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背景材料,深化古诗教学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推荐了80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这些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由于其特殊性,它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重视古诗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古诗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1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古诗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得的渠道是单一的,背景材料获取均由教师获得,学生不作参与,因而获取角色是唯一的。结果教师提前抄教参,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背景的诸多功能发挥不了。我们知道,开放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须把背景的开放作为古诗教学开放的重要内容,重视古诗背景的全方位获取,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重视背景的全员性获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1.1 从学科教材中获取。古诗教材中,不少诗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古诗内容来说又往往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对相关古诗进行重读沟联。也可抓住古诗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获取背景材料。
  1.2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背景获取的重要渠道,对以古诗有关的背景,可引导课外阅读,尽量拓展背景空间,以促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旗亭画壁”、“安史之乱”、“张骞探源”、“王安石改字”、“苏轼与惠崇”等。
  1.3 从广播影视中获取。现代通讯媒体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背景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介绍听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浪淘沙》可分别引导观看电视风光片《西湖风光》《庐山美景》《九曲黄河》等。
  1.4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为此可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如教《咏鹅》,可引导学生到河里看看鹅戏水的情景;教《梅花》,可引导学生去花坛看一看花儿,闻一闻花香;教学《枫桥夜泊》,可引导学生去看看枫桥的景色。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多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要通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虽然与教学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认真指导观察,使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稍加引导,其背景材料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复现,这比单靠教师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1.5 从因特网上获取。因特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背景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通道。。如在锦绣中华网上,学生可以获取诗人和诗歌的有关背景材料、历史掌故、疑难解释等。
  2 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目的在于借助背景材料引导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以发挥背景的多重功能。
  2.1 引趣功能。为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可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赠汪伦》可作这样的介绍: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可是你们知道他曾经上过一次当吗?据说,安徽有位名士叫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曾写信邀李白去泾县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见汪论便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离城十里,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他得知后又携酒赶来送行,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赠别。这样的介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解疑功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于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认识与实际往往存有差异,对此,可通过背景介绍,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如教学《七步诗》时,学生对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知之甚少,特别不理解兄弟相残的惨剧,为此,阅读前,可向学生介绍曹丕和曹植争做太子的一段经历,曹丕对曹植深怀猜忌,横加迫害,于是就有七步做诗的故事。
  2.3 铺垫功能。古诗远离学生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的介绍背景,可以做好铺垫,降低难度。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可先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和“阳关三叠”的由来。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因为好友就要出阳关向西,那里异域山川,西北大漠,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很难再遇到亲朋故友,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 诱情功能。情感因素在古诗教学中至关重要。为将学生的情感纳入课文的情感渠道,以形成与课文和谐协调的情感基调,对与学生情感差异明显的古诗,可通过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情感。如阅读《秋浦歌》前,可先介绍李白当时的宦途情况。公元743年,李白42岁,诗歌作品已名扬四海。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李白做了两年御用文人,目睹了朝廷上的黑暗、腐败,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无赖受宠,祸国殃民,而自己备受冷落。压抑、苦闷使他辞官而去。此后,他目睹国家日渐衰败,写下了许多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主题的诗篇,《秋浦歌》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奠定基础。
  3 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如果古诗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可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但如果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3.1 导入时介绍以定向。如果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可安排于课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在课始介绍“推敲”这一典故。据说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有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长安应试时,为了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字,只顾低头沉思,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问明原因后,没有怪罪他,思索片刻说“敲”字好。此为“推敲”这一典故的由来。学生也从这个典故中了解到贾岛苦吟的特点。
  3.2 初读后介绍以解疑。有时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后,往往疑窦丛生,如与背景有关,可随机介绍,扫除障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如阅读《乌衣巷》,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引导质疑,然后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乌衣巷”“朱雀桥”“王谢”等知识背景,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3.3 细读时介绍以深化。对有助于促进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的背景材料,可安排在细读中随机介绍。如教学《夏日绝句》时,可在了解诗意后,向学生介绍“楚汉争霸”和“靖康之难”的故事。介绍项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介绍“靖康之难”,从中理解李清照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4 总结中介绍以拓展。总结时,可抓住教材的延伸点,通过背景介绍,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的延伸。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可向学生介绍李白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从而使学生对两人的友谊有进一步的理解。
   总之,巧妙运用古诗的背景材料,对深化古诗教学是很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须议”。思考是开发智力的源泉,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议论是获取新知的途径。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它们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年来,我的课堂教学常在实践我的课堂三步曲。  第一步曲:学起于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静寂,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投心于独立思考,让他们真正感悟到问题的内含。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些教
期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其效果多数时候任属无效或低效。阅读活动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面对
期刊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己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
期刊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内阅读教学范围比较狭窄,学生的阅读量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视野不开阔,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课内教学性阅读与课外阅读积累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1 以故事诱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改的能力。"鲁迅先生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正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理念的体现,由此可见修改作文在习作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本理念下,把作文的评价修改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用的能力呢?  1 选取范文,示范修改  教师先浏览一部分作文,了解此次作文共同的
期刊
【摘要】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阅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基本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有: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讨论,激发创新动机;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知识化的浪潮,正
期刊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学活动绝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
期刊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宗旨的教育。如今,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生本教育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方式。  “生本教育”的全新理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结合课堂中的几个教学案例,粗浅地谈谈对
期刊
【摘要】 物理总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最后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迎接最后考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次总练兵。从高处、深处、广度上再一次认识从前所学的内容,加以复习巩固,强化知识。同时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提炼、综合,从而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物理教学;总复习;思维方法  物理总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最后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迎接
期刊
【摘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我认为需从以下几处入手:第一、注重朗读、默读、背诵习惯意识,第二、注重自学习惯的养成。第三、注重阅读并做好笔记。第四、 注重学生间的互帮互助。第五、 注重语言积累习惯。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从小培养。  【关键词】注重; 学生; 语文; 习惯  1 注重学生朗读、默读、背诵  (1)在语文课堂上朗读、默读、背诵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项训练方式,教师应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