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遗产是古人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迹,人类活动的性质、方式和范畴决定和影响文化遗产的性质、方式和范畴。研究文化遗产一定要以人类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内在联系为基础,通过人类活动的进退、收放、分野来了解文化遗产的发育状态,而这一切都与人类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联系在一起,其内容正是文化发生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因而从发生学特别是广义发生学的视野来解释和解读文化遗产的性质和价值,并为文化遗产的管理提供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本文从发生和发生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广义发生学的若干发生范畴和类型,认为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与发生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广义发生学的相关概念的启发,提出文化遗产管理创新,特别是申遗项目遴选的若干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发生学;广义发生学;文化遗产;文化集群;项目遴选
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积极参与和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大约30年间(1987-2017)已有50余项世界遗产和4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通过,纳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总数量和各自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较好地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文化枢纽大国的特殊地位,也体现出我国申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世界遗产”作为一项文化符号和文化事业,已为民众广泛接受和熟知,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以项目申遗为重要抓手的遗产管理工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对于遗产管理部门而言,工作经验还十分有限。在学术文化界,一个围绕世界遗产的学科群正在悄然兴起,但相对于体量庞大、积淀深厚、异彩纷呈的遗产体系而言,多数学术研究处在起步和上升阶段,进一步廓清和深化世界遗产学术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学和遗产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和紧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智力。
笔者出于教学科研的要求,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关注、学习、教学、研究已有多年,对如何以申遗为契机推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遗产学术事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予以了自我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以文化发生学的相关概念和范畴,就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定位、遴选与管理,利用广义发生学的相关概念和线索,提出若干思路和策略。
一、广义发生学的“发生”概念及其多维发生模式
(一)发生和发生学的概念辨析
發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有了发生才有了事物本身。发生学是关于事物发生及其结构演化现象与规律的科学,是一切事物最基本的问题,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化遗产科学,都离不开对目标事物发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关注和把握。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事物的“发生”这一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界定,特别是在发生学领域存在某些不够严谨、不够全面的观念和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发生机制孤立化、绝对化、先验化,如传统发生学或狭义的发生学认为,所谓“发生”就是既定潜在物种或事物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即所谓狭义的发生学、起源学概念。狭义的“发生”概念因其过于单纯化、孤立化、实证化,只能反映事物发生的表象和瞬间,而不是事物发生的全部过程和本质。如欲反映事物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则必須引入广义的发生和发生学概念。
广义的发生和发生学概念将事物置于全域的整体的时空环境中,揭示的不仅是事物的诞生问题,而是贯穿事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现象,即打破了事物发生属于“瞬间发生”、“孤立发生”的表象和假象,将事物的发生渗透、弥漫、贯穿到事物的全生命、全范畴、全过程,甚至还要跨越事物的种属界限之上,是符合逻辑的全面完整的发生学,是“生存”和“衰亡”两种力量相互依存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哲人的鲁迅曾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箴言,堪称发生学对事物生灭两种相生相反力量的经典表述。一般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生学来自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社会科学领域的发生学概念来自瑞士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的发生认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较早地开辟并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带有显著发生学性质的社会科学。而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群经之首的《易经》、阴阳家五行生克学说以及宋代的太极理气学说中早已提出,即无极、太极、两仪、理气、阴阳互动消长、五行生克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无、阴阳、生灭本无善恶之分,但出于情感和主观能动的需要,各家不约而同地又提出道德和善行的价值观,认为“天地有大德曰生”,即“天地有好生之德”。之后理学家又具体化为理气关系。存亡、有无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存在与否的两种基本方式,而维持存在或维持消亡是由“存在力”和“衰亡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维持存在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维持原状,而是以某种生命周期或生存方式,特别是具有某种延续、沿革力量的方式。
事物是否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以及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是本体论哲学、发生学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广义发生学对于“发生”概念的界定,不仅在于事物已经以“种子”、“基因”、“胚胎”等“内因”的方式存在,事实上既然已经有了“种子”、“基因”,就等于事物已经存在,至少可以说事物已经以“种子”或“基因”的方式而存在,就谈不上“发生”这个命题了,试想事物既然已经存在,又何谈发生?可见,已经存在种子、基因或内因的发生,只能勉强称其为狭义的发生或狭义的发生学。而广义的发生学还在于考察和关注这种事物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即事物“基因”、“胚胎”、“内因”本身的形成过程,以及基因(内因)发生变异的过程,即包含了前导过程、事中过程、事后过程。可见,已经存在基因或内因的发生学,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发生学,充其量只能是事物内因已经存在基础上的变化学,包括渐变、突变、量变、质变、异化、变异等。可见,狭义的发生往往是指特定主体事物、特定环节、特定因素的微观发生学,广义发生是已经包含了各个狭义发生,甚至可能发生(未来发生)的宏观发生学、整体发生学,故狭义和广义的发生学二者并非矛盾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含与扩展的关系。 广义发生学对“发生”概念的适应范围(外延),涉及所有事物并贯穿始终、无所不包,是一种可以从逻辑上“一以贯之”、涵盖所有阶段、所有环境的通用概念。使得广义发生学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和规律而涵盖所有的事物,包括一切自然事物和一切社会事物的存在方式,特别是甄别事物之间的界限,以及事物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表现。广义发生学又可以称为哲学发生学,它即是哲学又是科学,是科学与哲学的关联科学,而当发生学的研究结合到具体的事物或研究对象(客体),即成为了科学发生学。
可见,究其本质,广义发生学是关于事物产生、发展、灭失、再生等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存在方式的科学哲学,是事物沿着时间、空间、环境而发展变化轨迹的表象学、关系学和过程学,也是一种对于甄别事物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分类标准和实用工具。而需要我们甄别、遴选的事物中,最贴近于人类、与人类生产生活最为直接的,就是纷繁多样的各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以发生学,特别是广义发生学为视野来甄别、遴选、界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管理行动准则。
(二)广义发生和发生学概念下的多维发生模式
广义发生概念的发生范畴(特别是发生机制范畴)要远远超出狭义发生概念,它包含了一切可能条件下的发生情形,贯穿事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到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发生的概念从起始状态转化为了始终存在的常态力量,这种情形下的发生概念就很类似于无事不在、无时不有的广义创新和创生的概念,广义的创新或创生与广义的发生出现了大部重合的交集,但又不应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创新或创生的主观行为特征十分明显,而发生概念突出的是现象、过程、情形,它可以是自我发生、被动发生、无意发生、偶尔发生、消极发生、间歇性发生等复杂情形。但广义发生学并非离开具体事物、抽象意义上的泛泛发生,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的具体发生。
站在广义发生学的范畴考虑事物发生的机制,可以划分出广泛的发生模式,择其要者而言之,仅就二元化的分类方法就存在多维度、多元化的发生情形。现结合宗教文化的若干现象加以解释和解读。
——内因主导发生,外因催促发生。毛泽东主席曾经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91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第1版)这是已经存在基因内核情况下的发生,本质是变化而非发生,其中内因是因变量,外因是变量,变量不同内因的结果和走向也就不同。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英雄本身作为个体的人已经存在,但要成为真正的英雄还需要时势这个条件。这就像佛教作为一个文化基因种子在东汉明帝以来已经存在,何时爆发,开枝散叶就需要条件。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为佛教的引进和传播提供了深厚宽广的中国化条件,以致到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宋元以后又逐渐走向平台期和衰落期。
——原创发生与再创再造发生。原创发生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发生,它需要先在既有背景上产生基因或胚胎,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这种事物的质性。这个质性就是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理气合一的结果,不同的理与气结合而成万事万物。再创和再造是对原有僵化事物的改进和提升,使之活跃起来,发挥其一定的功能。
——本土发生与移植發生(空降式):从地理学(包括微观地理学)的角度看,某些事物可以在本土地理环境条件下发生、适应,建立起本土地物群落。也可以從世界各地移植到某一特定的地理单元,经过适应融入当地的地理环境,并以不同方式对外进行扩散,其扩散模式有接触性扩散(就近扩散)、散播式扩散(跳跃式扩散)、飞地式扩散(空降式扩散)、孤岛式发生或异域呼应式发生等,但不同的扩散模式总是有迹可循的。
——物理式(机械式)发生与化学式(有机式)发生。在事物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多元事物进行组合、掺和,可以产生一定的新生事物,即物理式发生;若干事物通过接触或关联而发生化学式反应,也可以产生新生事物,称为化学式发生。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可以发生物理式或化学式发生现象,比如人的知识、思想、态度、精神、行为都可以有复杂多样的变化,判若两人。
——独立发生与群体(集群式)发生。又可分为单一发生与种群发生,种群发生与群落发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新生事物有的是单一种类事物的数量扩张式发生,也可以许多事物协同式、裹挟式发生,历史文化的许多事件都同时包含多种角色和内在联系。
——遗传发生与变异发生。有的事物带有显著的遗传性质,如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带有世家性质的家族,也有平民起家、家道中落的情况。这种情况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发生的不同情形或阶段。如来自印度的男性菩萨或无性菩萨,到了中国以后有可能异化为女性菩萨,进而形成中国化的佛菩萨系统。
——独立发生(排他发生)与融合发生,排斥发生与互补式发生,生态位发生与伴生寄生。生物学上的生态关系,在社会学领域都可能存在,是社会学、文化学事物发生、新生的参考范式。如道教与佛教、儒教之间就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关系,排斥使各家相互独立,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吸引使各家形成共同的理念和教义,甚至万道归一,殊途同归。
——成长性发生与衰退式发生(衰颓)。万事万物都在成长和衰退中运行,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应在具体的背景上分析事物的消长趋势,理清事物的文脉和线索,找到主要的节点和阶段。在广义发生学那里,衰退可以视为发生的特殊情形,而且衰退也有具体的衰退脉络,休眠或激活,或永久地消亡。
——显性发生与隐性发生。事物的发生可能是潜滋暗长的,或起伏不定的,或隐或显,甚至阴阳并存,阴阳此消彼长,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故有所为阴谋阳谋之说。而显隐本身就是阴阳二性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社会历史文化,一定要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别,否则就会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次性发生和渐次发生。许多事物的发生或顺风顺水,或曲曲折折,与之相适应的事物也可能一次发生或渐次发生,或半途而废,或喷薄而出,闪亮登场,或犹抱琵琶,千呼万唤,情况非常复杂。故而出现艰难发生、逆境发生、顺境发生、突发事件等等的情形。
关键词:发生学;广义发生学;文化遗产;文化集群;项目遴选
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积极参与和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大约30年间(1987-2017)已有50余项世界遗产和4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通过,纳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总数量和各自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较好地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文化枢纽大国的特殊地位,也体现出我国申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世界遗产”作为一项文化符号和文化事业,已为民众广泛接受和熟知,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以项目申遗为重要抓手的遗产管理工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对于遗产管理部门而言,工作经验还十分有限。在学术文化界,一个围绕世界遗产的学科群正在悄然兴起,但相对于体量庞大、积淀深厚、异彩纷呈的遗产体系而言,多数学术研究处在起步和上升阶段,进一步廓清和深化世界遗产学术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学和遗产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和紧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智力。
笔者出于教学科研的要求,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关注、学习、教学、研究已有多年,对如何以申遗为契机推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遗产学术事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予以了自我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以文化发生学的相关概念和范畴,就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定位、遴选与管理,利用广义发生学的相关概念和线索,提出若干思路和策略。
一、广义发生学的“发生”概念及其多维发生模式
(一)发生和发生学的概念辨析
發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有了发生才有了事物本身。发生学是关于事物发生及其结构演化现象与规律的科学,是一切事物最基本的问题,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化遗产科学,都离不开对目标事物发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关注和把握。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事物的“发生”这一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界定,特别是在发生学领域存在某些不够严谨、不够全面的观念和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发生机制孤立化、绝对化、先验化,如传统发生学或狭义的发生学认为,所谓“发生”就是既定潜在物种或事物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即所谓狭义的发生学、起源学概念。狭义的“发生”概念因其过于单纯化、孤立化、实证化,只能反映事物发生的表象和瞬间,而不是事物发生的全部过程和本质。如欲反映事物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则必須引入广义的发生和发生学概念。
广义的发生和发生学概念将事物置于全域的整体的时空环境中,揭示的不仅是事物的诞生问题,而是贯穿事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现象,即打破了事物发生属于“瞬间发生”、“孤立发生”的表象和假象,将事物的发生渗透、弥漫、贯穿到事物的全生命、全范畴、全过程,甚至还要跨越事物的种属界限之上,是符合逻辑的全面完整的发生学,是“生存”和“衰亡”两种力量相互依存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哲人的鲁迅曾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箴言,堪称发生学对事物生灭两种相生相反力量的经典表述。一般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生学来自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社会科学领域的发生学概念来自瑞士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的发生认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较早地开辟并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带有显著发生学性质的社会科学。而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群经之首的《易经》、阴阳家五行生克学说以及宋代的太极理气学说中早已提出,即无极、太极、两仪、理气、阴阳互动消长、五行生克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无、阴阳、生灭本无善恶之分,但出于情感和主观能动的需要,各家不约而同地又提出道德和善行的价值观,认为“天地有大德曰生”,即“天地有好生之德”。之后理学家又具体化为理气关系。存亡、有无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存在与否的两种基本方式,而维持存在或维持消亡是由“存在力”和“衰亡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维持存在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维持原状,而是以某种生命周期或生存方式,特别是具有某种延续、沿革力量的方式。
事物是否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以及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是本体论哲学、发生学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广义发生学对于“发生”概念的界定,不仅在于事物已经以“种子”、“基因”、“胚胎”等“内因”的方式存在,事实上既然已经有了“种子”、“基因”,就等于事物已经存在,至少可以说事物已经以“种子”或“基因”的方式而存在,就谈不上“发生”这个命题了,试想事物既然已经存在,又何谈发生?可见,已经存在种子、基因或内因的发生,只能勉强称其为狭义的发生或狭义的发生学。而广义的发生学还在于考察和关注这种事物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即事物“基因”、“胚胎”、“内因”本身的形成过程,以及基因(内因)发生变异的过程,即包含了前导过程、事中过程、事后过程。可见,已经存在基因或内因的发生学,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发生学,充其量只能是事物内因已经存在基础上的变化学,包括渐变、突变、量变、质变、异化、变异等。可见,狭义的发生往往是指特定主体事物、特定环节、特定因素的微观发生学,广义发生是已经包含了各个狭义发生,甚至可能发生(未来发生)的宏观发生学、整体发生学,故狭义和广义的发生学二者并非矛盾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含与扩展的关系。 广义发生学对“发生”概念的适应范围(外延),涉及所有事物并贯穿始终、无所不包,是一种可以从逻辑上“一以贯之”、涵盖所有阶段、所有环境的通用概念。使得广义发生学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和规律而涵盖所有的事物,包括一切自然事物和一切社会事物的存在方式,特别是甄别事物之间的界限,以及事物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表现。广义发生学又可以称为哲学发生学,它即是哲学又是科学,是科学与哲学的关联科学,而当发生学的研究结合到具体的事物或研究对象(客体),即成为了科学发生学。
可见,究其本质,广义发生学是关于事物产生、发展、灭失、再生等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存在方式的科学哲学,是事物沿着时间、空间、环境而发展变化轨迹的表象学、关系学和过程学,也是一种对于甄别事物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分类标准和实用工具。而需要我们甄别、遴选的事物中,最贴近于人类、与人类生产生活最为直接的,就是纷繁多样的各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以发生学,特别是广义发生学为视野来甄别、遴选、界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管理行动准则。
(二)广义发生和发生学概念下的多维发生模式
广义发生概念的发生范畴(特别是发生机制范畴)要远远超出狭义发生概念,它包含了一切可能条件下的发生情形,贯穿事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到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发生的概念从起始状态转化为了始终存在的常态力量,这种情形下的发生概念就很类似于无事不在、无时不有的广义创新和创生的概念,广义的创新或创生与广义的发生出现了大部重合的交集,但又不应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创新或创生的主观行为特征十分明显,而发生概念突出的是现象、过程、情形,它可以是自我发生、被动发生、无意发生、偶尔发生、消极发生、间歇性发生等复杂情形。但广义发生学并非离开具体事物、抽象意义上的泛泛发生,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的具体发生。
站在广义发生学的范畴考虑事物发生的机制,可以划分出广泛的发生模式,择其要者而言之,仅就二元化的分类方法就存在多维度、多元化的发生情形。现结合宗教文化的若干现象加以解释和解读。
——内因主导发生,外因催促发生。毛泽东主席曾经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91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3月第1版)这是已经存在基因内核情况下的发生,本质是变化而非发生,其中内因是因变量,外因是变量,变量不同内因的结果和走向也就不同。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英雄本身作为个体的人已经存在,但要成为真正的英雄还需要时势这个条件。这就像佛教作为一个文化基因种子在东汉明帝以来已经存在,何时爆发,开枝散叶就需要条件。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为佛教的引进和传播提供了深厚宽广的中国化条件,以致到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宋元以后又逐渐走向平台期和衰落期。
——原创发生与再创再造发生。原创发生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发生,它需要先在既有背景上产生基因或胚胎,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这种事物的质性。这个质性就是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理气合一的结果,不同的理与气结合而成万事万物。再创和再造是对原有僵化事物的改进和提升,使之活跃起来,发挥其一定的功能。
——本土发生与移植發生(空降式):从地理学(包括微观地理学)的角度看,某些事物可以在本土地理环境条件下发生、适应,建立起本土地物群落。也可以從世界各地移植到某一特定的地理单元,经过适应融入当地的地理环境,并以不同方式对外进行扩散,其扩散模式有接触性扩散(就近扩散)、散播式扩散(跳跃式扩散)、飞地式扩散(空降式扩散)、孤岛式发生或异域呼应式发生等,但不同的扩散模式总是有迹可循的。
——物理式(机械式)发生与化学式(有机式)发生。在事物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多元事物进行组合、掺和,可以产生一定的新生事物,即物理式发生;若干事物通过接触或关联而发生化学式反应,也可以产生新生事物,称为化学式发生。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可以发生物理式或化学式发生现象,比如人的知识、思想、态度、精神、行为都可以有复杂多样的变化,判若两人。
——独立发生与群体(集群式)发生。又可分为单一发生与种群发生,种群发生与群落发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新生事物有的是单一种类事物的数量扩张式发生,也可以许多事物协同式、裹挟式发生,历史文化的许多事件都同时包含多种角色和内在联系。
——遗传发生与变异发生。有的事物带有显著的遗传性质,如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带有世家性质的家族,也有平民起家、家道中落的情况。这种情况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发生的不同情形或阶段。如来自印度的男性菩萨或无性菩萨,到了中国以后有可能异化为女性菩萨,进而形成中国化的佛菩萨系统。
——独立发生(排他发生)与融合发生,排斥发生与互补式发生,生态位发生与伴生寄生。生物学上的生态关系,在社会学领域都可能存在,是社会学、文化学事物发生、新生的参考范式。如道教与佛教、儒教之间就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关系,排斥使各家相互独立,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吸引使各家形成共同的理念和教义,甚至万道归一,殊途同归。
——成长性发生与衰退式发生(衰颓)。万事万物都在成长和衰退中运行,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应在具体的背景上分析事物的消长趋势,理清事物的文脉和线索,找到主要的节点和阶段。在广义发生学那里,衰退可以视为发生的特殊情形,而且衰退也有具体的衰退脉络,休眠或激活,或永久地消亡。
——显性发生与隐性发生。事物的发生可能是潜滋暗长的,或起伏不定的,或隐或显,甚至阴阳并存,阴阳此消彼长,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故有所为阴谋阳谋之说。而显隐本身就是阴阳二性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社会历史文化,一定要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别,否则就会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次性发生和渐次发生。许多事物的发生或顺风顺水,或曲曲折折,与之相适应的事物也可能一次发生或渐次发生,或半途而废,或喷薄而出,闪亮登场,或犹抱琵琶,千呼万唤,情况非常复杂。故而出现艰难发生、逆境发生、顺境发生、突发事件等等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