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鄂:不写王谢堂前燕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主流纪录片恢宏磅礴的风格不同,由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出品,台湾导演陈建鄂执导的《江南味道》,觅的是寻常巷陌的灶头饭碗,寻的是升斗小民的安乐茶饭,却平淡而真实,清新且自然,令人观之莞尔,思之暖暖。短短八集,既在眼中,也在舌尖,更入心田。
  斯是何方
  “苏杭多奇人,山水灵秀之地,易于影像表达,因此《味道中国》自江南始。” 陈建鄂说道。
  江南好拍,也难拍。好拍,盖因江南太美。春则千里莺啼绿映红,夏则舞榭亭台烟雨中,秋则青山隐隐水迢迢,冬则微雨寒村小乌篷。拿起摄像机,轻轻一扫,入镜便是精美绝伦的画面,稍加剪辑,配些若有若无的乐声,即可沁人心脾。
  难拍,也是因为江南太美。江南细腻、柔软、清纤灵动的自然之美,造就了洒脱、舒展、自在惬意的人文之美,因此得到了中国文人的特殊偏爱。咏江南之诗,歌江南之曲,写江南之画,历朝历代,精品不绝。既要拍出自然之美,又要体现人文之美,还要蕴含幽幽古意,若不能别出机杼,只能贻笑大方。
  但是,以“味道”为题,却又避不开江南。中国饮食,北方粗鄙,南方精致,精心研究饮食的,多是江南人。中国古代,饮食类的《易牙遗意》、《饮食绅言》、《菽园杂记》、《饔史》、《随园食单》,谈茗饮的《茶谱》、《茶说》、《茶寮记》、《茶董》、《茶疏》、《茗史》,谈酒的《酒史》、《觞政》等专著,无一例外,皆出自江南人的手笔。
  彼是何人
  关于江南的符号性记忆,人们想到的,往往与文人相关。倪云林的秋树,唐伯虎的桃花,郑板桥的墨竹,袁子才的家宴,张蝶庵的怒马……但把镜头对准市井百姓,能拍出一部蕴含着文化气息和幽幽古意的纪录片吗?
  “他们不是大人物,不是台面上有头有脸、活得光鲜亮丽的人物,不是政治人物,更非媒体宠儿。他们只是升斗小民、寻常人家。他们可能是一个人、一组人、一伙人,也可能是一群人。小人物同样有名有姓,他或他们,正是《味道中国》的主角。”在导演陈建鄂心中,《江南味道》仅仅是个开始。
  自古以来,江南平民的生活中便蕴含着丝丝雅意。描写明代江南生活的《儒林外史》中西斜的日色里,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一个拍另一个的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不过是两个苦力,却有如此雅兴。不是做作,却是顺理成章。这便是江南。
  《江南味道》共八集,除第一集用类似《庄子》重言的手法点题外,其余七集,一集一地,一地一肆,皆是寻常百姓家。
  “醉庐”主人刘汉林在杭州郊区山林中开了私家菜馆,接待的都是朋友;古村陆巷的村民袁卫东,住在清代的古宅里,给自己的名片印上了“怀德堂的大掌柜”;建德山区的汪氏兄弟合开“耕读堂”,一位白领精英,一位却是地道农民;马敏冬和叶蓓蓓夫妇的“叶马茶楼”专擅杭帮菜;时尚美女笑笑,考取了西餐资格证,最喜欢中菜西做,在生活点滴中发现和惊喜。
  来自法国朗德地区的帕斯卡,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偏爱用中国食材做中西合璧的菜品;王新泉家传手艺制作的糕饼令邻里街坊们吃了百年也不腻。
  历史,不是逝去的往昔,而是曾经的今天。也许,举止言谈、生活方式、甚至行为准则,都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然而人的情感,却亘古不变。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愉、忧伤、感怀、愁苦,和今天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如何记录
  在陈建鄂眼中,那群江南百姓有着“一个小小的愿望、小小的向往、小小的志向、小小的使命、小小的执著,便构成了他们的天地。为实现这个天地,他们坚持着一种作为。这个作为,就是他们之所以活得精彩的故事;也就是味道中国探寻、撷取的影像题材、故事的基础。”发现他们的美好,便是陈建鄂作为纪录片导演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力。
  陈建鄂说:“味道中国不等于时下所谓的‘行脚式纪实片’,绝非浮面地拍拍就好、说说就好。要秀出有情节的故事、勾引情绪;要有血有泪、有滋有味;要合乎性情、贴近人性,而不是说得很有道理。
  面对拍摄对象的时候,我只是冷眼旁观,只凭当下的感觉捕捉我要的影像。我不要的一定不会拍摄。拍摄纪录片,需要有直觉。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只需几分钟,就可捉摸出对方的性格以及延伸出的行为,因此可以预判当事人即将要发生的行为,做出有效捕捉。
  纪录片创作,不应有太多的创作者的个人观点。当事人的人生态度,是否与我相符并不重要。纪录片的境界,在于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所以《江南味道》的精神和性质,在于‘真人实事’,在于不造假。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没有采用解说词,而是用影像讲故事,这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叙述方式,在国际上也不多见。我不喜欢事先勘景、也不喜欢事先做调研。所有的影像皆是临场反应,捕捉当事人当下最真实的一面。这种画面最精彩,讯息含量也最大。
  我也反对在纪录片中说观点。拍摄纪录片,要放感情,切莫放评论、放评断。存在本身就是道理,我们的视角不会放在是非善恶的天平上。好的纪录片不能给道理、给教化,而是要给情绪、给情趣、给情调、这才能扣人心弦。”
其他文献
每一个公司的创办都会有其从成立到成熟的一部心酸创办史,同时也拥有各种各样的故事。  罗曼印象由创始人木易老师创办于2008年,2009年2月18日正式更名为罗曼印象电影工作室。到2010年正式进入单反摄像全高清时代,用两年时间拓宽了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市场,迅速进入婚礼摄像跟拍的成熟阶段。现阶段,罗曼印象正借以电影拍摄的思路和角度,以多角度、多思路和情感叙述的方式拍摄婚礼,为客户打造属于他们最特
期刊
电影的声音,并非只是令其变成有声片。在进入有声片时代以后,创作者对声音认识的变化,不仅是观众试听感官的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说话对口型,音效对动作只是声音的基础表现方式。而这种表现形式即便没有,也不影响影片的表达。所以声音除了“有声”,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作用。  影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对白来展现的,而无对白的影片,虽说少了一项主要的传达内容的手段,对导演来说难度更大,但也更容易诞生出精彩的、跨
期刊
在网络视频像柳絮一样飞扬的今天,拍摄一段短片似乎成了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各种数码终端都能够做到,手机、PAD、小DC、或者单反相机,工具多了去了。这些视频并不能用严格的摄影作品来评判,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者说只是老百姓的视频日记罢了。  于是乎,夹在低端视频摄制器材和专业视频设备之间的消费级DV,显得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市场对消费类的DV产品也远远不如几年前智能手机尚未流行时候那样有着积极的反应。
期刊
作为一个商业工作室的摄像师,今年有很多机会拍摄大海,因为合作商中有一个文化公司持续在海边进行一些拓展活动。由于是长期合作关系,他们的拍摄要求主要以资料收集为主,多次拍摄后再混剪出一个成片即可。为了减少人力节省成本,公司让我一个人负责这个项目,使用单机位拍摄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系列影片的拍摄。  在这次工作中我使用了松下AC160摄像机,它使用起来非常便捷,符合这种记录式影片的拍摄习惯,使用摄像机的标配
期刊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影片的确有些“了不起”,极尽奢华的场景、靓丽性感的大牌演员、张扬挥霍的色彩。看上去很美。但总觉得难以触动心脏上那最柔软的组织,它就像一场梦境,一个那个时代的美国梦,所有辉煌、暴力、荣耀、绚烂和成功夹杂着幻想中的纸醉金迷与穷奢极欲,都成为过往,打住。好吧,我不是故事评论家,也不是情感分析师,还是从摄影角度看看这部影片给我们能带来哪些可以学习的地方吧。  该片采用了3D拍摄技术,
期刊
以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由获奖剪辑师 Jason Ballantine 和 Matt Villa 使用 Avid Media Composer 剪辑,随着职业生涯跨越了20多年,Ballantine 和 Villa 是 Media Composer 的长期用户,并且用它剪辑过《红磨坊》、《澳大利亚》、《狼溪》
期刊
前期准备  拍摄计划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我在这里选取一次为某医疗器宣传而拍摄的医院内工作的场景作为讲解。  当接到此次拍摄任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整个拍摄任务的了解,可以通过电话问询,网上查找素材等方式了解被拍摄者的基本情况,为真正拍摄打下腹稿。  同时编导也要跟摄像师设计拍摄方案。  某种意义上讲,拍摄计划是实际拍摄前必要的预演,也是整体拍摄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比如这次为了以后的后期制
期刊
这里我要谈一个个人观点,有人说专业级的拍摄设备(包括DV、DC产品),代表着影像器材的高科技水平。我认为,越是民用的产品越能代表影像器材的科技水平,民用产品的用户群都不是专业人员,要让他们拍摄出质量过关的画面是非常困难的,除了构图、用光这些创作的衡量标准外,随便压下快门和REC键,都能得到焦点、色彩、曝光过关的画面,这基本都需要机器的智能化来完成。既然厂家和设计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智能化使用功能,
期刊
在《如何由social video驱动social business》一文的最后,我曾经承诺要对视频自媒体及品牌在其中的利益点进行分析,本文权作该承诺的兑现。  在博客诞生之前,自媒体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个时候,一对一的信息传递叫通讯(手机/语音移动通讯、E-mail/文字延时通讯、QQ/文字即时通讯、短信/文字即时移动通讯,等等),一对多的信息传递叫广播(电视/视频即时广播、报纸杂志图书/
期刊
新华社的陈小波老师来《大众摄影》做过一次讲座,主题是对“好”图片的重新认知。时间虽短,但其颠覆作用不亚于一次“洗脑”。  小波老师所说的,是“元影像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核心理念——回归东方智慧,回归本心本性和回归摄影本体。  讲座的那段时间,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陆续来了80多位评论家、理论家、摄影家、艺术家、电影导演、诗人、作家……和当地29名村民一起进行影像记录与表达。然而,在“元影像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