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来,许多地方已初步建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和滩绿水秀的海滨公园,海防林建设工程在一次次蜕变中带给我们一次次的惊喜
去年3月,在大连发生了百年不遇的风暴潮,先后出现的暴雨、雨凇、冰粒、降雪等多种恶劣天气现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而在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后牧村,由于有环绕村屯的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全村一半以上的大棚安然无恙。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沿海特色经济林面积达350万公顷,总产量达1200万吨,总产值达320亿元。2007年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总产值已达6857亿元、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8.6%,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都要归功于沿海防护林。
20年来,从最初以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为主要内容,到沿海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许多地方已初步建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和滩绿水秀的海滨公园,海防林建设工程在经历了一次次蜕变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次次的惊喜。
近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在接受《经济》专访时表示,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家园
《经济》:4月22日,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它的启动有何迫切性和必要性?
李育材:实际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心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万里等同志先后就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作出过重要批示。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示,要求抓紧编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为落实好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局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
之所以启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首先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浪、护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其他工程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区可增加森林覆盖率3.1个百分点,加之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长量大,固碳能力强,同时沿海防护林又地处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保护两大生态系统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
其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2005年仅“卡努”、“麦莎”等6次台风就造成8478余万人受灾、19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8.7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达177.1亿元。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洋、气象等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沿海地区这个全国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要措施。
再次,是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障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推动林业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是沿海地区实现林业现代化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最后,是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环境,强化投资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濒危动植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等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公约;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经济》:1991年实施了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各地不断加大建设力度,近20年过去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李育材: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991年以来,各地始终将沿海基干林带作为特殊林带来保护,作为造林重点来建设,累计新建和改造基干林带9384公里,基干林带总长度达到17800多公里,初步实现了合拢。同时,沿海地区不断加大荒山荒滩、村屯“四旁”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截至2007年累计造林390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60万公顷,控制率达81%以上,村屯绿化率达35%以上,基本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面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
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各地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加强对红树林和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共建立29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我国珍贵的红树林资源。同时,通过建立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沿海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沿海防护林体系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工程治理、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5.6%,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13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部分流动、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控制,干热风、风沙、冰雹、风暴潮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为粮食稳产高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沿海防护林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能力逐步提升。2007年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总产值已达6857亿元、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8.6%,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沿海地区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地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尤其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建起了一大批花园式村庄和单位,农田林网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少数地方的认识还不到位,将沿海防护林简单地看成一条绿化带,没有认识到沿海防护林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层次简单、标准偏低,基干林带宽度不够、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尤其是全国约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还没有基干林带,约有5000多公里基干林带需要更新改造。三是一些地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破坏红树林、海岸基干林带和自然湿地,围湖造田、挖池养殖、乱建开发区的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投入渠道不稳定、投入标准偏低、政策机制不配套。五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与建立高质量防护林体系的要求不适应。六是沿海防护林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难以满足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保护的需要。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
任重道远
《经济》:据了解,《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该《规划》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该规划对今后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李育材:《规划》要求,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7.3%,林木覆盖率达37.8%,基干林带达标率达92.3%,红树林恢复率达95.1%,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0%,村屯绿化率达90.0%。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得到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沿海地区林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为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各地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全面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好工程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是当前工程建设的关键。同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要实行“规划到省、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的“五到省”责任制。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精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工程管理。另外,资金投入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沿海地区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气候差异巨大、立地条件复杂,尤其是经过多年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了绿化,剩下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
另外,必须用法律作为武器来巩固建设的成果,争取抓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防护林条例》、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工程建设用地、补偿、基干林带和红树林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沿海防护林木、乱征滥占林地湿地等违法行为,防止发生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建立健全重大林业行政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督察督办,坚决打击破坏沿海防护林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严禁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乱征乱占耕地,基干林带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要切实做到耕地占补平衡,防止违规占用或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去年3月,在大连发生了百年不遇的风暴潮,先后出现的暴雨、雨凇、冰粒、降雪等多种恶劣天气现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而在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后牧村,由于有环绕村屯的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全村一半以上的大棚安然无恙。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沿海特色经济林面积达350万公顷,总产量达1200万吨,总产值达320亿元。2007年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总产值已达6857亿元、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8.6%,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都要归功于沿海防护林。
20年来,从最初以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为主要内容,到沿海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许多地方已初步建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和滩绿水秀的海滨公园,海防林建设工程在经历了一次次蜕变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次次的惊喜。
近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在接受《经济》专访时表示,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沿海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家园
《经济》:4月22日,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它的启动有何迫切性和必要性?
李育材:实际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心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万里等同志先后就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作出过重要批示。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示,要求抓紧编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为落实好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局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
之所以启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首先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浪、护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其他工程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区可增加森林覆盖率3.1个百分点,加之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长量大,固碳能力强,同时沿海防护林又地处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保护两大生态系统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
其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2005年仅“卡努”、“麦莎”等6次台风就造成8478余万人受灾、19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8.7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达177.1亿元。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洋、气象等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沿海地区这个全国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要措施。
再次,是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障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推动林业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是沿海地区实现林业现代化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最后,是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环境,强化投资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濒危动植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等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公约;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经济》:1991年实施了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各地不断加大建设力度,近20年过去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李育材: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991年以来,各地始终将沿海基干林带作为特殊林带来保护,作为造林重点来建设,累计新建和改造基干林带9384公里,基干林带总长度达到17800多公里,初步实现了合拢。同时,沿海地区不断加大荒山荒滩、村屯“四旁”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截至2007年累计造林390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60万公顷,控制率达81%以上,村屯绿化率达35%以上,基本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面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
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各地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加强对红树林和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共建立29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我国珍贵的红树林资源。同时,通过建立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沿海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沿海防护林体系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工程治理、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5.6%,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13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部分流动、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控制,干热风、风沙、冰雹、风暴潮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为粮食稳产高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沿海防护林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能力逐步提升。2007年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总产值已达6857亿元、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8.6%,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沿海地区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地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尤其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建起了一大批花园式村庄和单位,农田林网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少数地方的认识还不到位,将沿海防护林简单地看成一条绿化带,没有认识到沿海防护林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层次简单、标准偏低,基干林带宽度不够、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尤其是全国约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还没有基干林带,约有5000多公里基干林带需要更新改造。三是一些地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破坏红树林、海岸基干林带和自然湿地,围湖造田、挖池养殖、乱建开发区的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投入渠道不稳定、投入标准偏低、政策机制不配套。五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与建立高质量防护林体系的要求不适应。六是沿海防护林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难以满足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保护的需要。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
任重道远
《经济》:据了解,《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该《规划》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该规划对今后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李育材:《规划》要求,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7.3%,林木覆盖率达37.8%,基干林带达标率达92.3%,红树林恢复率达95.1%,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0%,村屯绿化率达90.0%。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得到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沿海地区林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为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各地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全面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好工程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是当前工程建设的关键。同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要实行“规划到省、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的“五到省”责任制。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精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工程管理。另外,资金投入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沿海地区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气候差异巨大、立地条件复杂,尤其是经过多年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了绿化,剩下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
另外,必须用法律作为武器来巩固建设的成果,争取抓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防护林条例》、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工程建设用地、补偿、基干林带和红树林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沿海防护林木、乱征滥占林地湿地等违法行为,防止发生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建立健全重大林业行政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督察督办,坚决打击破坏沿海防护林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严禁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乱征乱占耕地,基干林带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要切实做到耕地占补平衡,防止违规占用或改变基本农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