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余华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在苦难中生存下来的故事。文章的主旨在于“活着”面临的各种苦难,虽然主人公最后依然“活着”,但是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孤独感却依然十分明显。本文就余华小说《活着》孤独意识的体现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余华小说;《活着》;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6-01
一、引言
《活着》被认为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作者余华用平淡的文笔讲述了福贵一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情况来看,文章中的福贵是人生充满痛苦之人,虽然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1]。不少读者认为,福贵的“活着”是现实中唯一的光亮,但这也恰好说明,福贵以及小说世界中的孤独意识十分明显。
二、小说内容中体现的孤独意识
余华的作品风格经过了阶段性的变化,在《活着》之前的余华小说基本都是以血腥和暴力的方法进行事件的论述,《活着》这部小说回归现实,因此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无论在哪部小说中,余华对于生存的意义一直在进行探寻。小说《活着》中,余华也在探寻生存的意义。福贵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活着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寻求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和希望[2]。例如,福贵小时候十分纨绔,不务正业,他父亲因此十分伤心绝望。然后福贵以第一人称说道“我眼睛里酸溜溜的,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說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这是少年福贵第一次感受到失落和伤心,然后他开始真正走向了寻求精神家园的道路。福贵开始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照顾这个家,他想要自己干活了,想着对家珍好了,想要照顾好加重的老人和儿女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所珍视的希望慢慢都变成了绝望,最后他的解决是妻子离开、儿子去世、女儿嫁人难产死了、最后女婿和孙子也死了,只有福贵自己还活着。文中从始至终没有说过福贵的孤独,却让人看到了他心理的孤独和无奈。当所有的亲人离开,福贵说:“看看自己还能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3]。”然后福贵买了好些头牛,这些牛的名字就是自己家人的名字,还包括自己的名字。
文章没有提过任何人的孤独感,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情感。如果不是太孤独,福贵怎么会将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的家人一样,他让家人以“牛”的形式存活下来,是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也是内心孤独的具体表现。
三、叙述中的孤独意识
余华在小说当中采用了叙述的手法进行故事的描写,而正是这种叙述者的写作手法,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余华表示开始使用的叙述方式依然是过去的冷漠式和距离式,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叙述时并没有对文章进行过多的介入,口吻属于客观地看客口吻,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方式更加耐人寻味[4]。文中以叙述者角度进行描述的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现在乡间歌词的收集情节上。余华这样写道:“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咿呀啦呀地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了两句歌词———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这一段想说明的是,皇家女婿的道路是孤独而寂寞的,而我情愿回到现实中;第二处出现在“我请他继续讲述自己,他有些感激地看着我,仿佛是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他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别人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这里的“他”指的是福贵,叙述者只是让福贵继续讲述自己,他就像“我再为她做什么”一样的感激我,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有人听福贵说话、讲述自己,反衬出福贵内心的孤独;第三部分在文章的结尾,老人再次唱着歌,黑夜降临,土地似乎在召唤自己的儿女。我们知道,不是土地在召唤自己的儿女,是福贵-老人在召唤自己的亲人,从老人的背影中,我们也看到了深深的绝望和孤独。
四、叙述特征中体现的孤独意识
《活着》的创造中,余华不再适用过去小说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的故事情节行的叙述风格。这样的叙述模式下,故事的现实性更强,但是其中隐藏的思想和情感也更加深刻和明显。人们将《活着》进行总结,认为它是“温情的苦难”,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一生都在追求,但是身边的亲人却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主人公从原来的坚强到最后的“看看自己还能活几年”,说明虽然到最后,福贵还是活着,但是他已经犹如行尸走肉,过着“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4]。余华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感慨世事的无常,也没有抨击社会的丑恶现状,而是采用安静淡然的方式继续进行描述。但是,也许这种我们看到的淡然和寂静,才是人们内心深处孤独、绝望的最佳体现。余华曾经说过,他一直在找寻身为一名作家的真正意义,然后他角色,作家的生存目的就是将超脱社会现实,理解社会现实,包括的社会善恶的理解。因此余华在小说中并不会抨击社会的丑恶,而是采用了理解的方式,他理解社会的丑恶,理解福贵即使活着也是在残忍的现实中活着,理解福贵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社会现实。
五、结语
《活着》是余华的转型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将孤独意识渗透在每一个小说细节当中,包括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中,小说的叙述手法中以及小说的叙述特征中。以平淡的口吻进行孤独的描述,是《活着》中孤独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使得其中的孤独感也更加深刻、具有现实性。
参考文献:
[1]贺常颖,柳芙蓉. 论余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J]. 城市学刊,2015,03:112-117.
[2]黄华莉,靳明全. 《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J]. 当代文坛,2015,06:75-78.
[3]王祎颜.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浅析《活着》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哲学[J]. 东南传播,2014,05:117-119.
[4]余冰. 救赎路上的灵魂游弋——论余华小说的内在精神力量[J]. 文艺评论,2014,07:92-97.
[5]吕丽. 苦难中的人性之思——余华小说的主题及其精神向度[J]. 学习与探索,2013,06:136-138.
作者简介:楼经纬(1994-)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本科,嘉兴学院。
摘要:余华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在苦难中生存下来的故事。文章的主旨在于“活着”面临的各种苦难,虽然主人公最后依然“活着”,但是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孤独感却依然十分明显。本文就余华小说《活着》孤独意识的体现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余华小说;《活着》;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6-01
一、引言
《活着》被认为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作者余华用平淡的文笔讲述了福贵一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情况来看,文章中的福贵是人生充满痛苦之人,虽然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1]。不少读者认为,福贵的“活着”是现实中唯一的光亮,但这也恰好说明,福贵以及小说世界中的孤独意识十分明显。
二、小说内容中体现的孤独意识
余华的作品风格经过了阶段性的变化,在《活着》之前的余华小说基本都是以血腥和暴力的方法进行事件的论述,《活着》这部小说回归现实,因此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无论在哪部小说中,余华对于生存的意义一直在进行探寻。小说《活着》中,余华也在探寻生存的意义。福贵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活着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寻求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和希望[2]。例如,福贵小时候十分纨绔,不务正业,他父亲因此十分伤心绝望。然后福贵以第一人称说道“我眼睛里酸溜溜的,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說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这是少年福贵第一次感受到失落和伤心,然后他开始真正走向了寻求精神家园的道路。福贵开始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照顾这个家,他想要自己干活了,想着对家珍好了,想要照顾好加重的老人和儿女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所珍视的希望慢慢都变成了绝望,最后他的解决是妻子离开、儿子去世、女儿嫁人难产死了、最后女婿和孙子也死了,只有福贵自己还活着。文中从始至终没有说过福贵的孤独,却让人看到了他心理的孤独和无奈。当所有的亲人离开,福贵说:“看看自己还能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3]。”然后福贵买了好些头牛,这些牛的名字就是自己家人的名字,还包括自己的名字。
文章没有提过任何人的孤独感,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情感。如果不是太孤独,福贵怎么会将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的家人一样,他让家人以“牛”的形式存活下来,是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也是内心孤独的具体表现。
三、叙述中的孤独意识
余华在小说当中采用了叙述的手法进行故事的描写,而正是这种叙述者的写作手法,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余华表示开始使用的叙述方式依然是过去的冷漠式和距离式,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叙述时并没有对文章进行过多的介入,口吻属于客观地看客口吻,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方式更加耐人寻味[4]。文中以叙述者角度进行描述的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现在乡间歌词的收集情节上。余华这样写道:“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咿呀啦呀地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了两句歌词———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这一段想说明的是,皇家女婿的道路是孤独而寂寞的,而我情愿回到现实中;第二处出现在“我请他继续讲述自己,他有些感激地看着我,仿佛是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他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别人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这里的“他”指的是福贵,叙述者只是让福贵继续讲述自己,他就像“我再为她做什么”一样的感激我,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有人听福贵说话、讲述自己,反衬出福贵内心的孤独;第三部分在文章的结尾,老人再次唱着歌,黑夜降临,土地似乎在召唤自己的儿女。我们知道,不是土地在召唤自己的儿女,是福贵-老人在召唤自己的亲人,从老人的背影中,我们也看到了深深的绝望和孤独。
四、叙述特征中体现的孤独意识
《活着》的创造中,余华不再适用过去小说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的故事情节行的叙述风格。这样的叙述模式下,故事的现实性更强,但是其中隐藏的思想和情感也更加深刻和明显。人们将《活着》进行总结,认为它是“温情的苦难”,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一生都在追求,但是身边的亲人却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主人公从原来的坚强到最后的“看看自己还能活几年”,说明虽然到最后,福贵还是活着,但是他已经犹如行尸走肉,过着“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4]。余华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感慨世事的无常,也没有抨击社会的丑恶现状,而是采用安静淡然的方式继续进行描述。但是,也许这种我们看到的淡然和寂静,才是人们内心深处孤独、绝望的最佳体现。余华曾经说过,他一直在找寻身为一名作家的真正意义,然后他角色,作家的生存目的就是将超脱社会现实,理解社会现实,包括的社会善恶的理解。因此余华在小说中并不会抨击社会的丑恶,而是采用了理解的方式,他理解社会的丑恶,理解福贵即使活着也是在残忍的现实中活着,理解福贵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社会现实。
五、结语
《活着》是余华的转型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将孤独意识渗透在每一个小说细节当中,包括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中,小说的叙述手法中以及小说的叙述特征中。以平淡的口吻进行孤独的描述,是《活着》中孤独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使得其中的孤独感也更加深刻、具有现实性。
参考文献:
[1]贺常颖,柳芙蓉. 论余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J]. 城市学刊,2015,03:112-117.
[2]黄华莉,靳明全. 《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J]. 当代文坛,2015,06:75-78.
[3]王祎颜.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浅析《活着》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哲学[J]. 东南传播,2014,05:117-119.
[4]余冰. 救赎路上的灵魂游弋——论余华小说的内在精神力量[J]. 文艺评论,2014,07:92-97.
[5]吕丽. 苦难中的人性之思——余华小说的主题及其精神向度[J]. 学习与探索,2013,06:136-138.
作者简介:楼经纬(1994-)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本科,嘉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