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导学”中“练”的设计与探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6756du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什么是“文学故事类”课文?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界定,这里暂且借鉴王树华先生关于“故事类课文”的论述,将教材中那些反映艺术真实,存在艺术虚构,主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名著故事等归为“文学故事类”课文。
  人教版第二学段的四册教材中有多少“文学故事类”课文呢?笔者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见下表)。
  从统计中可以发现:
  1.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共有16篇,占四册教材全部课文的八分之一。
  2.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大多为童话、寓言、神话和民间故事。
  3.“文学故事类”课文从三年级零散分布在不同单元变成在四年级单独成为一个故事单元。
  可见,研究“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规律,提高“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效果,对于达成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目标、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是极为必要的。
  二
  “以练导学”是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进行“生态观层面”的和美语文研究时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其意义主要在于:它以“练”为载体,以“导”为路径,以“学”为落点,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运用”和“以生为本”,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固有结构。然而,如何运用“以练导学”的主张来撬动“文学故事类”课文的传统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逻辑上看,要构建“以练导学”的生本课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以什么“练”来导学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们各显神通,设计出了五花八门、极富创意的“练”的活动。下面分类罗列《扁鹊治病》一课中一些主要的“练”的活动。
  说:①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②为扁鹊做一次辩护。
  ③根据板书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四次见面的内容。
  ④用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寓言让你明白了什么?
  读:①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纠正生字的读音。
  ②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③你能读出扁鹊的医术十分高超吗?
  写:①画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②写写自己想对蔡桓公说的话。
  ③书写生字“扁”“鹊”和“蔡”。
  ④用四字词语概括蔡桓公的病情。
  ⑤用二字词语概括蔡桓公的态度。
  ⑥说说蔡桓公在临死前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⑦你觉得扁鹊听到蔡桓公病死的消息会怎么说?
  ⑧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⑨默读重点段,填写疾病位置、治疗方法、治疗把握,完成表格。
  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演:分角色表演四次见面的内容。
  ……
  前前后后总共有18种“练”的活动,真是蔚为大观!但是,哪种或者哪些“练”更适合、更有效呢?上课和听课的教师恐怕会各执一词。这说明,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是无法对“练”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或衡量的。
  “以练导学”认为,课堂上的“练”与“导”相互融通,始终服务于“学”。换句话说,“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练”的设计必须依托于学情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脱胎于学情视角下的教学目标。可现实的问题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有好几个,而且每条目标都可以生发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练”的活动,究竟什么样的“练”最有助于“导学”,最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的对话中,去探寻“文学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共有的、核心的、主要的、必需的、提纲挈领的“练”的活动。还是以《扁鹊治病》为例,我们把“教师想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文本的文体特点是什么”进行梳理归并,形成了一张《〈扁鹊治病〉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对话交集图》(如下图)。
  显然,故事情节是《扁鹊治病》一文联结贯通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的桥梁与纽带,同时故事情节还起到了辐射与推动教学的作用,比如“揣摩寓意”“感受魅力”这些人文色彩较强的目标也是要在了解故事、走进故事的基础上达成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还证明,不只这篇课文,几乎大多数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一般情况下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应该围绕故事情节来设计“练”的活动,进而以“练”导学,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
  如前所述,在“以练导学”视角下,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教学,一般可以围绕故事情节来设计“练”的活动。可是,如何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出可用于教学操作的“练”的活动,进而起到导学、促学的作用呢?有心理学研究者指出,理解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学生具有不同的图式。故事类的课文具有一种故事图式,它指出了故事的一般结构,如: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问题:( )
  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动:( )
  结果:( )
  实际上,这一图式包括了故事的基本情节。第二学段大多数“文学故事类”课文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这一组织框架中。就《女娲补天》《七颗钻石》《扁鹊治病》《文成公主进藏》来说,课文的内容就可以填入上面的故事图式中(具体如下表所示)。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故事图式,围绕故事情节来设计各种形式“练”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先练后导、边练边导等形式,促进学生有质量、高效地学。需要指出的是,具体在设计“练”的活动、展开“以练导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文本个性,合理取舍。
  虽说“文学故事类”课文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故事图式,但由于文本是各具特色的,因而我们在设计“练”的活动时应该从文本的个性出发,对“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动”“结果”这六个要素进行增减取舍。像《七颗钻石》一文,其“时间”“地点”两个要素对理解故事来说关系不大,而“水罐的变化”这个未纳入故事图式的要素却相当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在增减取舍后,围绕“水罐”和“行动”两个要素来设计“练”的活动(如图所示)。教学时,师生可以围绕这个“练”开展补充、质疑、研读、讲述、表演等一系列导学活动,促使学生习得语言,体会情感,掌握方法。
  第二,开掘多重功能,有效促学。
  传统的“练”,形式上常常被固化为动笔写,功能上常常被窄化为巩固和检测所学,而“以练导学”主张下的“练”的设计必须跳出这种传统束缚,着眼于“学”,尽最大可能开掘“练”的多重功能。
  比如教学《扁鹊治病》时,设计的这个补充故事梗概的“练”就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初读环节,这个“练”,有助于了解初读情况、锻炼搜集与概括信息能力、教学“肠”与“胃”的字形、纠正“骨髓”的读音、把握故事的大意、培养阅读方法与策略、切入教学重点;研读环节,这个“练”与词句品析相结合,还能帮助我们达成理解感悟故事的寓意、复述故事这两个重点难点目标。
  第三,组合系列运用,层层推进。
  “以练导学”中,“练”不是孤立、静态、封闭的,而是在和“导”相互融通、双向互动中,转化成一段充分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导”,以动态、开放的眼光来设计“练”的活动,使之能在先练后导、边练边导中形成系列化的“练”的活动,进而起到1 1>2的导学效果。如盛新凤老师在教学《文成公主进藏》时,引导学生在默读之后,照样子搜集概括表现文成公主“神”的一面。
  然后,让学生挑选一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成公主“神”的一面,进行复述练习。
  接着,师生交流历史上有关文成公主进藏和过河的真实信息,并尝试运用形容沼泽和雪山的词语创造性地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真实情景。
  最后,引导学生寻找西藏人民把文成公主当作“圣”,把生活中的一切与公主联系起来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整堂课就是以梳理故事情节的“表格”为核心,不断变换角度,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练”的活动,在边练边导中层层推进教学的。
  (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上强小学 313023)
其他文献
大家对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并不陌生吧?是呀,扬州是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而瘦西湖则无疑是那扬州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迈进瘦西湖的东大门,虽然不是“烟花三月",已经是冬天了,但眼前还是一亮,只见数百盆鲜花摆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龙,虽然这些花没有夏日那么茂盛,但却没有一丝枯萎,看不到一丝向严寒屈服的迹象,一股敬佩之情由心而生。  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流逝,不知不觉已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几年前的这天下午,我放学后刚回到家,妈妈就喜气洋洋地对我说:“今晚,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汤圆。”  不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一家人便聚在一起,吃起热气腾腾的汤圆来。  我吃着吃着,脑海深处忽然浮现出一个疑问,便微笑着问妈妈:“今天为什么家家要吃汤圆?”妈妈亲切地说:“汤圆,就是团团圆圆、亲亲热热的意思。古时候,到战场打仗的将士有几个能回家?所以在元宵节这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故称其为“少数民族”本刊每期介绍一个民族,让小朋友们对“五十六朵花”有个初步了解,这一期介绍的是阿昌族。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精心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应用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教学、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因此,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多次进行了以“有效的作业与练习”为主题的教研增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特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学习讨论,并欢迎大家就相关问题发表更深入的看法。   
“快点,写作文了!”妈妈在门外运足气力“佛门狮子吼”。我在房间里愁眉苦脸,面对摊开的草稿纸,脑子里一片空白。“到底怎样写呢?”“唉,作文使我烦恼,整天写作文好累啊。”我不禁痛苦地叫道。再一看时间,已经十点半啦,我还没动一个字呢!只能先洗洗睡了,明天再“奋战”吧。  躺到床上,不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梦乡。不久,半梦半醒之间,我被一种声音惊醒了。一个声音在耳朵边说:“我知道你为作文而烦恼,特意给你送来一
【摘 要】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评价要入情、入境、适时、适当,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情,创造开放的情境,针对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运用及时评价、多元评价、延时评价、融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肯定和引导,发展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的信心。  【关键词】教学评价;及时评价;多元评价;延时评价;融情评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准确而生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不爱写作文。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思想懒惰或者智力愚钝,而是因为孩子们不愿写不会写,怕写作文。面对这种现状,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办?结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兴趣是写作积极性中现实灵活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
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常有“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之感,这是平时没有注意积累材料的缘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更加说明了积累材料的重要性。  因此,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让学生练就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学会观察,获取写作材料。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
【教材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日本著名动物小说家椋鸠十的作品。课文主要讲述正太郎家的佣人抓了小狐狸,小狐狸的父母前来营救小狐狸,狐狸一家与正太郎因此从陌生到亲近再到友好,最终狐狸一家回归大自然的故事。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老狐狸的爱子情深引人深思,正太郎与狐狸一家达到的信任、和谐之境界叫人叹为观止,由此诠释了动物亲
【摘 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了三篇阅读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三篇文本的不同“趣点”出发,寻找路径,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读懂风趣”“学会风趣”,让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言语能力,孕育言语智慧。  【关键词】五年级下册;文本解读;言语智慧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了三篇阅读文本:文言文《杨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