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与交响共奏中国旋律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m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十年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的一本《说话之道》一度引起热议。它让人猛然意识到,“说话”原来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但其实,“对话”要比“说话”更需要智慧。“对话”的媒介不局限于语言或文字,“对话”的对象也不限于人。
  2019年12月9日晚,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的“中国旋律·二胡与交响的对话”,便是由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发起,力邀青年指挥家林大叶与杭州爱乐乐团共同演绎的一场有趣“对话”。

协奏:中国民乐与西方交响的对话


  是的,音乐会名称中的“二胡”与“交响”是最显而易见的对话双方。前者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最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自千年前的唐代不断演变流传至今,依然是国民的最爱。后者的真正形成亦有几百年历史,起源于欧洲,却风靡于世界。如果算到清末“新军”的军乐队,交响乐在中国也算得上有近两百年历史了。这两者之间,表面看是中西的对话,是独众的对话;而其背后,亦是张扬与平衡和谐的音色对话,是中国传统音乐横向线性思维与西方音乐纵向立体思维的理念对话,更是彰显个性与相互成就的文化对话。


01周湘林


02林大叶


03王建民


04杭州爱乐

  在本场音乐会中,这些对话皆在“协奏”中不断进行。从杨立青《悲歌》中的“江河水”,到周湘林《天马》与王建民《第五二胡狂想曲》中的哈萨克族、蒙古族音乐,再到《中国畅想曲第五号》中的乡间歌谣,一曲曲中国旋律通过二胡与交响乐队的协奏,焕发出新声。

发展:传承经典与推动创新的对话


  细细琢磨音乐会的曲目便不难发现,四首作品虽同为优秀当代作曲家近二三十年来的新作,却依稀反映出现代以来二胡音乐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上半场以作曲家杨立青创作于1991年的《悲歌》开篇,既是对经典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致敬,也是对二胡经典曲目的传承与发展。如今,这首当年的新作也已成为了音乐会上常演的二胡曲目。仅这一曲便可见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的洞见与用心。
  下半场的《天马》和《第五二胡狂想曲》皆为近五年的新作。2016年,作曲家周湘林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的《天马》,正是由陆轶文首演。这部协奏曲将二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演奏特征植入到管弦乐队音响饱满、灵活变化的织体之中。而应第十二届金钟奖二胡比赛之约创作的《第五二胡狂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而作,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基调,以协奏曲体裁结构为框架,兼顾双方音色之和谐,勾起人们对祖国锦绣河山、草木生灵的赞美。
  对于二胡演奏家而言,这几位在民族器乐创作领域颇有建树的作曲家应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当代作曲家了。而对陆轶文而言,王建民的《第五二胡狂想曲》亦可谓她一路成长的见证。2009年,刚念大一的陆轶文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时的参赛曲目之一,便是组委会委约王建民创作的《第四二胡狂想曲》。十年后的今天,已获奖无数的她以王建民的《第五二胡狂想曲》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也颇有几分回味。


陆轶文

媒介:台前与幕后的对话


  一场音乐会的现场,其实可以包含多维对话:演奏家们与观众们的对话,演奏家们与指挥的对话,独奏者与钢琴或乐队的对话……而这场音乐会,却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首先,是陆轶文与作曲家们的对话。除已故作曲家杨立青之外,周湘林、王建民、包括创作《中国畅想曲》的作曲家黄安伦,皆为佳作频出、颇具影响力的优秀当代作曲家。除黄安伦之外,另外几位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面对这些同校的前辈们,既作为演奏家,又作为策划人、选曲者的陆轶文,自然不会错过与作曲家对话的机会。作曲者的创作意图、音乐表达和诠释中的艺术探讨与交流,都在音乐会现场呈现之前的双方对话中达成共识。


陆轶文与乐队

  由此再延伸一步,我不禁想到作曲家与观众的对话。这当然是间接的、隐性的,在许多传统曲目居多的音乐会上也不一定成立的对话。然而,这场当代作曲家新作音乐会,让这一对话成为可能,陆轶文既是促成者,也是这场间接对话的媒介。通过她与她手中的二胡,她将自己与作曲家的艺术对话采集转码,发送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而观众们对作品的现场反馈,亦能经过陆轶文敏锐细腻的感受转达给作曲家。这应该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体验吧。

思考: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看到此处,相信许多人会发出感叹:一场二胡独奏音乐会竟然没有一首传统曲目,哪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众熟知的曲目,这实在是需要勇气。这样的曲目要hold住全场,既需要实力,更需要魄力。我不禁好奇地在网上搜索“陆轶文”的名字,除了模板式的简历外,许多由她演奏的视频,其中大多数竟也是不同当代作曲家,甚至年轻作曲家的“新作品”。
  翻看陆轶文的简历,我发现她原来是一个“血统纯正”的学院派,一路从上音附中到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又留在上海音乐学院。在先后师承王向阳、刘捷、陈春园等老师之后,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二胡教师。而伴随其学习之路的,除了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精心指点外,便是一大串荣誉:“金钟奖”二胡比赛金奖、“文华奖”最高演奏奖、“黄海杯”二胡比赛金奖、“上海之春”国际二胡邀请赛金奖……毫无疑问,陆轶文是近年来上海本土培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一位不满足于现状、乐于接受挑战的90后青年。
  对于这样一场音乐会的构想与准备,必然是陆轶文不断与自己对话的结果。是选择与钢琴抑或笛箫,还是折腾指挥和乐队?是选择大多数观众已习惯和接受的民乐队,还是选择更具探索性的交响乐队?是以传统曲目来贪图那必将赢得的掌声与欢呼,还是冒着观众中场抽签的风险尽一份责任,让更多优秀的新作品有舞台呈现和艺术传播的机会?显然,她没有“图轻松”,而总是选择“费工夫”。难怪最早探索并推动中国新民乐发展的演奏家高韶青夸她是“五十年一遇的人才”,难怪她被赞誉为“学院派民乐中的一股清风”。而“中国新十大二胡演奏家”“中国民族音乐年度新人”,入围“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这些荣誉更可谓实至名归。
  随手翻到陆轶文的微博,发现她有着时尚芭莎女王般的容貌與气质,崇拜王羽佳、喜欢德彪西,甚至还是Beyonce粉。就是这样一位90后女孩,赋予了二胡以更多的时代气息。
其他文献
史蒂芬·乔布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你是一个‘嬉皮士’还是‘书呆子’?”乔布斯回答道:“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我肯定是‘嬉皮士’,我所有的同事都属于‘嬉皮士’。不同的人对‘嬉皮士’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我来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活动就是在我家后院儿举行的,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  同样,嬉皮士运动也启发了后来的摇滚乐。 01旧金山的嬉皮士活动 02披头士乐队 0
期刊
久闻国家一级作曲家、上海大众乐团团长沈传薪的大名,但缘悭一面,未能“识荆”。近日,我终于在上海徐家汇文化中心为他专设的“音乐名家工作室”见到了他。拜师名门之内,广摘作曲硕果  沈传薪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亲喜爱音乐,所以他自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恰好家里有一架钢琴,于是他五岁便被父亲抱上了琴凳学习弹琴。  1953年,沈传薪凭借自学的钢琴弹奏和初学的乐理知识,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一
期刊
卡内基音乐厅这座百年音乐圣殿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殿堂,而且还拥有着深厚的爵士渊源。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至今,卡内基音乐厅已举办了超过一千五百场爵士音乐会:1912年,詹姆斯·里斯·欧罗佩(James Reese Europe)及他的克里夫俱乐部乐团(Clef Club Orchestra)首次将爵士乐带到了卡内基的舞台;1938年,美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乐团将摇
期刊
2019年9月11日至14日,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简称斯坦尼剧院)受邀来到上海,带来三场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开启了上海大剧院2019/2020演出季,这也是该制作在上海的首演。除了歌剧团、独唱演员及舞美布景以外,剧院旗下的交响乐团、合唱团也随之而来,近两百名演职人员的阵容带来了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剧。演出前,我们采访了此次歌剧
期刊
一个人扎进大众之后,就像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密集的人群、拥挤的交通、移情商品、生产机械、流浪汉……总有人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在商场闲逛,只是为了四处瞧瞧,实际上不过是想找一个买主。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游荡者”,他们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按照本雅明的理解,他们是置身于十九世纪巴黎都市的一种群像。在巴黎拱廊街,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而在拱廊街消失以后,他们也逐渐消失。“游荡者”随后被理解为工业文明和传统文
期刊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赫赫有名的音乐世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作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从六岁开始学习作曲的他对“圆舞曲”体裁颇有兴趣,十九岁时便组建管乐团演奏父亲的音乐作品。  小约
期刊
大学时期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十分喜欢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扮演的哑巴艾达(Ada)。电影讲的是爱恨,因一架钢琴而起,又因这架钢琴而终。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配乐,被钢琴释放出的灵魂。  艾达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就是钢琴。她被父亲远嫁他乡,无论路程多艰难,也要带着自己的钢琴作为陪嫁。钢琴跟着艾达一起漂洋过海,从滔天的巨浪中被工人们搬下来,拖到沙滩
期刊
提到中世纪,人们往往都会用“禁锢的黑暗时代”来修饰它。从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的消亡至十四世纪末文艺复兴到来之前的整整一千年间,这个战火连绵、教权至上的时期,宗教教会思想占据了主要的统治地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以宗教为大前提,因此科技生产力与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人们始终在暗无天日的世界中苟且生存,思想也逐渐衰退。在这样一个看似萧条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仔细挖掘,可以发现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历史大倒退,中世
期刊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和地理意义上,新英格兰地区都可以被视作早期美国的代表。这里作为“美国文化的摇篮”,在宗教、科学、文学等方面日渐繁荣,不仅孕育了多样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还培养出了许多深受其影响的作曲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便是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 01愛默生 02梭罗 03霍桑  查尔斯·艾夫斯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被视作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古典
期刊
朱光潜先生说:“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这些年里我也“喝”过不少原创歌剧、音乐剧、交响作品的新“酒”,而还想去品二回的却很少。  这次由厦门爱乐乐团“开启”的崔炳元交响作品音乐会,并不是每曲都能算上“好酒”,因为他有三部交响曲都只演奏了选段,我没那种能力去臆想它们的完整效果。但当晚确有不少曲子和乐章勾起了我想再听更细腻演奏版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