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养无限天机 ”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和平发展思想历史悠久,上古有舜帝“以德化之”和平治国,儒家有“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墨家有“兼爱、非攻”的和平论断,道家提倡“无为、无争”的和平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根本出发,多角度论证揭示“和平养无限天机”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和平养无限天机;和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50-02
  “和平养无限天机”,来自佛教诗偈,这句佛经唱词广为流传,见证了人类无数次追求和平的传奇史。
  一、和平养无限天机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边防力量衰落,西域被吐蕃王朝占领。公元842年,吐蕃王朗达磨赞普遇刺身亡,吐蕃王室因政权争夺陷入内乱。唐大中(847年—859年)初年,沙洲(敦煌)民众首领张议潮率数万人起义,意率众归复大唐,期望朝廷发兵增援。①河西走廊犹如巨型火药桶,点点星火就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爆发。此时唐朝国力虽有所恢复,仍需稳定的政治局面,可战争一触即发,京城长安一片哗然,战与不战无法决断。当朝宰相白敏中提出,发兵增援不如派一名使臣持朝廷金印诏书西去沙州安抚张仪潮,暂时稳定西域诸州的安宁,等待更好的时机。唐宣宗采纳白敏中的意见,派长安慈恩寺高僧文慧出使沙州。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沙洲(敦煌)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教徒众多,僧徒在沙洲百姓中也极具号召力。文慧和尚一行抵达沙洲,数万唐人正举行祭祖大典,文慧和尚在祭祀仪式上讲经说法,以“和平养无限天机”佛教宗旨,劝诫各族民众和睦相处,友善互敬,共享太平。一触即发的战争兵不血刃,化干戈为玉帛。各族之间矛盾得以和解,西域民众获得了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国家统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岁月沧桑,无独有偶,资中县博物馆保存的匾额中,同样也有 “和平养无限天机” 樟木匾额一块。此匾为阴刻隶书,书法雄浑古朴,隶中带篆意,文后有款:“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夏月绣谱书”。为七十年代资中文管所从县工商联处征集,该木匾民国时曾悬挂于资中商务分会。清末民初,资中商务分会就形成了食糖、山货等13个行帮,建立起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商业网点,输出白糖、柑橘、冬尖等,输入粮食、布匹、药材等商品,商业贸易发达。匾额款识时间1934年前后,四川军阀李家钰、罗泽洲、杨森、林云根等率部几度攻占资中县城,处于武装割据势力范围的混战时期。县城内百业凋敝,商业裹足,数十家商号倒闭,经济衰落,战事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对于危及生财之道的战争,商家云:“和”者交易也。“和平”让人类获得更多良机,战争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众商家失去和平的社会环境,哪还有利益可言呢?民国年间资中商会悬挂“和平养无限天机”匾额,正是商家维护其利益,企盼谋得生存发展的和平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
  “和平养无限天机”不仅是指和平的社会环境,还包括有公平、公正的交易。有过从商经历的法家先驱人物管仲提出“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正是道也(《管子·问》)”。②市场是生产财富、积聚交易的地方,天下万民要以公平交易才能获得利益,这是发展经济的正道。唐初大儒孔颖达有语:“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孔颖达《疏》)”。他认为万物皆得上天博爱,均平得其施与,天下万物皆公平享其利。众人皆可参与交易,都能从中获取均平的利益。
  不管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想有和平的生存环境。封建统治者用和平思想平息战乱,商人希望通过和平观点来维护其利益。这一切思想皆来自中国传统和平文化论,和平思想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
  二、古今论和平
  (一)原始早期舜帝“以德化之”和平治国
  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战争不断,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打败炎帝成为华夏族首领。炎帝后裔不服北方“王化”,分散到南方一带。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蚩尤部落族也向南方流徙,形成了长期与中原敵对的南蛮集团“三苗”,此后,华夏族最大的麻烦总是出自南方。
  舜帝摄政多年后,不服王化的“三苗”部落仍然对这位联盟首领报以挑战的情绪,导致长江流域的治水大业处处受到掣肘。舜帝反对暴政,爱好和平,力求执政者“以和为贵”,即使受形势逼迫,也绝不轻易动用武力。为治理长江水患,舜帝决心征伐三苗,不是诛杀,而是“以德化之”。③《韩非子·五蠹(d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④《淮南子·齐俗训》亦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⑤在4000多年前的部落,这位古昔帝王就深知“和平”的妙用,亲自前往三苗居住地 “入洞庭,逆湘江而南下,过舂陵,至九疑,施以怀柔政策并以德服之,以音乐感召之,以德行恩泽之,以大义诚服之”。⑥舜帝南巡,以德化人,行德三年之久,并疏通危及“三苗”生存的水患。南蛮先民感受到了舜帝高尚的品德,从此服从王道,得以教化,“三苗”臣服后,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舜帝“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为中原带来长治久安的稳定。
  (二)儒家中庸和平方法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和平”理论,儒学为中国和平思想文化主流,其观点载于儒学经典论著《中庸》,孔子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为人之本性,未激发的情绪谓之“中”,犹如未发芽的种子,蕴含无限生机,此乃万物发生之根基,中是对主观情绪的控制,是稳定万事万物之基础。和者,可谓天下之正道也,为万物生发不息的必备条件,过与不及都将阻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法论。只有“致中和”方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文化即要合作又要和谐,为修身养性、练达品格的至高境界。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遇到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孔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是和谐论的集中表述,是儒家遵循的社会文明秩序原则,是解决矛盾的方法论。解决的途径则采取“执两用中”“仇必和解”,儒家通过“和解”达到新的统一, “和解”即为“和平”,实为自然之机遇。
  (三)墨家“兼爱、非攻”的和平发展观
  墨家继承儒家“仁”的思想发展为“兼爱、非攻”,“兼爱”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非攻”更是和平主义在古代中国的体现。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希望能够消除战争,达到永久的和平。⑧墨子生活在楚晋相争的鲁地,更能体会战争的苦难,“非攻”思想就产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下。墨子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盼望天下和平统一,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相不攻击。然而战争导致“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庶人阶层倍受战乱之苦,墨子“非攻”的和平思想代表了其停止战争的愿望。墨子言:“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上》)。战争导致天下不安定,矛盾又当如何解决呢?墨子又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来解决社会的矛盾问题。墨子身处乱世,更能体会和平发展的现实意义,主张厚交邻国,建立邦交,和平相处以维护各国之间的友好。“兼爱、非攻”的思想产生于战乱年代,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却为后人开启了和平思想的智慧之门。
  (四)道家和平处世之道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倡“无为、无争、贵柔、守雌”的和平论。老子身处动乱纷争的年代,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因此,老子反对战争、反对武力,主张“不以兵强天下”,认为“兵者为不详之器”。⑨“反王道,反霸道”,推行“仁政”和“德治”,以“道”治国。老子认为执政者须“尚柔、居下”,具备水一般的品德。是以“道”辅佐君王,有“道”则是国泰民安;无“道”则贪欲横生,战乱不断。以“道”通行天下,万物生生不息,世界就会和谐。老子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处世之道,亦是人类社会生命安全和民族生存的和平之道。
  三、传统和平思想的意义
  从儒学到道家的和平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扬和研究和平思想,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思想,从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和平文化研究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如儒家解决矛盾的方法论“礼之用,和为贵”,通过提升个人修养,消除不和谐的根源,以此解决矛盾的方法。墨家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解决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道家认识到战争之危害“师之所居,楚棘生之”,提倡的“贵柔、守雌”,追求的自然、和谐的处世之道。以上种种,皆有助于抑制极端主义,化解民族冲突,实现人類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繁荣。
  “和平养无限天机”,此话深远意义,跨越时空,经受了无数次的历史见证,至今仍然有生命力,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将来,不仅是民族,也是世界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聂峰、祁淑虹:《敦煌历史文化艺术》,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庄首建:《简述〈管子〉中经济思想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意义》,《人口与经济》2009增刊,第172页。
  ③刘璐:《舜帝孝教育的成因、内涵及其特征》,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学位论文,第7页。
  ④张丹:《先秦秦汉舜帝形象演变研究》,湘潭大学2017年学位论文。
  ⑤马雨林:《谈谈史前战争的有关问题》,《史前研究》2000年。
  ⑥陆尊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
  ⑦高正:《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⑧张贝奇:《墨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青年时代》2019年第4期,第17-19页。
  ⑨付启元:《和平学视域中的中国传统和平思想》,《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136页。
其他文献
【摘要】 大连图藏本插图无论是人物、背景刻画还是细节处理,都不及崇祯本插图。由于技艺的不精、态度的不严谨以及成本等因素,使得前者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审美价值都远远不如崇祯本插图。  【关键词】 大连图藏本;崇祯本;插图;比较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3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史鐵生作品中的现代性悲剧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阐述了本次的研究理由,随后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出发,探讨了史铁生作品中现代性悲剧来源,最后从多个视角入手,阐述了史铁生作品中现代性悲剧的文学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史铁生;文学作品;现代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31-02  史铁生作为当代
期刊
【摘要】 戊午春词社是叶玉森、胡璧城和袁天庚在1918年于安徽蚌埠成立的一个小型词社。当时国家经历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词人们于此动荡中仿效清末《庚子秋词》的唱和,运用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方法,表达国家动乱和对个人前途的忧虞,甚至以佛语和佛家境界超脱苦境,风格清新空灵,别具时代意义。  【关键词】 戊午春词社;民国词社;安徽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崔与之,南宋后期名臣,同时又是颇有建树的文学家。由于他一生致力于政务,与当时的文坛核心鲜有接触,他的文学创作大多出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个人情绪的抒发,不同于当时许多文学创作者的佯狂欺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文发展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对崔与之的生活背景进行了剖析,并对其诗歌思想及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了解这位岭南诗词代表人物
期刊
【摘要】 韩国宋京雅的幻想小说《我的田螺公子的故事》是以韩国田螺姑娘型民间故事为原型改写的。作品以后现代解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重塑了田螺形象,对提倡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消除父权、夫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引人警惕欲望美学下消费文化的“仿象”与“超现实 ”的片面化问题。  【关键词】 田螺形象;幻想小说;消费文化;解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叶文玲在作品中书写和建构了宏大的地理空间,并融入了诸多的家乡地理因素,本文结合无尽人生三部曲,通过分析其家乡的地理环境,来解读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他们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叶文玲;地理因素;性格;无梦谷;无忧树;无桅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38-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台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东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一度成为“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理论旗帜之一,对此后的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韩东所说的“语言”强调了诗歌写作中的本位问题,其实质就是符号主导问题。  【关键词】 语言;符号学;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40-02  韩东最早在《自
期刊
【摘要】 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珍妮姑娘》和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两部小说都为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的爱而不得的爱情悲剧。本文试运用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女性人物的主体性丧失的必然性。  【关键词】 《欧也妮·葛朗台》;《珍妮姑娘》;权力话语;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42-02  一、
期刊
【摘要】 社火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河北省井陉一带社火表演仍然在民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桃林坪花脸社火主要在每年元宵节过会时规模最为盛大,由“香头”带头组织的社火表演在当下仍起到敬神祈福的作用,在研究民间传统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花脸社火;过会;桃林坪村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46-02  
期刊
【摘要】 无论是鲁迅对旧教育的批判,还是对科学教育思想的提倡,都是从打破“黑色的染缸”,砸烂万恶的旧世界为根本出发点的,而新的世界是由新生代的孩子们去开拓的,所以鲁迅一生都格外热切地关注着儿童的教育问题。他对封建专制的家长本位论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提出幼者本位教育观,希望拯救作为中国希望和未来建设者的儿童,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和改良社会的最终目的。鲁迅先驱者的视角与启蒙的呐喊,丰富了近现代儿童教育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