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yu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展现了与中世纪绘画不同的新视角,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透视法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家通过对自然光线和科学的透视技法的运用为我们逼真地描绘出真实的自然世界,也帶来了不同于中世纪绘画的新视角。
  关键词:文艺复兴;透视法;新视角
  “透视”一词是从拉丁文“Perspcire”翻译过来,意思为“看透”。据史料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透视法得以萌芽。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曾在建筑效果图中提及这一问题。
  它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15世纪20年代开始的,也是这一时期它被艺术家们广泛使用。其中意大利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的“聚向焦点”的透理论体系对透视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画家奇马布埃和乔托·迪·邦多纳(即乔托)在绘画上对透视法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马萨乔、 安德烈·曼特尼亚等人也受到其影响,创作出诸多惊人之作。此后,更是有一大批知识渊博的艺术家、建筑学家等对透视法进行研究,如建筑家列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在他的《绘画论》中提出“艺术家即科学家”,认为绘画应该基于一定的数学原理。他还认为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法则,可以科学地阐述和再现自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也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绘制出具有透视感的作品,其中达芬奇在他的著作《绘画论》中对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的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
  透视法研究与应用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发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使艺术家能够更加逼真地展示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技法的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为人们展示了不同于中世纪的新视角。中世纪的宗教绘画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多使用夸张变形以及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达到强烈表现精神世界的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倡导“摹仿自然”,把逼真作为它重要的目标之一,透视法的运用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同时也帮助艺术家开创了绘画的新视角。
  一、自然世界的再现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的地位被提高,人们重新重视自然的力量,艺术家们开始深刻研究探索自然界,并且想要真实地描绘出来,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提到:“画家们复兴了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壮丽、令人愉悦的本质,重新描绘出美丽的画卷,这种美丽的画卷被证明是物质世界的幸福所在,是满足自然需要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由大地、空气、河流、海洋所带来的欢乐。”
  自然地位的提升与新柏拉图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柏拉图主义在普罗提诺的“太一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流溢说”,“太一”能够流溢出理性,理性流溢出灵魂,灵魂流溢出自然万物。这种思想打破了自然界与上帝(太一)的分割局面,并将他们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上帝、自然和人的统一性的信仰,形成了神和自然界是同一的神秘主义的泛神论。这不同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时期自然是神创造的,上帝高于一切的观念。这一思想下的自然是具有神性的,它不再是上帝创造的低贱的自然,因为它可以自我创造,可以散发出巨大能量,使得宇宙充满光芒、温暖。自然地位的提升,使得人们从之前对自然的蔑视转变成为敬仰,并且以一种关注和考察的眼光看待它。
  因此画家们开始将自然大范围地展现在绘画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的宗教神话人物的背景,从脱离世俗象征着无限永恒与崇高的金色光芒变成了真实事物或自然景色。比如罗吉尔·凡·德·维登的《圣路加绘圣母像》,虽然圣母身后是金色的背景,但是窗外是真实风景,甚至还有两个人站在桥上眺望更远处的风景。
  二、自然之光的展现
  光是一个可以让我们认知世界的自然客体,也是具有使世间万物得以显现的抽象存在。因它具有抽象的形态,中世纪时期人们赋予它神圣又神秘的意味,如毕达哥拉斯的时代“有些信徒就宣称阳光在空气中散发的微尘是灵魂”,《圣经》中它被用来象征上帝、基督、真理及美德和救世主。随后哲学家、思想家也对其有着强烈的关注,经过后继的普罗提诺、伪狄奥尼修斯以及奥古斯丁等人的改造和发展,对光的阐释演变为独特的中世纪“光之神学美学”。使得光具有神圣的地位,成为了“神圣之光”,并且具有了特定的意义,有着宗教的形而上学的美学意蕴。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提出了“太阳崇拜”的观点,体现在对太阳光线的重视。费奇诺在他的著作《论太阳》中曾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太阳的)光更能完全地揭示出善(上帝)的本性。”他们认为太阳拥有着与上帝相似的可以自我复制、富有生殖力的特性,因为它所散发的无数巨大的能量,可以赋予宇宙以光芒、温暖和丰饶,客观存在的太阳替代了神秘的上帝,这能够证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感性变得理性,开始客观地看待太阳与阳光。
  人们对光线的重新认识,促进了透视法的发展。克莱因在他透视理论中,将光线问题视为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光线的明暗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描绘出具有空间感的真实画面,同时也可以将中世纪的神圣人物置于更为生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中世纪绘画人物背景多是金色的神圣之光,如杜乔的《圣母子荣登圣座》整个画面的背景全部是金黄色,圣子的头部还有一圈更为耀眼的金色光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也开始在理性的指导下将自然光运用在画面中,如弗拉·安吉利科的《圣母领报》中圣母头上虽然有象征神圣之光的金色光环,但是自然之光通过窗户照印在室内,为我们展现了有着精致装潢的空间,窗外的花园更是在自然光线的照耀下显得分外生动。
  三、科学构图的表现
  艺术家为了精确地描绘现实世界,追求逼真的绘画效果,需要在平面上描绘出具有一定空间感的景象,这就要运用到多种科学的数学原理,如欧式几何等等。绘画中的科学因素,首先体现在绘画的构图中。构图是艺术家们理性思维的结果,成熟的几何构图使得艺术找到了符合自身形成的法则,使它能够摆脱以前的随意性和外在的框架,进而更加成熟。文艺复兴以前,“画家画画主要是考虑把主人或赞助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放在固定的画面(墙壁、棺盖、器物等)中,依画面形状来画,围框与被框定元素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固定,一个形式与另一个形式的紧密关联在画幅之内得以持续,这是不证自明的。”在创作宗教绘画时,“所有的事物也都按照固有的等级序列排列,……拜占廷画师也把圣母放在当中,两边是天使或圣徒,……画师将注意倾注于再现的技艺,而这些技艺必须是以最少地牺牲秩序来起作用的。”   透视图法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已知一平面的大小和位置的前提下,画出使我们如同在某固定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三维空间景物,近似于我们人眼透过一个窗口所见到的景象。基于这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绘画中试图用科学的透视法和理性的精神探索出更加生动鲜活的构图样式,想要创造出与中世纪呆板构图不同的新形式。其中马萨乔、乔托、弗朗切斯卡、达·芬奇、拉斐尔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以耶稣为中轴线,两边的门徒对称分布,并且门徒也有不同的组合,室内的布局也是呈对称分布。透视法的运用使人们将视线首先落在耶稣身上,同时也使得画面具有纵深感、空间感。达·芬奇的《圣安娜与圣母子》则是运用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人物鲜活生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稳定的结构,不同于之前呆板的构图。《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所画圣母像中的代表作,这幅画的构图是隐含的十字结构,将人们的目光汇聚在圣母身上,左右两边人物姿势、衣物形态的不同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除了在绘画构图中体现文艺复兴艺术家追求科学的态度以外,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直接用作品内容表达人类对科学精神追求的赞美,它利用透视法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整幅画面的中心,隨后再按照几何构图的方法安排其他人物。全画以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将与古代七种自由艺术相关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语法大师伊壁鸠鲁、建筑家布拉曼特、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画家索多玛等,两侧分别供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整个画面都彰显着追求理性与智慧的氛围。拉斐尔将人物后面的背景设计成一层层通向蓝天的阶梯,仿佛他们置身于神圣的天堂,同时建筑设计和透视法的科学成就表现在整个画面中,将它们也表现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奇迹。
  四、结语
  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体现新视角的重要手段,它的使用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空洞单一的背景,使逼真生动的现实世界和客观自然成为神存在的背景。同时创造了更为多样的构图,打破了中世纪绘画呆板单一的构图样式,在视觉上为我们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美感体验。绘画新视角的产生,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它们创造了与中世纪不同的思维,引发了艺术家们对艺术新视角的思考,同时也为展现新视角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库恩.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M].吴国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M].张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M].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
其他文献
提 要:近年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日渐得到重视,观众对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解和欣赏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当下的社会已经全面处于互联网时代。面对这种形势,文章以广东美术馆“画说馆藏”公共教育项目为例,指出藏品是艺术博物馆进行公共教育的最大资源库,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教育传播渗透力,而艺术衍生品则可以让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得到更好的延伸,将这几者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架接起典藏和观众之间的教育桥梁。 
期刊
清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对于它好像不得不话分两头、各表一枝,才能说得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但它没能完美收官,而是最终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之辱,辱国殄民。明末天下大乱,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农民起义未给百姓带来任何益处,爆乱彰显出的人性之恶却令人发指。嗜杀与动荡,让原本倍受摧残的百姓生活变得更加苦难深重。清军入关挥师南下,打着替崇
期刊
摘 要: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要素。美术教育的意义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分析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阐述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特点,通过列举翻转课堂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实施案例,来论述翻转课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施的优势和必要性。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
期刊
清朝是一个怪哉的朝代,怪哉到让人近乎失语。  傅以渐、吕宫、刘子壮、麻勒吉、邹忠倚、图尔宸、孙承恩、徐元文、马世俊、严我斯、缪彤、蔡启僔、韩菼、彭定求、归允肃、蔡升元、陆肯堂、沈廷文、胡任与、李蟠、汪绎、王式丹……这些人的名字看着生疏生涩,好像在说街头路人甲、乙、丙、丁。他们显得微不足道,无可无不可。然而,综上这些人,却全部都是清代堂堂正正的状元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第一红顶商人胡雪岩,《
期刊
摘 要:“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
期刊
摘 要:色彩造型艺术是通过描述物象形体表面的色彩来塑造形体的。因此,把握物象形体体面及空间环境固有色明度、色相、固有色纯度、因受光条件而形成的秩序,是色彩造型艺术的依据。也是有的放矢地拉长或缩短色彩对比秩序的梯度(对比度),艺术性、情感性地表达物质世界的艺术魅力所在。准确、科学地应用色彩秩序,对色彩造型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色彩明度秩序;色相秩序;纯度秩序;色彩对比  一、物象形体是由体
期刊
摘 要:藏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藏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四川的藏区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为广大艺术家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文章从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着重阐释四川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地域性特点。  关键词:人文;藏族;地域性;中国画  四川藏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本
期刊
摘 要:幼儿是一类特殊的阅读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思维,传统的纸质圖画书并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文章以幼儿创意图画书的“感官设计”为切入点,浅谈这些图画书巧妙地运用多种媒材,分析其将图画故事由普通的视觉向其他四个方面拓展的特点,从而与小读者之间形成了比一般纸质图画书更强的交互性。  关键词:图画书;五感;美术设计  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先生曾说过,“一本好书,一定是思想内容、文字插图、标点行格、
期刊
摘 要:19世纪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冲击影响时代审美风尚,文艺界深受物质至上主义的浸染。在高更眼里,高度城市化和现代文明并不是真实的美。以《阿门!玛利亚》为例,阐释高更作品中不同意象,并通过与传统圣经题材画作《三博士朝圣》的对比,研究高更在“塔希提岛上作品”中的宗教元素。  关键词:善;美;高更;岛上作品;宗教  一、高更所处时代背景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文化形成冲击  
期刊
摘 要:在以中西融合之方法革新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宗其香是一位具有艺术典型性与创造性的代表性画家,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他以西方传统绘画写实技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笔墨,在水墨的色彩表现力和绘画张力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且在传统的山水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中尤以“夜景山水”最具个人面貌和艺术代表性。无论是最初的重庆嘉临江初试啼声,开启了一个类型化的创作风格,还是在艺术生涯的中后期遍访祖国大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