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制作”的兴衰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虫制作公司(日语:虫プロダクション),简称虫制作(日语:虫プロ),其实是两家与手塚治虫有关的动画制作公司。一家,曾为历史上存在过的“株式会社虫制作”(即“旧虫社”),由手塚治虫亲自创办。另一家,是“虫制作株式会社”即“新虫社”,是株式会社虫制作(旧虫社)破产之后,原遗留的员工重新成立的公司,是“旧虫社”的历史延续,负责处理“旧虫社”旗下的动画作品的版权及运营事项。新虫社除了名字出自手塚治虫之外,在资金面上和原来的旧“虫制作”没有任何关系。
  1961年,当时与东映动画合约到期的手塚治虫在东京都练马区创立手塚动画制作公司(手塚動画プロダクション)。1962年,手塚动画制作公司改名为株式会社虫制作(株式会社虫プロダクション)。1966年7月,株式会社虫制作的版权部、出版部、营业部独立为子公司虫制作商事(虫プロ商事),株式会社虫制作的债务同时移转至虫制作商事。
  到此时为止,再加上原来手塚即有的漫画工作室(公司),手塚治虫一共管理着三家公司。负责其漫画作品制作和版权业务的手塚工作室;负责其动画业务的虫制作(旧虫社);以及负责其相关产品运营及玩具等周边开发的“虫制作商事”。
  株式会社虫制作首开日本的电视动画制作,早期基本上全部都是围绕手塚治虫的漫画作品原作动画化展开的,旗下有《铁臂阿童木》《缎带骑士》《森林大帝》《多罗罗》《明日之丈》等电视动画;还有《一千零一夜》《克里奥帕特拉》《哀伤的贝拉透娜》等成人取向电影作品。
  但好景不长,因为手塚治虫对于动画认识和经营理念上的不同,一直让公司以低利润高强度运转着,以极低的价格向电视台销售制作的动画。虫制作一直需要别的兄弟公司来补贴,自己的账目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再加上手塚治虫更是钟情于实验动画的制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用于制作实现其个人艺术理想的“实验动画”。最终导致公司经营不善、长期亏损,手塚治虫和动画公司员工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继而分道扬镳。
  1970年,手塚治虫离开株式会社虫制作,在原手塚漫画工作室的基础上,创立了手塚制作公司(株式会社手塚プロダクション),主营漫画业务,以及旗下漫画版权作品动画化的管理。1972年,株式会社虫制作发生经营危机,部分员工出走,如杉野昭夫、出崎统等人另建立Madhouse动画公司。
  1973年,株式会社虫制作宣告破产。遗留下来的员工围绕原虫制作公司旗下作品版权归属问题,和手塚治虫打了很多年的官司,一时间引起巨大的反响,也直接促进了日本后来版权保护法的改革,最后法院裁定“虫制作”旗下作品版权归“虫制作”员工,相关著作权则归手塚治虫的“手塚制作”公司。后来部分原“虫制作”员工于1977年,在旧公司基础上继承其全部版权,成立了新的“虫制作株式会社(新虫社)”,就是现在的“虫制作”,至今仍然在制作动画,也和很多动画公司有合作关系,管理着《阿童木》的电视版权等,但却和手塚治虫在经济上关系不大。
  手塚治虫后来成立的“手塚制作”,虽然早期并不亲自制作动画,而是通过将漫画版权授权给别的公司,如Madhouse等来制作动画。但后来也逐渐开始自己参与制作动画,至今依然活跃着。但是,和任何以一个人的作品为核心的公司面临的问题一样,公司产品的过于单一化,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当核心的这位人物去世或离开之后,所以,不管是虫制作还是手塚制作,现在都面临着新的后继乏力的状态。相信这一点也是很多现在日本老牌动画公司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旧公司的锋芒,无论当初多么辉煌也迟早要被新生公司所取代,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吧。
  日本动画行业丰富的流动性,创造了一大批无固定公司的动画自由人,又孕育出了无数家新生的动画企业。比如,正是当初有了虫制作,才将日本热爱动画的广大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也正是有了虫制作,才有了后来分离出去的Madhouse、Sunrise等大量当今业内顶梁柱的大公司。
  可以说,当今日本动画企业的发展,都是从当初“虫制作”和“东映动画”两家起源公司“两分天下”开始的。“虫制作”分裂出了Madhouse和Sunrise等公司,Madhouse又分裂出了BONES、MAPPA等,东映分裂出了龙之子,龙之子后来又分裂出了J.C.STAFF、STUDIO PIERROT、Production I.G.、RADIX、ANIMATION21等诸多公司。
  当时的虫制作和东映,分别代表了日本动画制作的两种模式,是日本动画草创期的两个标志。后来日本的动画企业,基本都沿袭着这两种模式,在不断地分裂、进化着,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公司、新的动画工作室。每一个老的公司,都孕育着下一个新的动画公司。就像植物一样,每隔5-10年,就有一次新的循环,为日本动画界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宠物医院、宠物洗澡、宠物美容、宠物食品……从2014年开始,与汪星人相关的O2O服务热潮渐起。2015年完成2900万美元D轮融资的乐宠,无疑是最显眼的一个。  与宠物结缘  李元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从业者,1997年就在做网络社区和聊天室。2001年,李元的叔叔在北京北苑圈了一块800多亩的地,创办北京国都宠物乐园。李元一听就兴奋了,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宠物爱好者,经常和爸爸一起捡流浪狗、流浪猫,
期刊
1989年2月9日,手冢治虫因胃癌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麹町半藏门医院逝世,享年60岁。  他在去世前,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留下了《火之鸟》等未完成的篇章。  在其晚年时,曾创作了《我与孙悟空》等作品,来讲述他和中国之间的缘分,讲述中国动画对其幼年时期的影响。其一生中来访过中国,并与其偶像——万籁鸣有过会面。  手塚治虫一生给日本社会留下了巨大的宝贵财富,作品深刻而内涵丰富。从他开始,刷新了以往日
期刊
她年幼求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都比别人早,颇有些天才儿童的得意,觉得“我比你们赚到了几年”,去英国留学时主修难啃的神经科学,回来便在高校谋了一份教职。高学历,好家庭,稳定得体的工作,接下来再体面地嫁个人,一个中国传统观念里的女孩,就算是完成了所有的期待了。相夫教子。句号。后面的事情似乎不会有人在意。  她不喜欢大学的教职,当时选择这个,很大程度是家里的因素。六七年的工作生涯,感到更多的是无聊和压抑
期刊
邓亚萍、刘翔、奶茶妹妹……从“网红”到“网黑”,就如TVB剧《潮流教主》里教主的金句:我说它是潮流就是潮流,我说它是垃圾就是垃圾。对于处于焦点的网络名人而言,开放的舆论环境往往使他们处于舆论刀锋,这也正是网红传播的情绪化特质。  在互联网2.0时代,网红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但其难点远远不是构建起人气,而是构建起人气之后,如何寻找到可持续性的变现套路。  专家指出,网红经济仍面临诸多局限,并
期刊
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师工作。  1971年加入手塚治虫成立的““虫Production动画部”。1982年开始独立创作漫画。  1984年执导《风之谷》,该片获得罗马奇幻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等4项大奖。  1985年与高畑勋、铃木敏夫共同创立吉卜力工作室。  1986年执导《天空之城》,该片获得第41回每日电影奖大藤信郎赏等6项大奖。  1988年执导《龙猫》,该片荣获第13回报知电
期刊
在日本漫画及动画的草创期,作为主要代表和推进人的手塚治虫,如今看来,人们更愿意将他称之为日本动画界的“爱迪生”。因其像爱迪生一样,不仅发明了大量日本现代动画、漫画的表现方式和新技法,还为之能够进行工业化量产,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格制度,奠定了日本工业动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手塚治虫的年代,做动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无数的人重复劳动——设计、绘制、上色、摄影、校对等。按照一般电影胶片摄影机的做
期刊
作为一家同城物流公司,风先生把旗下的配送员打扮得就像超人,而且每人一个智能手表,独立运作,实时连接到整个系统。他们甚至还编了一首主题曲——《风》,拍了个MV。  没错,风先生的创始人郑飞科是超人迷,而配送员的这套装备大部分都是按照郑飞科的风格打造的——当然也是这位霸道总裁调研过的,适合配送员使用和穿戴。他的产品部不仅有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有服装设计师。  郑飞科说,他其实不想管这么多细节,因
期刊
风先生的技术都由郑飞科亲自掌舵,而1986年出生的郑飞科自称“不是懂技术,而是非常懂技术”。  上小学三年级的郑飞科第一次接触到的电脑,是学校的一台486,基本靠程序语言控制。  这台486成了郑飞科的启蒙老师,让他狂热地爱上了编程。初一,郑飞科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他独树一帜的生活:同学们用计算机来打游戏,他用来学习怎么做网页、做动画和做音乐,然后订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IT类杂志。上高中
期刊
李慧的梦想是让中国无线通信技术及IT技术真正强大起来,走到世界同行的前面,真正打造中国品牌。“有人说我这是痴人说梦,但我不这么认为,梦想绝不是梦。”  梦想对于李慧来说,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她说,只要有梦想,我们就有美好的明天。  从未来看,无线通信技术显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市场容量更是难以估量。李慧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与判断,更有自己的目标与规划。  3G技术早已推广使用,4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