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直连存储到网络存储,带宽从1Gb/s到8Gb/s,用户为什么还会感觉存储系统的性能不足,扩展受限,对虚拟化主机的支持能力不够呢?构建更大规模的FC SAN,或者采用iSCSI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吗?戴尔高级经理许良谋认为:“现有网络存储的瓶颈是由其架构造成的。如果想突破这种瓶颈,只有选择SAN 2.0。”
SAN 1.0的瓶颈
从直连存储发展到集中式的SAN网络存储模式,是存储技术的巨大进步,表现为存储容量和性能的大幅提升,而且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但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以及用户对动态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现行的SAN网络存储还是出现了瓶颈。集中化的SAN网络存储模式虽然可以服务于多个主机,从表面看消除了存储孤岛,但实际上是形成了更大的孤岛,管理更加复杂。
许良谋表示:“SAN 1.0存储系统的最大问题在于,以磁盘配置为中心,一旦后端的存储控制器与磁盘绑定就很难灵活调整。SAN 1.0的典型特性是基于刚性架构,弹性不足。”
SAN 2.0的四大特征
戴爾SAN 2.0理念与其倡导的简化IT和改变存储经济的策略一脉相承。许良谋表示:“SAN 1.0产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刚性架构,无法通过简单的修补来解决固有的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SAN 1.0产品的问题,就必须采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架构,打造更为灵活的SAN 2.0柔性存储系统。”
SAN 2.0存储是以统一网络(Unified Fabric)作为存储网络基础的,采用基于对等技术的并行工作机制。如果将SAN 1.0比喻为只注重容量大小的旧式汽车,那么SAN 2.0相当于最新款的跑车,采用四轮驱动模式(并行工作机制),具有ABS功能(自我保护功能),还拥有自动巡航模式(自我调优),兼顾了容量与性能,可以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SAN 2.0存储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SAN 2.0存储构建在高效率的以太网之上。以太网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再加上IP存储的兴起以及即将推出的FCoE技术标准,使更多的人相信在应用网络领域,以太网将一统天下。第二,SAN 2.0存储采用更高效的对等存储结构。SAN 1.0存储系统与主机间仍是一种静态的主从式结构,主机拥有绝对控制权。SAN 1.0存储系统的内部以磁盘为中心,数据资源完全固化在磁盘阵列中。这种完全以硬件设备为导向的存储架构很难实现整体资源的动态优化。SAN 2.0存储采用并行工作机制,存储系统与主机间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各自拥有相等的控制权,可相互动态调配多IO引擎。第三,SAN 2.0存储强化了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此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四,SAN 2.0存储全面引入虚拟化技术,从而提高系统的自我优化能力。
许良谋表示:“SAN 2.0存储具有自动配置、自动优化和自我修复能力,而且具有自动的本地和远程复制能力,可实现基于应用的服务级别调整。”
SAN 2.0不是空谈
戴尔SAN 2.0理念并不是空谈。对等阵列Dell EqualLogic PS 5500E就是SAN 2.0理念下的最新产物。它采用Unified Fabric架构,并基于创新的虚拟存储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简化存储管理,大幅减少停机时间,并能让存储管理人员以更轻松和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全面的数据保护。
Dell EqualLogic PS 5500E最突出的特色在于虚拟化功能。它增添了一种新功能——自动快照管理器(Auto-snapshot Manager, VMware Edition),可简化虚拟化基础设施,并提高数据保护能力。自动快照管理器软件将EqualLogic的快照功能直接融合到VMware Infrastructure 3 (VI3)环境中,提供VMware虚拟机与VMFS文件系统的快速网络备份与快速恢复。自动快照管理器软件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图形化界面,将EqualLogic快照的创建、恢复与VirtualCenter和VMware本身的快照技术相结合,减轻了VMware ESX Server快照处理的负担,并提高了基于VMware的虚拟化基础设施的性能和数据保护能力。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Dell EqualLogic PS 5500E的存储密度提高了一倍,容量提高了两倍,最大扩展容量可达576TB。运用动态网络自动负载均衡技术,Dell EqualLogic PS 5500E可以类似云计算的方式进行整合,不仅能够保护主机上的数据,而且能够直接覆盖到前端的工作站或终端。Dell EqualLogic PS 5500E还能够轻松实现容量虚拟化,让用户以经济的方式建设中央灾备中心,以保护异地的多个数据中心。
IDC提出了虚拟化2.0,Dell公司提出了SAN 2.0,3PAR公司提出了Thin Provisioning 2.0,还有Web 2.0、CDP 2.0等。一时间有这么多2.0理念涌现,说明面对数据的迅猛增长以及建设下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存储技术的更新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在遇到存储应用的难题时,应从尽量挖掘现有存储系统的潜力、提高现有存储系统的利用率入手,选择更实用的新技术。
SAN 1.0的瓶颈
从直连存储发展到集中式的SAN网络存储模式,是存储技术的巨大进步,表现为存储容量和性能的大幅提升,而且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但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以及用户对动态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现行的SAN网络存储还是出现了瓶颈。集中化的SAN网络存储模式虽然可以服务于多个主机,从表面看消除了存储孤岛,但实际上是形成了更大的孤岛,管理更加复杂。
许良谋表示:“SAN 1.0存储系统的最大问题在于,以磁盘配置为中心,一旦后端的存储控制器与磁盘绑定就很难灵活调整。SAN 1.0的典型特性是基于刚性架构,弹性不足。”
SAN 2.0的四大特征
戴爾SAN 2.0理念与其倡导的简化IT和改变存储经济的策略一脉相承。许良谋表示:“SAN 1.0产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刚性架构,无法通过简单的修补来解决固有的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SAN 1.0产品的问题,就必须采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架构,打造更为灵活的SAN 2.0柔性存储系统。”
SAN 2.0存储是以统一网络(Unified Fabric)作为存储网络基础的,采用基于对等技术的并行工作机制。如果将SAN 1.0比喻为只注重容量大小的旧式汽车,那么SAN 2.0相当于最新款的跑车,采用四轮驱动模式(并行工作机制),具有ABS功能(自我保护功能),还拥有自动巡航模式(自我调优),兼顾了容量与性能,可以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SAN 2.0存储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SAN 2.0存储构建在高效率的以太网之上。以太网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再加上IP存储的兴起以及即将推出的FCoE技术标准,使更多的人相信在应用网络领域,以太网将一统天下。第二,SAN 2.0存储采用更高效的对等存储结构。SAN 1.0存储系统与主机间仍是一种静态的主从式结构,主机拥有绝对控制权。SAN 1.0存储系统的内部以磁盘为中心,数据资源完全固化在磁盘阵列中。这种完全以硬件设备为导向的存储架构很难实现整体资源的动态优化。SAN 2.0存储采用并行工作机制,存储系统与主机间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各自拥有相等的控制权,可相互动态调配多IO引擎。第三,SAN 2.0存储强化了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此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四,SAN 2.0存储全面引入虚拟化技术,从而提高系统的自我优化能力。
许良谋表示:“SAN 2.0存储具有自动配置、自动优化和自我修复能力,而且具有自动的本地和远程复制能力,可实现基于应用的服务级别调整。”
SAN 2.0不是空谈
戴尔SAN 2.0理念并不是空谈。对等阵列Dell EqualLogic PS 5500E就是SAN 2.0理念下的最新产物。它采用Unified Fabric架构,并基于创新的虚拟存储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简化存储管理,大幅减少停机时间,并能让存储管理人员以更轻松和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全面的数据保护。
Dell EqualLogic PS 5500E最突出的特色在于虚拟化功能。它增添了一种新功能——自动快照管理器(Auto-snapshot Manager, VMware Edition),可简化虚拟化基础设施,并提高数据保护能力。自动快照管理器软件将EqualLogic的快照功能直接融合到VMware Infrastructure 3 (VI3)环境中,提供VMware虚拟机与VMFS文件系统的快速网络备份与快速恢复。自动快照管理器软件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图形化界面,将EqualLogic快照的创建、恢复与VirtualCenter和VMware本身的快照技术相结合,减轻了VMware ESX Server快照处理的负担,并提高了基于VMware的虚拟化基础设施的性能和数据保护能力。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Dell EqualLogic PS 5500E的存储密度提高了一倍,容量提高了两倍,最大扩展容量可达576TB。运用动态网络自动负载均衡技术,Dell EqualLogic PS 5500E可以类似云计算的方式进行整合,不仅能够保护主机上的数据,而且能够直接覆盖到前端的工作站或终端。Dell EqualLogic PS 5500E还能够轻松实现容量虚拟化,让用户以经济的方式建设中央灾备中心,以保护异地的多个数据中心。
IDC提出了虚拟化2.0,Dell公司提出了SAN 2.0,3PAR公司提出了Thin Provisioning 2.0,还有Web 2.0、CDP 2.0等。一时间有这么多2.0理念涌现,说明面对数据的迅猛增长以及建设下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存储技术的更新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在遇到存储应用的难题时,应从尽量挖掘现有存储系统的潜力、提高现有存储系统的利用率入手,选择更实用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