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结构面临重塑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主办的“201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第十四届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家峰会”3月16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会议发布了《201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及《2017中国房地产专题研究报告》,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优秀企业群体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刚刚过去的1年,我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房地产市场在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下,总体供求结构不断优化,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市分化持续加剧,一、二线重点城市与部分三、四线城市冷暖迥异,因城施策常态化,市场变化加速、复杂性加深。
  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愈显
  《201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在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热点城市量价齐升带动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大幅增长34.8%和22.5%。百强企业精准把握市场机遇,以优异的销售业绩轻松跑赢市场大势。2016年,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再上新台阶,销售总额、销售面积分别达48027.1亿元、40251.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2.5%、39.4%(图1)。受益于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持续扩大,百强企业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增长率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增幅17.7和16.9个百分点,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彰显。


  伴随销售业绩的快速增长,百强企业市场份额超过40%,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2016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至40.8%,较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增幅高于2015年3.6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其中,综合实力前10名企业充分发挥行业整合加速下的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优势,2016年市场份额为18.6%,较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45.5%,强者恒强的态势延续。
  除此之外,百强企业精准把握热点城市发展机遇,部分百强企业依托在热点城市布局的深化,实现销售业绩的更快增长。从百强企业2016年在26个热点城市的业绩贡献率变化与销售额增速之间的关系来看,热点城市销售额贡献率显著提升的企业实现了更高的销售额增速(图2)。
  此外,随着百强各层级企业的盈利能力分化加剧,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愈加显现。2016年百强企业净利润率因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差异呈现出逐级递减的趋势,前10企業、11~30企业、31~50企业、51~100企业的净利润率均值分别为13.6%、12.4%、11.6%、10.4%。规模较大的百强企业通过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降本增效”:第一,在土地市场持续升温、“面粉贵过面包”的压力下,规模较大的百强企业在土地一级、二级市场同时发力,严格控制土地成本,拓展利润空间;第二,更低的融资成本是百强企业产生盈利分化的另一主因,也是百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百强企业强化运营管理内功,向管理要效益,内部开展合伙人制度,外部实施轻资产运营模式,由内而外促进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行业洗牌进程加速
  在实现良好发展的同时,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亦蕴藏了一些风险和隐忧。部分热点市场布局过于集中的百强企业,若依存度过高的城市需求透支将对其未来销售造成不利影响;部分短期债务集中的高杠杆企业,若集中偿付压力与销售回款压力共存将潜藏财务风险隐患。因此,织密扎牢财务安全的保障网,是部分百强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017年,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休整期,房企面临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调控政策作用下,热点城市市场量价将逐步回调,“分化”主题延续,行业洗牌进程加速;与此同时,特色小镇、长租公寓等新兴蓝海市场的发展机遇也将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百强企业需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在行业的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占据主导地位:首先,“5000亿元”时代即将开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速迈向寡头竞争时代;其次,竞争压力加剧,资源争夺战升级,“大鱼吃小鱼”格局常态化,资源整合能力成企业决胜的关键,影响行业格局重塑;最后,行业转型加速,大型企业谋求多元化发展版图,中小企业寻求转型出路或退出。
  大风起兮云飞扬。目前,房地产行业格局在竞争加剧、优胜劣汰加速的背景下面临重构。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能在不断深化调整的房地产市场中,通过前瞻性的思变与积极高效的自我调节,找到并始终遵循正确的发展路径,才能在百舸争流的环境中赢得成功突围的机会,否则将在不进则退的压力下发展停滞或惨遭淘汰。在此背景下,一批优秀房企未雨绸缪、思变未来,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制定中长期发展路径,并不断创新、探索,为行业提供有益的发展经验。但走向千亿甚至万亿的前路漫漫,房地产企业不仅需要瞄准规模化的目标奋力前行,更需内外兼修,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协同增长、扩张速度与运营能力的相互匹配等,方能在龙争虎斗的“地产江湖”中行稳致远。
其他文献
经过4年多时间的砥砺前行,开鑫金服的累计成交额突破700亿元,并已实现盈利。而据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瀚透露,今年内公司还可能实现A轮融资。    周治翰,开鑫金服总经理  4月,开鑫金服总部会议室,月度例行小范围媒体沟通会,突然有媒体发问,“开鑫金服下一轮融资什么时候?”总经理周治翰一愣:“A轮正在推进,今年可能完成。”  此时,距开鑫金服2015年7月宣布获得2亿元天使轮融资,已经过去将近2年。现
期刊
中国智能投顾的机会在于,资产管理行业开始尝试运用新兴的技术手段给客户提供类似账户管理的整体服务,这符合客户的真实需求,更符合行业发展的方向。  美国智能投顾的兴起引起中国市场的关注和模仿,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一个热门领域。然而,引入概念容易,深耕市场就会发现,美国式智能投顾模式正遭遇水土不服,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智能投顾有着完全不同的土壤。  监管政策  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智能投顾的发展势头
期刊
智能投顾是技术能力,投资能力和客户服务三者的有效融合。  随着中产人群的快速崛起,他们的理财意识开始觉醒,但受黑天鹅事件频发,房产限购、利率下调、人民币贬值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迫切希望能拥有更多优质的配资通道,因此,智能投顾和FOF不断升温,盈米财富顺势成为业内基金智能组合的播种者和耕耘者。随着公募FOF试点办法公布,公募基金行业中首批FOF即将到来,智能投顾与FOF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
期刊
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发轫于美国的智能投顾,近两年已在大洋彼岸摧枯拉朽式地成长,出现了以Wealthfront为首的一批“独角兽”互联网金融公司,甚至惹得传统投资界大佬富达(Fidelity)、贝莱德(BlackRock)都争相跻身其后,中国市场的空白及国内投资者巨大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期刊
人作为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会继续向上移动,最终的状况自然是人做人最擅长的事情,机器做机器最擅长的事情。  近日,一则消息轰动市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集团宣布,将对其主动型基金业务进行重组,计划裁去一批主动型基金经理,并用量化投资策略取而代之。对于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金融人士真的准备好了吗?  智能投顾助力传统投顾  在传统投顾模式下,公司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风格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水
期刊
成本低廉、个性定制、克服情感弱点、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投顾或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热点与潮流。  无论是否认同,智能投顾已经势起。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大中华区银行业务负责人曲向軍指出,不少股份制银行已开始在定制化财富管理业务中引入人工智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内一个银行理财经理平均需要面对约1000位客户,若要提高客户体验及扩大业务,智能投顾将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资产配置服务不再是专属  所谓智能投顾
期刊
在投资端,核心是如何能精确地保证投资者的组合风险始终在斗而不破的底线之上运行。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作为国内第一代基金分析师,马永谙在基金研究与投资市场从业13载,其行业任职经历颇丰,多种角色均有历练,曾一手设计和打造了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体系、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分析系统。2014年年底,他又一次充当行业早行人,开始探路智能投顾领域。智能投顾能否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创造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定制化、综合
期刊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投顾有望转型升级为智能财富顾问,这将有助于个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能掌握更加完备的信息,并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智能投顾的发展与未来,是最近资本市场非常火的话题。智能投顾,智能是皮,实质是投顾,而投顾缺失是我国理财行业的真正痛点,如何才能创造出以投顾顾问为核心的定制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如何搭建核心科技的顶层?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金
期刊
期刊
银行存管对于中介机构的风控体系、技术系统要求都较为严格,虽然做到这两点可为平台加分,但并不能绝对保障资金的安全。  网贷资金存管靴子终于落地。2月23日,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网贷行业风险高发的资金存管领域终于有了统一标准,这无疑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福音。  《指引》重点指出网络借贷业务的资金存管服务只能由商业银行来提供,委托人只能指定唯一一家存管人作为资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