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有法,示范有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mi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有幸在厦门聆听了全国知名教师、淮北市实验小学陈金龙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一课。陈老师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说了三句话:“听,是一种享受;讲,是一种奉献;读,是一种修养。”这正是笔者听课后的总体感受。陈老师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通过有效指导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感悟寓意。
  一、通过抓提示语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鹬蚌对话简短有趣,是用来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境呢?如果教师直接范读,那么必定会代替学生的个人理解,无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当朗读者忽略了文字作品本身,朗读就会变成朗读技巧的玩弄”。即使能做到语气上的模仿,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也不能达标,更别提让他们感受到趣味了。陈老师抓住对话中的提示语,一步步引领和指导学生朗读。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蚌的对话)
  师:他们俩读得不错,都关注了“威胁”这个词。
  师:怎么读出“威胁”的感觉?你试试。
  生1(柔和地读):你不松开壳儿,你就等着瞧吧。
  师:这是商量,不是威胁。你来!
  生2(延长声音读):你不松开壳儿——
  师:这也不是威胁。来,你试试。
  (生3一站起来,就高声“喊读”句子)
  师:威胁不一定声高,你看我是怎么威胁他的!
  师(转向生2):你,站起来!别说话!严肃点!这叫威胁,你再试试。
  生2(凶狠地读):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师:对啦,这下有劲儿了!
  师:会威胁了吧?再请个女同学来试试。
  (生4捧起课本大声读句子,还特地加重了“等着瞧”“干死”等词语,威胁味儿十足)
  师:有点儿味道,但是你没注意到“用尽力气”这个词。你刚才的力气太大啦,人家已经用尽力气了,还能那么大声吗?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它会干什么?
  (众生答道:拔嘴;踢;用翅膀扇;往地上砸)
  师:没错,它可能会踢、扇、砸,但它拔出来了没有?
  生:没有。
  师:它用尽力气,就是拔不出来,这才威胁蚌说——
  (生4微微喘着气,虚弱地读句子)
  师:虽然读出用尽了力气,但威胁又没有了。你看我怎么读。
  (教师范读句子)
  师:来,你再试试看。
  (生4学教师的样子读句子。虽然虚弱,但是重读了“等着瞧”“干死”等词语。众生鼓掌)
  “威胁”这个词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和体验有点遥远,所以学生没有读出半点凶狠的感觉,一连叫了几位都读不好。当陈老师指出“这是商量,不是威胁”后,学生便提高音量读。当陈老师指出“威胁不一定声高”时,学生陷入疑惑:威胁难道不就是让人很害怕吗?让人害怕难道不应该大声说话吗?这时,陈老师亲自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让学生切身体会“威胁”。经过这番指点之后,学生开始读得有点儿“威胁”感了,虽然试读的学生更多地想要用高音量体现“威胁”,但这高音量中也有了凶狠感。接着,陈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用尽力气”四个字,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它会干什么?”这番想象为鹬蚌相争增添了画面感,还帮助学生理解鹬为什么会用尽力气。但学生朗读的时候过于注重“用尽力气”,读得有气无力,陈老师及时给予提醒,让学生懂得通过重读关键词达到在“虚弱”中“威胁”的效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气氛十分活跃,一方面是因为提问面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是陈老师用提示语指导学生朗读。从表面上看,陈老师抓提示语似乎只是为了指导朗读,为了演读好鹬蚌相争的对话,但他实际上是想借助朗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通过深刻分析和理解鹬的威胁语,学生在练读蚌说的话时就能快速抓住“毫不示弱”与“得意洋洋”这两个关键词。通过对提示词的把握,让鹬蚌相争的过程更为生动和立体。之后,陈老师又稍作点拨,让学生明白了“相争”的代价。
  二、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的示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时,教师通过朗读,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知其义。这是因为在教师的朗读中,学生听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还有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情感和态度。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强,适合朗读。抓住这一特点,在初读课文阶段,陈老师请一位女生朗读第一段。也许是平时的朗读习惯不好,该生读起来拖泥带水,毫无停顿。为此,陈老师通过三次示范帮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范读课文题目和第一句,读得字字清晰,停頓清楚)
  师:我读的跟她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她的声音是一条直线,你的声音有起伏变化。
  师:说得好,你们再听听我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都练练,就练第一段。
  (学生自由练读后,仍然请第一位女生读)
  女生(一字一顿读):鹬蚌相争。
  师:哎!好了吧?不拖腔,也不在一条线上。接着读!
  (女生一口气读完第一段,没有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师:我发现你读书时喜欢一口气读完。有的句子太长,可以分成两三口气读,如“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教师范读)
  (女生模仿教师的样子读,有语法停顿)
  师:有进步吗?
  众生:有。
  师:掌声!(众生鼓掌)
  在这个片段里,陈老师一共进行了三次范读。第一次示范之后,陈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模仿,而是启发学生对比教师朗读与学生朗读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朗读的一大技巧——要读出起伏变化;第二次范读是为了加深印象,所以陈老师朗读时有意突出了音量和语速的变化;第三次范读是为了纠正学生在朗读时出现的问题,有意凸显句子中间的语法停顿。在陈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果然有明显提高。   有学者指出:如果忽略朗读的技巧,朗读就会变成简单的念字出声。陈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朗读需要起伏才生动,需要停顿才清晰,而是通过范读让学生自己总结朗读技巧。可见,朗读指导不能光靠“言传”,更要“身教”。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训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最有效的引路人。
  此外,陈老师还善于发挥优生的示范作用。在让学生自己练习读《鹬蚌相争》的对话时,陈老师发现一位男同学读得特别出彩,于是就让其他同学停下来,听这位男生现场示范,然后再加以点评和强化。用同班同学作为榜样,能减少学生对朗读的畏难情绪。
  三、通过激励评价指导朗读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都比较弱,他们往往根据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期望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朗读指导中的评价非常重要,教师的评价要坚持鼓励性原则。每一次朗读都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肯定中增长信心和能力。教师评价的过程就是指导朗读的过程,将朗读建议隐藏在一句句激励话语当中,学生更乐于接受,也便于提高朗读水平。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对不擅长朗读的学生的评价让笔者印象深刻。对于朗读能力有待加强的学生,陈老师绝不吝啬激励性的评价。
  (在教师范读、全班练读之后,陈老师请刚才没读好的女生读课文)
  师:你看,一站起来就不像领导人,而像演说家!
  (该生读完后,教师多次引导、示范,再让女生模仿读)
  师:有进步吗?
  众生:有。
  师:掌声呢?
  (众生鼓掌)
  师(转向女生):不一定要读得多好,只要有进步,你就是好样的。
  (在全班练读蚌说的话之后,教师转向某男生)
  师:有人说你离屏幕最近,想听听你的声音,请你来读。
  (男生不愿意读,没有站起来,陈老师弯下身开导学生)
  师:没关系,先试试。
  (男生依旧不愿意读)
  师:那就请你随便读读给我听,好吗?
  (男生平平淡淡地读完第一段)
  师:你的音质很好,天生适合朗读。以后在家里多练一练,好不好?
  (男生点头)
  经过长时间的引导、示范和训练之后,第一个片段中的女生终于能够做到读课文不拖拉,而且能够在适当的地方停顿。虽然朗读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但对她自己而言,是真真切切有所进步。陈老师那一句“只要有进步,你就是好样的”肯定了她的付出,讓她带着满意的笑容体面地落座。其实,在整个朗读指导的过程中,陈老师一边指出她的不足之处,一边努力寻找她的闪光点。陈老师力求学生都有所进步,但并不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做到完美。对于这种朗读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陈老师的激励是富有成效的。在第二个片段,当发现这位男生不愿朗读时,陈老师先鼓励他“试试”,然后允许他“随便读读”。陈老师没有因为学生不想读就放弃,而是耐心引导和激励他读。虽然该男生读得不尽如人意,陈老师仍然不忘鼓励他说:“你的音质很好,天生适合朗读。”陈老师没有为难学生,如要求他读得声情并茂,而是到此为止,给他留下一句中肯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幸福地体会到教师对他的满满期待。陈老师的做法是有学理依据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朗读只要能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即可。
  此外,陈老师还大量使用鼓励性评价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如评价朗读的佼佼者可以当“播音员”,评价演读的优秀者可以当“演员”。
  总之,陈老师指导有法,示范有效,让人印象深刻。笔者曾经有一疑惑:为什么有的语文教师范读了,学生还是读不好呢?陈金龙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语文教师的范读要有质量,范读之后还要传授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而教师对学生中肯的激励性评价既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又能让学生动力满满。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孙世梅.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人民教育,2014,(22):65-67.
  (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363000)
其他文献
在小语界甚至是教育界,提到特级教师何夏寿,自然会说起他的童话教育,惊叹于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童话般的浪漫和执着,用大语文、大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将一所濒临撤并的村小创办成省级童话教育特色学校,成为闻名遐迩的乡村名校。近几年内不求闻达的他撰写的教育散文,竟有十余篇连续发表在《人民教育》上。他的童谣教学课、童话教学课、民间文学教学课……也以独特的课程视角和朴实生动的教学艺术风格风靡大江南北……成功的教学
【摘 要】为改变诗歌在儿童阅读中被边缘化的现状,促进“诗教”的进行,教师可以以“赏读”为教学核心,探索将“读”“听”“想”“猜”“演”“写”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阅读路径,让儿童在“赏读”中明诗意、得诗趣、解诗理、悟诗情、习诗言,从而亲近诗歌,爱上诗歌,使诗歌阅读成为日常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收获诗性的人生。  【关键词】赏读;儿童诗;阅读路径  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歌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早读情况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可尝试通过朗读“串串烧”这一做法,将课文朗读、古诗诵读和经典诵读纳入早读范围,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早读积极性,使朗读更有实效。做法如下:一、以“小小表演家”“小小配音师”“小小指导员”的方式进行趣味课文朗读;二、以“正音正形”“听读欣赏”“想象画面”的方式落实古诗诵读;三、以“习经句,讲故事”“背经句,赛速度”“复经句,唱儿歌”的形式
【摘 要】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亲密接触文本,正确地理解文本的语言,精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感悟语言的魅力,就能达到“语”和“文”的真正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增量,捕捉文本的隐秘,挖掘文本的深度,增加文本的亲密性,让自己和学生有大量时间能够深入文本,深入语文。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理解;阅读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亲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
每天上学,我都要经过一个破旧的窝棚。每次经过时,总会有一只黄色的小狗从里面窜出来,冲着我又叫又嚷。这只小狗瞎了一只眼睛,看起来很凶、很丑陋。它冲我叫嚷,我又气愤又害怕,不敢停也不敢跑,只好偷偷藏个小石子或随地抓把土在手里,一步一顿。  窝棚里还住着位老奶奶,每次听见狗叫,她都会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来对我说:“这是我的孩子,别欺负它啊!”我听了很不舒服,明明是狗“欺负”我,怎么是我“欺负”它呢?但听
【摘 要】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第二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叙事文的概括是教学中的难点。借助思维导图则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以文构图,解图促思,让导图符合文脉,留有空白。在教学实践时,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借“关系图”把握角色关系,借“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借“线路图”探寻情感线索。  【关键词】思维导图 第二学段 叙事文本 思维发展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这节课能否引导学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那么,从这点出发,这节课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一、取舍中存真,定教学主线  拿到一篇文章,教什么很重要。“教什么”的确立,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李老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教学定位于“学语用、
【摘 要】“日积月累”板块是统编教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要通过“依托教材,无缝积累;有机勾连,拓展积累;创设情境,趣味积累”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积累、运用的意识,在实践中领悟语言材料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日积月累;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内容涉及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近十篇神话文体的课文。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神话的本体价值(如神话的想象能力、文明源头、神话精义等等),也要考虑它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语言文字的品悟和复述等语文特点)。如何更好地进行“神话文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以人教版中第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为例,谈谈神话文体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学什么:神
从前,有一个做生意的人,走到离江苏苏州较近的乡下迷了路,正在岔路口犹豫不定时,忽然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个放牛的老人,于是就跑过去问路:“喂,老头儿!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呀?还有多少路呀?”  老人回答说:“走中间那一条路就对了。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  问路人听了,十分奇怪地问:“哎,老头儿,你们这个地方怎么讲‘丈’,不讲‘里’呀?”  老人回答说:“我们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