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齐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有益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精神;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需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正> 蚕丝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产业,当前正处在困难时期,1995~1996年两年低谷,市场疲软,价格下跌,蚕农开始毁桑,工业亏损扩大,外贸出现亏损,导致96年全行业陷入前所
语境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环境,它作为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一个凭借、标准,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高考考点知识的重要内容。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语境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语境,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殿堂的辉煌。因此,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语境是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环节。  
<正> 1 饲养前的准备工作1.1 市场行情分析和经济效益预估:养殖前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肉鸡需求情况;其次根据市场预测预估养殖效益(预计毛收入=进鸡总数&#215;育成率
幽默体验,点燃学生激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情感、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用充满情感的幽默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如钱梦龙老师在一次公开课的开场白中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好吗?”一瞬间的惊愕后,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教室里静得出奇,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信心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所以“材”要为人所用。  一、文本再构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1. 熟悉教材,结合实际  文本再构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源。教师要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作用、所授教材的知识组成结构对教育培养学生的意义;了解它和学生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关系,分析学生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与传统的步调一致的课堂教学相比,分层教学能较好解决学生差异引起的教学问题,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上探索分层教学,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分层的思路与做法  第一,教学对象分层。  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我们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如A、B、C(分别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种
一、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创新灵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时代需要开拓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现代观念、现代人格、现代气质,自觉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师首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创造能力,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不能只满足于师范教育所学的知识,而应对新知有的意识,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站到新知识的前沿强化专业知识。其次应具有科学的创
农药剂型 1 EC-乳油.为最常见农药符号.如“乐果”40EC,表示含量为40%,乐果乳油2.0C-油剂,如“立可宁”油剂,3、ES-乳剂、乳胶.乳化液.乳浊液,如Bt乳剂。4、EP-乳粉.如“三十烷醇乳粉”
<正> 蚕桑是我国多种经营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蚕桑生产一度下滑,特别是蚕茧质量一降再降,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中丝绸深加工的经济障碍。为了贯彻“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