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从2004年开始,政府启动了建设黎峒文化园的建设项目。老同志王学萍带领相关的专家学者,沿着远古祖先艰难跋涉的脚步,在黎族文化的花苑里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理,捡起失落的文化碎片,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尘埃。经过挖掘、整理、重组,零碎的、分散的,以口头化方式存在于乡间地头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回归到黎族文化的体系中,重新唤起了黎族清晰的民族归属感。特别是在对散落在民间关于黎族远古祖先“袍隆扣”的多种版本神话传说,经过进行悉心收集、挖掘、整理,“袍隆扣”的形象具体起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以“袍隆扣”作为黎族远古祖先神,重塑构建黎族的文化和信仰。从此,“袍隆扣”不再是流传于在黎族口头传统中的遥远记忆,而是以祭祀祖先为主体,形成了具体的祭祀日期、祭祀仪式、祭祀场所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空间,构成了的一个黎族民间祭祖活动的完整祭祖系统,使黎峒文化园中的黎祖大殿,成为黎族人民祭奉“袍隆扣”的圣地,整个黎峒文化园已成为了黎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集体记忆。 从2014年开始,每年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都在五指山水满乡黎峒文化园举办袍隆扣祭祀大典,四面八方的黎族同胞相聚在五指山脚下,祈福一年的幸福和平安。近年来,祭祀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三月三”的黎祖祭祀大典已经成为海南140多万黎族同胞的情感聚合以及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特色美食 开启舌尖盛宴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提“长桌宴”。长桌宴是黎族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桌宴的桌子、酒杯、筷子等一般以竹子制成。把长方形的桌子排成长列,长长的桌上铺着绿油油的芭蕉叶,芭蕉叶上盛着各种各样白沙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鱼茶、竹筒饭、烤全牛、三色饭、山兰米酒、鹧鸪茶,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席间觥筹交错,歌声缭绕,无不散发出浓浓的黎苗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气息。
鱼茶
黎族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如果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错过。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鲜美,味道让人難以忘怀。
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酒,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家人便取出来与客人一齐痛饮。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是海南最接近自然的茶叶了。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琼岛中部五指山脚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广阔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踏进这块土地,首先就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就把这广阔的地区叫作“鹧鸪啼峒”,把当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来制茶的树叶叫做鹧鸪茶。鸪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沿着蜿蜒的山路,经过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一块刻有“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字样的石头映入眼帘。往里走,看到一座类似古代建筑楼,墙上一块白色的石碑上刻着“海南省博物馆”的金色大字,拾级而上,进入到博物馆的接待大厅。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古朴雅致、宏伟壮观的形象面世,馆内设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3个展馆,馆藏文物3.2万多件套,分为历史、革命、宗教、民俗、工艺美术五大类,展出1190件(套)文物,简直就是一幅数千年的民族画卷。
据了解,龙被一般是按照先织后绣的顺序制作,在其后期发展中,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图案多以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图案呈现,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龙被的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款式多样,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形式是黎锦所共有。龙被的图案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上、地面、人间诸多事物以及神话传说中诸多形象,都是龙被藉以提炼创作并吸收进入图案中的因素。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2米—3米,最长可达3.8米,宽1.1米—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
第三展馆就是海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展馆。其中陈列的是黎苗族的手工艺术品,比如说黎苗族女士的头饰、项圈、耳环等。展馆中摆放了几台投影仪,运用了现代科技互动手段,介绍海南的历史和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族源、从业、社会生活、文化习俗,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了解海南历史、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走上三楼,来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成就展馆。展览分为左、右两个展区,右侧展厅主要展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就,分为社会发展篇、经济建设篇、民族团结篇等多个板块;左侧展厅展示了以五指山市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旅游资源等。展厅均以高清大图配以精准解析,突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據了解,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于1986年10月1日开馆,前身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1988年建省升格并更名为现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完善的设施、独特的文化、新颖的形式、崭新的面貌,以免费开放为契机,以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为优势,充分利用好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亮点,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月三”成亮丽文化品牌 书写海南多彩民族文化
4月20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五指山主会场活动,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广场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是海南最重要的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海南国际活动,是海南岛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今年的“三月三”,是一次展示海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各族群众大团结的盛会,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黎族苗族人民的时代风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从2004年开始,政府启动了建设黎峒文化园的建设项目。老同志王学萍带领相关的专家学者,沿着远古祖先艰难跋涉的脚步,在黎族文化的花苑里怀着虔诚而敬畏的心理,捡起失落的文化碎片,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尘埃。经过挖掘、整理、重组,零碎的、分散的,以口头化方式存在于乡间地头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回归到黎族文化的体系中,重新唤起了黎族清晰的民族归属感。特别是在对散落在民间关于黎族远古祖先“袍隆扣”的多种版本神话传说,经过进行悉心收集、挖掘、整理,“袍隆扣”的形象具体起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以“袍隆扣”作为黎族远古祖先神,重塑构建黎族的文化和信仰。从此,“袍隆扣”不再是流传于在黎族口头传统中的遥远记忆,而是以祭祀祖先为主体,形成了具体的祭祀日期、祭祀仪式、祭祀场所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空间,构成了的一个黎族民间祭祖活动的完整祭祖系统,使黎峒文化园中的黎祖大殿,成为黎族人民祭奉“袍隆扣”的圣地,整个黎峒文化园已成为了黎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集体记忆。 从2014年开始,每年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都在五指山水满乡黎峒文化园举办袍隆扣祭祀大典,四面八方的黎族同胞相聚在五指山脚下,祈福一年的幸福和平安。近年来,祭祀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三月三”的黎祖祭祀大典已经成为海南140多万黎族同胞的情感聚合以及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特色美食 开启舌尖盛宴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提“长桌宴”。长桌宴是黎族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桌宴的桌子、酒杯、筷子等一般以竹子制成。把长方形的桌子排成长列,长长的桌上铺着绿油油的芭蕉叶,芭蕉叶上盛着各种各样白沙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鱼茶、竹筒饭、烤全牛、三色饭、山兰米酒、鹧鸪茶,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席间觥筹交错,歌声缭绕,无不散发出浓浓的黎苗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气息。
鱼茶
黎族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如果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错过。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鲜美,味道让人難以忘怀。
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酒,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家人便取出来与客人一齐痛饮。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是海南最接近自然的茶叶了。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琼岛中部五指山脚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广阔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踏进这块土地,首先就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就把这广阔的地区叫作“鹧鸪啼峒”,把当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来制茶的树叶叫做鹧鸪茶。鸪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沿着蜿蜒的山路,经过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一块刻有“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字样的石头映入眼帘。往里走,看到一座类似古代建筑楼,墙上一块白色的石碑上刻着“海南省博物馆”的金色大字,拾级而上,进入到博物馆的接待大厅。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古朴雅致、宏伟壮观的形象面世,馆内设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3个展馆,馆藏文物3.2万多件套,分为历史、革命、宗教、民俗、工艺美术五大类,展出1190件(套)文物,简直就是一幅数千年的民族画卷。
据了解,龙被一般是按照先织后绣的顺序制作,在其后期发展中,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图案多以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图案呈现,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龙被的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款式多样,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形式是黎锦所共有。龙被的图案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上、地面、人间诸多事物以及神话传说中诸多形象,都是龙被藉以提炼创作并吸收进入图案中的因素。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2米—3米,最长可达3.8米,宽1.1米—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
第三展馆就是海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展馆。其中陈列的是黎苗族的手工艺术品,比如说黎苗族女士的头饰、项圈、耳环等。展馆中摆放了几台投影仪,运用了现代科技互动手段,介绍海南的历史和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族源、从业、社会生活、文化习俗,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了解海南历史、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走上三楼,来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成就展馆。展览分为左、右两个展区,右侧展厅主要展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就,分为社会发展篇、经济建设篇、民族团结篇等多个板块;左侧展厅展示了以五指山市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旅游资源等。展厅均以高清大图配以精准解析,突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據了解,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于1986年10月1日开馆,前身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1988年建省升格并更名为现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完善的设施、独特的文化、新颖的形式、崭新的面貌,以免费开放为契机,以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为优势,充分利用好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亮点,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月三”成亮丽文化品牌 书写海南多彩民族文化
4月20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五指山主会场活动,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广场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是海南最重要的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海南国际活动,是海南岛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今年的“三月三”,是一次展示海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各族群众大团结的盛会,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黎族苗族人民的时代风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