷静想来,感到自己痴情到傻,竟然“坐守寒灰望复燃”,毫无结果地等待盼望着死灰复燃。《史记·韩长孺传》记载,大臣韩安国被捕入狱,“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元好问用这一典故,指空想已亡的金国再起。
  那么这“灰”是怎么“寒”的?关键的两个节点:汴京被围,蔡州之难,这是旧金臣子元好问最痛心的事,金朝就这样灭亡了,他不想直说,就借两个典故道出:晋愍帝的断粮,周昭王汉江船解。“已恨太官余麯饼”,太官,官名,掌管皇帝的饮食。余麯饼:只剩下麯饼。麯饼是饼状的酒麯子。《晋书·愍帝纪》:“冬十月,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太仓(京师粮库)有麯数饼,麴允(人名)屑为粥以供帝,至是复尽。”这里借指金汴京城中粮尽,《金史·哀宗本纪》天兴元年十一月,“京城人相食”。“争教汉水入胶船”,争教, 即怎叫、怎让。胶船,胶黏合的船。《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周)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这里借指哀宗遇难事。
  死灰不会复燃,但当初也曾是熊熊烈焰,大金朝也曾如日中天,“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这两句可以调换过来读:大金朝有大定、明昌五十年的盛世,以世宗、章宗为代表,大金的治绩有说不完的神圣功德。神功圣德,神圣功德,指金治理天下的功德。三千牍,极言书写文字之多。宋刘攽《酬王定国》:“上书略数三千牍,掉鞅何烦七十城。”这句说,金朝治理中原,有文字写不尽的神圣功德。“大定”“明昌”,金鼎盛期两个代表性年号,大定为金世宗年号(1161—1189),明昌是金章宗年号(1190—1196)。金章宗在位十九年,先后有三个年号,即明昌、承安、泰和,这里以明昌代章宗在位时期。世宗、章宗在位共四十八年,五十年是举其整数。《金史·世宗本纪》:“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史称大定明昌盛世。这样的政权,应该长久,绵延不绝,为什么就灭亡了呢?“甲子两周今日尽”,点破题目,回应首句“忽推迁”,完成诗的完整结构。
  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乙未(1115)立国,至金哀宗天兴三年甲午(1234)国灭,恰好120 年,也即“甲子两周”。120 年的大金亡于此际,诗人只能洒一掬哀伤泪。衰泪,老泪,老年之泪。吴天,吴地的天空,因蔡州城为南宋军攻破,故望吴天而洒泪。“空将衰泪洒吴天”回应次句“坐守寒灰”,补足诗意。南望“吴天”而洒泪,吴天之下是南宋,是宋军攻破蔡州,哀宗自尽。也许有人会说,南望“吴天”,想到灭金的宋,他应该愤怒与仇恨,不应洒泪呀。确实,金的灭亡,在元好问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实。国无道当灭,可金朝的皇帝是有道之君呀,怎么就灭亡了呢?金的灭亡,在元好问心里,不能說没有对敌国的愤怒,但更多的是无奈与哀伤,不是咬牙而是洒泪,“兴亡谁识天公意”(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亡国的原因,只能付之不可知了。元好问所撰《续夷坚志》有这样一条:“古人上寿皆以千万岁寿为言,国初种人纯质,每举觞惟祝百二十岁而已。盖武元以政和五年、辽天庆五年乙未为收国元年,至哀宗天兴三年蔡州陷,适两甲子周矣!历年之谶遂应。”
其他文献
先说一个事件。近日某一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叶开老师发文:“一位初三毕业生的妈妈,说孩子平时都是品学兼优,语文成绩总是在130分左右,然而这次中考作文却得了0分!妈妈和孩子痛不欲生!为何?妈妈撰文说:是因为买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出版的2018年和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这两本‘寶典’,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套题’,用套路模式作文,被判为抄袭,打零分。妈妈和孩子都跌入了深渊。”碧
期刊
摘要:与古希腊到中世纪文学对瘟疫的书写不同,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近现代文学,不但描述疫情概况及严重后果,真切展现人类对瘟疫源头的执着探求、悲情救治及奋争情状,也开始理性思考瘟疫冲击下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质疑传统瘟疫产生和救治的神性根源;强调积极避瘟、医药祛魅、隔离疗法的救治可能;也隐喻社会失范和人性失格、悲悯人类付出的沉重代价、透显人类对自身和瘟疫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告诫人类要
期刊
(一)鲁迅研究论著  (1)《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版。  (2)《鲁迅小说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3)《鲁迅传》(与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4)《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5)《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6)《鲁迅和中国
期刊
陆蔚青,魁北克作家、北美中文作协终身会员、海外女作家协会终身会员、加拿大华裔作协会员、魁北克华人作协理事、蒙特利尔《路比华讯》专栏作者、《七天》周报文学版面“北往”编辑和专栏作者、《北京晚报》专栏作者。曾任《黑龙江晨报》副刊部主任,2000年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漂泊中的温柔》、散文集《曾经有过的好时光》、哲理童话书《帕皮昂的道路》等。  两次“投胎”在寒冷的北方和多元文化的城市 
期刊
【摘 要】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应从理解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正确而流畅地朗读、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审美鉴赏等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理解文言词句 积累文言知识 朗读 鉴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近代社会文明,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怎样有效地
期刊
林非关于新文化建设的命题是在犀利锋锐的文化哲思和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  虽然林非没有专门的文化哲学和美学著作,但如同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一样,凡是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都有深刻的文化哲思与美学思想做指导,都有深刻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表述。  林非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都散落和渗透在他的论述对象和论述的过程之中。林非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和文学的各个方面,集中在鲁迅研究、散文研究及散文理论建设方面,
期刊
1957年,26岁  寒冬季节,林非被“下放”至河北省建屏县太行山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着手进行的唐诗研究,只能戛然而止,匆匆夭折。(多年后林非写成散文《未有收成的唐诗研究》,追忆此事。此文收入林非散文集《半个世纪的思索》。)  1958年,27岁  1月,在山村,写成长诗《我们的队伍在山里》,寄给《诗刊》的徐迟先生。十余天后就收到了徐先生的热情回信。此诗在19
期刊
摘要:建安乱世,兼以建安瘟疫,士子凋丧,建安七子失其五子,给建安文坛带来不小的损失,曹丕在其书札中及时评价五子之创作及其得失,曹植则撰文反映灾疫惨状,王粲又以辞赋描述瘟疫之外大暑极端气候,灾异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影响颇大。蝙蝠成为引发瘟疫的病毒宿主,曹植尝作《蝙蝠赋》,故文中亦得索解。  关键词:乱世 瘟疫 文学 曹丕 曹植 王粲  中国历史上的建安时期堪称乱世,各路军阀连年混战,相互兼并,对中国社
期刊
摘要:孔天胤是明中叶有较高知名度的山西籍学者、诗人,是明清时期“神韵诗学”较早的倡导者,当今学界对他的成就和思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张勇耀、赵桂溟、韩兵强、常佩雨点校整理的《孔天胤全集》不但为学界提供了孔氏诗文集的清晰可靠的标点本,而且附有诗文辑佚、资料汇编和详细的年谱,是编校者团队多年从事孔天胤研究的集成之作。  关键词:孔天胤 点校 资料汇编 年谱  宋代以后的知识分子由科举步入仕途,经历长短不
期刊
四  用人与整人双管齐下的朱元璋,为了集大权于一人之手,让朱明王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即位之后即大开杀戒,不仅屠戮武将功臣,也诛杀文臣宰相。在汪广洋被赐死之前,中书省大员如杨宪等人已清除三位,他的屠刀随之如西方所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臣罪当诛地加于汪广洋之顶与身了。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先祖汪华在唐代封越国公。少师学者兼元朝名臣余阙,精通经史,善篆隶二书,是颇具文名的才子,元朝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