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结婚?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如果命运是能够被预测的:
  如果幸福是可以设计的;
  如果婚姻是需要理由的;
  如果?
  如果……
  
  二
  1968年5月,巴黎大学19岁的女生学芭丝丽随着咆哮的年轻人潮冲上了香榭丽舍大街。她神情激越地骑在一位男伴的脖子上,挥舞着一面法国国旗,高喊“没有性,毋宁死”的口号。
  从那天起,被摄进相机中的她成为了法国5月运动乃至欧洲妇女革命的象征。那是一个狂热的拒绝秩序,拒绝婚姻,拒绝一切现有社会世俗规范的青春岁月。
  30年后,芭丝丽在法国西部的一个小城镇中接受《巴黎画报》记者的采访。当记者拿出这张曾经风魔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照片的时候,体态已然全变的芭丝丽哑然失笑了。
  “你问我为什么吗?我为什么要骑在男伴的脖子上?我为什么为性而欢呼?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小镇上如此默默无闻地结婚,生子,当一个好公民?”
  芭丝丽说,“其实,我也同样你一样,想知道为什么。”
  
  三
  
  1917年大年三十,26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回到安徽绩溪老家。在一张雕花大木床前,他慢慢地脱下燕尾西装,换上一件不合身的团锦长衫,然后,他在慈母的微笑中,轻轻掀起了一位陌生乡下女子的红头盖。
  此刻,远在大洋彼岸,正有一位叫韦莲司的美国女郎用英文给他写着情意绵绵的情书。此刻,近在繁华的上海滩上,正有一位叫陈莎菲的红颜知音翘首等着他的白云归鸿,此刻,还有一位叫曹佩声的表妹为了他的承诺而离婚苦候。
  1917年前后的胡适,是中国文坛上的大忙人。那时,他充当“打倒孔家店”的急先锋,并猛烈地批判封建的节烈、孝道和三纲五常,同时他还是白话文首倡者,在当时“国之青年”的心目中,胡适的名字几乎正是新生活的代称了。
  但就在这时,为了博得母亲的一次欢心,胡适便与这位叫江冬秀的目不识丁的小脚女子举行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旧式婚礼。从现有的记载看,当夜的胡适表现得仍是风趣而快乐的。他自己写了幅大红对联。词云: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他还一口气写了五首“新婚杂诗”,后来都一一登在《新青年》上。
  胡适的这场婚礼,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一次意料之中的大辩论。有人痛惜他成了自己理想的“叛徒”,而那些曾与他殊死论战的旧派人物却一片叫好,连蔡元培这样的文人领袖也对胡适的选择表示敬意。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竟前后维持了四十年,一直至1962年,72岁的胡适殒于一次快乐的酒会。
  不知道,在胡适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是否对着那只挽着自己的无力的头颈女性之手。问过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彼此?
  我们度过的今生快乐吗?
  我们是否还会重逢来世?
  
  四
  
  或许,正是这个不可追问的悬念,让胡适幸福,迷茫了一生。
  或许,他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样的追问。
  每个人的幸福,以及他对幸福的理解和评估,实在是不足与外人道的。
  一位涉临绝境的少女,为了一块面包而走进了陌生汉子的婚房;
  一位犹太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被送进毒气室,而向纳粹军官卖弄风骚;
  一位革命者,为了“打入敌人心脏”截取情报,毅然嫁给了敌营中的高官;
  生存,母爱,理想,这些足不足以构成一次婚姻的全部理由?
  为了赶上最后一次分房机会,我们去领取了大红的结婚证书;
  为了顺利获得出国签证,我们匆匆结成了夫妻;
  为了过上有车、有房、有保姆的中产阶级生活,我们以婚姻作为了一个最后的重码。
  如果说结婚本身并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话,那么,结婚便也注定了将成为最可利用的一个借口?
  在这样的天平上,道德和感情和价值究竟应该如何分割?
  以下的情景竟是绝大多数东方或西方人类共同的宿命;在种种的与情感无关的理由或借口唆使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走到了一起,结婚,承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信誓旦旦地把双手举过头顶,发毒誓,下辈子还要共结连理。
  一个男人和女人,就这样安居同一片屋檐下,躺在同一张床上,看同一朵流云的飘逝,感受同一段时光的苍老。
  谁能说得清,幸福到底是什么?道德到底是什么?婚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你同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婚姻的理由,有时候仅仅是众多的生存理由中的小小一部分?
  
  五
  
  如果,我们仅仅把婚姻视为人生意义中的一小部分,或许会让讨论显得清晰一点。
  在你的一生中,你必须对很多与你的生命相关的人负责,比如,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你自己,当然,也包括你的伴侣。
  结婚所能带给你的生理上的快乐,其实是完全不必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实现的。然而,婚姻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安全,则是任何其他的生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在所有的流行歌曲中,抛弃和被抛弃是一对永恒的时尚主题。不安定感,总是能够给人带来一些莫名的快感和一丝丝高贵的伤感。
  但是,在现世之中,又有哪一个男人或女人真正愿意成为流行歌曲中的“主角”。
  婚姻是一座无奈的围城,但是,婚姻实在也应该是一座围城。
  围城给人的最大的益处,是安全。
  在围城之外,你尽管去浴血搏杀,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风雨兼程。
  但是,回到围城之中,你就完全可以卸下一切的武装和面具了。你需要的仅仅是一碗微温的煲汤,一只暖暖的被窝,一双嫩稚的小手,一个依帘而立的浅浅的笑意。
  因为你结婚了,所以你有了“家”。
  现在,你回家了。
  这需要什么理由吗?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婚姻的低调期望,才可能使婚姻回归到它原本的方位上。
  终归,婚姻不是人生全部,在你所扮演的众多的社会角色中,婚姻无非是给了你一个安全的港湾,而它决不会是寻求发展或实现梦想的起点。
  那些希望在婚姻中得到所有人间世俗快乐的人,那些用十全十美的梦幻绳来度量婚姻的人,将注定了拥有一个失败的婚姻。
  
  六
  
  我为什么骑在男伴的脖子上?
  我为什么掀开你的红盖头?
  我们为什么呼吸?
  我们为什么结婚?
  你怎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问?
  这个问题真的如同你提问时的口气那么重要吗?
其他文献
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挪威奥斯陆宣布,将今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办的乡村银行。在过往的历史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大多都是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经济学家和经济组织荣膺这项殊荣非常罕见。  “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尤努斯创设的小额贷款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30年前,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开始致力于帮助穷人,唤醒他们的自
期刊
50年代初,上海淮海路、陕西路路口有一家永丰寄售行,牌子虽挂寄售行,店里几乎全是音乐唱片,而且是清一色的外国唱片。那时,“左”风未兴,青年们西装革履地聚在一起,听听唱片、喝喝咖啡、跳跳舞,还是件很时髦和上“品”的事情。“发烧友”们常常把这新开的小店挤得水泄不通,因为这毕竟是上海滩唯一的一家专售外国唱片的商店。  店主邵祖丞,正是邵洵美的儿子,那时20来岁。  唱片生意好得出奇,当时一般服装店只能赚
期刊
三十几年前,他们在武汉一所大学相遇,一个湖南一个河南,却同姓。同学们起哄:“你们认个兄妹吧。”  他说:“行。”  她没作声。可是下学年开学的时候,她对他说:“俺跟俺娘说了,俺认了个哥!”  他们应该毕业那一年,“文革”开始了,天下大乱,没有管事,他们就凭空多读了一年。那年没有功课,同学中多的是激进分子,一把把的“司令”、“总指挥”,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俩只跟着老师,勤勤恳恳地,在校园里的道路两侧,
期刊
我生命中的生命,  你在我的眼内,  好比苍白的橄榄树,  或是褪色的玫瑰。  不过你也不缺乏魅力,  不论你在哪儿,  你总给我带来了欣慰。  不论你跟着我,  还是远走高飞,  你把我甜蜜地消融,  溶化,捣得粉碎。
期刊
我是一个孤儿,也许是重男轻女的结果,也许是男欢女爱又不能负责的产物。是哲野把我拣回家的。  那年他落实政策自农村回城,在车站的垃圾堆边看见了我,一个漂亮的,安静的小女婴,许多人围着,他上前,那女婴对他璨然一笑。他给了我一个家,还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名字,陶夭。后来他说,我当初那一笑,称得起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哲野的一生极其悲凄,他的父母都是归国的学者,却没有逃过那场文化浩劫,愤懑中双双弃世,哲野自
期刊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杂志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
期刊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地期待……”198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坐在轮椅上的战斗英雄徐良深情高歌。一夜之间,徐良红遍大江南北。  20年,几经风雨,现在的徐良过得如何?1985年,经部队和学校的层层审查,还差一年就要大学毕业的徐良投笔从戎了。入伍第三天,他所在部队开拔到祖国的南疆,接着就是3个月的“战前加强训练”。  198
期刊
刚才妈妈打电话来,悄悄地爆料说:“主任,你爸爸又加了一组柜子,房间越看越小了,怎么说都不听……”  我对妈妈说:“交给我,我回去对付他。”  打从新家装修以来,我这个“装修办名誉主任”和我妈就开展了单线联系的地下工作,重点在于不屈不挠地和我爸“柜子多了好放东西”的老旧思想作斗争。装修嘛,总是会有分歧,吵吵闹闹之间其实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就连争执不下生气的时候也还是挺开心的。  啊!终于要搬家了。
期刊
当初那些令我永生难忘的伤害,一点一滴居然全都是爱,这也许就是亲人吧。  你应该叫我哥哥  弟弟小我三分钟,出生没多久,他就被爷爷奶奶带回苏州抚养,直到十三岁才回来,那时我正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医生劝解着妈妈:“这孩子生下来就弱,还净得些难医的怪病,能活多久是她自己的命,你也不必太难过。”顽皮的弟弟恶作剧地抽走了医生的椅子,害他摔飞了眼镜。  医生的话让父母愈发心酸,有好吃好玩的一定先尽着公主,可
期刊
初恋是青涩而难忘的。  林语堂的初恋是青梅竹马,一个叫“橄榄”的俏人儿。  “橄榄”本名赖柏英。  算起来,林语堂还是柏英的长辈。柏英的母亲是语堂母亲的侄女,初次见面,柏英的母亲按照传统辈份的观点,让柏英叫语堂“五舅”。  男生发育得晚,林语堂那时候又小又瘦,个头和柏英差不多。小柏英不高兴了,撅起嘴来,坚决不肯叫。语堂本想板起脸,装装“五舅”的大人样,可瞅见柏英委屈的模样,忍不住了,哈哈地笑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