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钱塘江大潮,都会吸引大批的游人前去观赏,而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桥就坐落在这条浙江省最大的江面之上。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1934年,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修建这座钢铁大桥,这也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大桥。
钱塘江地处入海口,江流汹涌澎湃,水文情况非常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常巨浪滚滚。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化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外国工程师也认为,以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在水文如此复杂的钱塘江上架桥是不可能的。但茅以升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和自己的知识,坚信中国人有能力在钱塘江上建起大桥。
但在钱塘江上建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过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使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又容易断桩。茅以升从在家中浇花时,壶水把盆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泥沙层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工人无法下水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体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巧妙地利用了水力“浮运法”,涨潮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桥墩之间,落潮时钢梁便落在两桥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茅以升和大桥的建设者们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解决了建桥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顺利进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了,大桥还未完工就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建桥末期,淞沪抗战前线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茅以升和工友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顶着高温酷暑,忍饥挨饿,冒着被敌人炸弹炸伤的危险,不怕流血牺牲,夜以继日地加速建桥。终于,1937年9月26日,当第一列火车满载军用物资从大桥上通过,开赴淞沪抗日战场时,建桥人员兴奋地把自己的衣服、帽子抛向高空,为大桥的建成通车振臂欢呼。
11月11日,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上海陷落。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未能挡住日本侵略者进攻的步伐,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绝不能让它落入敌人的手中。集两年半心血,历尽艰辛建成的大桥刚刚通车,就要亲手炸掉它,这无疑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一样,茅以升和大桥建造者们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抗日救国,经过痛苦的抉择,茅以升同工程技术人员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仇恨。傍晚5时,日军先头部队扬起的尘烟已经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从六处被炸断。这座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建成的、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钱塘江大桥,在通车的第89天就被炸毁了。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望着炸毁的桥梁,激愤之情难以平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至此,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从桥上走到大桥桥底,在北端西侧,有一块三角绿地,绿地中央矗立着茅以升的全身铜像。站在茅公铜像前,望着他身旁一桥飞架南北的杰作,让你不由得对这位临危不辞、功勋卓著的桥梁建筑泰斗的爱国精神肃然起敬。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1934年,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修建这座钢铁大桥,这也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大桥。
钱塘江地处入海口,江流汹涌澎湃,水文情况非常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常巨浪滚滚。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化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外国工程师也认为,以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在水文如此复杂的钱塘江上架桥是不可能的。但茅以升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和自己的知识,坚信中国人有能力在钱塘江上建起大桥。
但在钱塘江上建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过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使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又容易断桩。茅以升从在家中浇花时,壶水把盆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泥沙层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工人无法下水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体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巧妙地利用了水力“浮运法”,涨潮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桥墩之间,落潮时钢梁便落在两桥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茅以升和大桥的建设者们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解决了建桥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顺利进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了,大桥还未完工就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建桥末期,淞沪抗战前线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茅以升和工友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顶着高温酷暑,忍饥挨饿,冒着被敌人炸弹炸伤的危险,不怕流血牺牲,夜以继日地加速建桥。终于,1937年9月26日,当第一列火车满载军用物资从大桥上通过,开赴淞沪抗日战场时,建桥人员兴奋地把自己的衣服、帽子抛向高空,为大桥的建成通车振臂欢呼。
11月11日,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上海陷落。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未能挡住日本侵略者进攻的步伐,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绝不能让它落入敌人的手中。集两年半心血,历尽艰辛建成的大桥刚刚通车,就要亲手炸掉它,这无疑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一样,茅以升和大桥建造者们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抗日救国,经过痛苦的抉择,茅以升同工程技术人员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仇恨。傍晚5时,日军先头部队扬起的尘烟已经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从六处被炸断。这座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建成的、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钱塘江大桥,在通车的第89天就被炸毁了。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望着炸毁的桥梁,激愤之情难以平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至此,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从桥上走到大桥桥底,在北端西侧,有一块三角绿地,绿地中央矗立着茅以升的全身铜像。站在茅公铜像前,望着他身旁一桥飞架南北的杰作,让你不由得对这位临危不辞、功勋卓著的桥梁建筑泰斗的爱国精神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