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 深悟题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a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一.细读文本
   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言不烦,写出自己的独到创见,写出他对“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的真知灼见。
   2.厚积薄发。与众多谈成功之道的作者不同,季羡林先生已值耄耋之年,人生阅历之丰富旁人难以企及,故其畅谈成功更显底蕴深厚,实为经验之谈,毫无做作之言。季羡林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但终成学术大师,其成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他在《成功》文中直接表明该文是自己“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所得,可谓厚积薄发,落地有声。
   3.深入浅出。作为一位成功人士,更是学术泰斗,季老先生谈成功,却并不故弄玄虚。他放低身架,以谈话式与读者交流心得,不卖弄吹嘘,不高高在上,而是语重心长,遣词造句亲切自然,即使列举事例、引用名言,也是点到为止,并不纠缠。如是,常理简论,使文章简约如风,也让阅读者了无障碍,心领神会,恰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尽显长者宅心仁厚。
   二.深悟题旨
   季羡林先生对成功的理解其实也很平常,他比较全面地论述成功的各种因素,在充分的比较之下,既不回避天资及机遇在其中的作用,更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即勤奋的重要性。仔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深意,不难揣摩出季先生的良苦用心。
   1.成功绝非偶然。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爱因斯坦关于成功的公式世人皆知,而季羡林先生创造性地改动了公式,将其表述为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这个公式系老人毕生心得,对天资和机遇的肯定体现了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天资为先天条件,机遇为后天所得,都对成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季老先生这样说过,有人说“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我认为,这个百分比应该纠正一下。七八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更符合实际一些。我丝毫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天才)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的极限是有限度的。就季先生而言,他出身农村,蒙学等于零,却成为了大学问家,其天资聪颖是毋庸置疑的。而机遇的客观存在,他也坦言:“如果机遇不垂青,我至今还恐怕是一个识字不多的贫农,也许早已离开了世界。”他甚至引用英国诗人Thomas Gray的一句诗“在墓地埋着,可能有莎士比亚”,意为“莎士比亚没有得到机遇,天才就白白浪费了”,来证明机遇是无法否认的。《成功》一文中,季老先生逐一论述:“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谈到机遇,往往被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以上三处论断语意恳切,表述精当,充分表明成功绝非偶然,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
   2.成功源自勤奋。在承认天资和机遇在成功中不可忽略的作用的同时,季老先生更突出重点,强调勤奋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是人生经验之谈,更是对后来人的谆谆教诲。他这样写道: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还是联系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来看,他不像钱钟书先生出身书香世家,也不似鲁迅先生虽然幼时家道中落,却有寿镜吾老先生的启蒙教育,农家出生的他,若仅靠过人的聪明与特殊的机遇,怕也难以与成功结缘。纵观季羡林先生的勤学一生,不难发现,他实在是勤奋最忠实的践行者。
   三.创新设计
   (一)解读公式
   1.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多数学生找出文中公式,教师板书公式,并提醒:这个公式能否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到位?学生再读课文,大多同意加上一句:其中勤奋最重要。
   3.针对概括观点的过程,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三个因素在成功中的作用是否均等?(2)既然勤奋最重要,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勤奋才能成功”?为何还要加上天资和机遇?
   4.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词句,找出来评析,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提示:关注重点副词、修饰性词语以及双重否定句式的运用。
   参考:“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必须”、“事实”、“否定不掉”这些词语都强调了作者对天资因素客观存在的承认。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客观”“实事求是”两个词语则表明了作者承认天资又不惟天资的科学态度。前后联系起来品读,可以读出季羡林先生的辩证思想。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往往”突出了人们通常对机遇这一因素的忽略,而“其实”强调了机遇的不容忽视,“有时候”则准确限制了机遇起到“极大影响”的时间范围。如此,对机遇在成功公式中的作用作了极有分寸的阐释。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重申:“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全面。”虽然作者着意强调勤奋在成功中的关键作用,但对天资与机遇的客观存在自始至终不忘提起,对公式的解说可谓首尾圆合,天衣无缝。
   (二)解读勤奋
   1.齐读第8段,讨论:作者对三个因素各持怎样的态度?
   理解“无能为力”:天资是先天决定的,机遇是后天偶然的,所以人力难以决定。
   质疑“无能为力”:你是否赞同“无能为力”的说法?特别是机遇,是否真的无能为力?能否说理或例证一下?    2.作者又是如何论证勤奋的重要性的?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第7段:事例的典型性;第9段:名言的说服力;第10段:引用的经典性
   3.你能再补充一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和事实,来呼应文章的论证吗?
   4.出示季先生的事例,请学生从中提炼论据,写一段事实论证的文字。
  【投影:季羡林的勤学一生】
   6岁的季羡林从乡下来到济南的叔父家读书,课余还去学英语,学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在清华、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娱乐一概无缘。
   即使在“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多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从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办公室搬到医院来了。凡输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写东西。滴水石穿,一部《病榻杂忆》就这样渐渐出来了。由于眼睛必须保护不能再看电视,季先生特别重视读报,他订阅了13份报纸和若干大学的校报,《参考消息》的大字版他篇篇必读,有时则请护士念给他听。
   季先生在《九十述怀》中写道:四五十年来坚持每天早上4:30起床写作,几十年爬出了上千万字。如果哪天工作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所以季羡林先生所说的勤奋不是应景之言,不是泛泛而谈,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5.学生交流自己的论证片段,集体评议。
   (三)解读成功
   1.重点阅读第10段,结合作者所引用的王国维的“三境界说”,说说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要怀有目标,要执着追求,要勤奋不辍,要坚持不放弃,要耐得住寂寞……
   2.你认为除了文中的三个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对成功有一定的影响?大胆挑战一下大师,说说自己的想法,力求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参考:心态、方法、毅力、恒心、执着、顽强……
   3.教师总结:虽然成功关乎多种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勤奋最为重要,最不可或缺。
   李惊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其他文献
随手翻开一本《读者》(2013年第17期),随处可见这样的标题,“在心里点一盏小灯”“光阴的故事里,你是最刻骨的那一篇”“喜宴的江湖”,作者有意把两个不相干的词语糅合在一起,让灯“在心上点亮”,让人“成为岁月中的一篇故事”,让“江湖的是是非非进入宴请之中”,既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创设了一种阅读体验,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叫做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在遵从语言运用规律的情况下,为
在议论文写作中,部分学生缺乏素材,即使占有素材,也不知道怎样恰当运用;确立了中心论点却不知如何设置分论点;分析论据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思考片面,缺乏辩证等。因此,如何高效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的策略探索。   一.范文引路   元朝教育家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指出:“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
邢福义,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终身任职。现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著作三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外,还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多个高级别奖项。    问者:邢老师,您好!我叫王耿,是华师文学
阅读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确实是一种煎熬。上飞机前,在选择带什么材料来打发那段无聊漫长的时间时,我们知道这一点;当面对书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材料时,我们同样了解这一点。但当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我们有时也许就忘记了,而且也想不到对阅读材料是否感兴趣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成败。  人们容易把兴趣当作一种特殊嗜好,认为这种嗜好会激发更多的注意力,使人对所阅读的材料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有人就会做如下假设:如果能触
程红兵先生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报告中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可见,语文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对于文言文经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感悟,又必须以把握其“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
2016年3月15日,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活动中,江苏教学名师秦峰执教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从文体的角度切入,抓住故事中的细节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表达,让我从记忆中浮现出“文本素读”的解读方法。  文本素读也称文本裸读,就是把要教学的内容看作陌生的文本,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不为任何已有的结论和框框
最近,在《中国建筑新闻报》上读到了中国建筑总公司监察局王萍副局长新近创作的抒情长诗《我为电影狂》。全诗共85行,说理与议论并重,叙事与抒情交织,洋洋洒洒,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既有惊涛拍岸的险峻,也有热火朝天的壮阔,更有对中国建筑纪检监察事业热烈虔诚的深情礼赞,银河千里,恣肆汪洋,读来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长诗围绕中国建筑首届党风廉政建设微电影创作过程,记叙微电影创作缘起之希冀、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走出浑浑噩噩的混沌思想,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学得轻松与快乐。   近年来,笔者围绕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现针对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顾名思义是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与环节、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融合,是针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
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效率越高。从对“效率”的概念看,“效率”一定是一个数量表达,正因为其可以量化,也就可以进行最直观的比较;而比较之下就有低效和高效之分。比如,一个小时你做出10个零件,我做出12个零件,那么我就比你高效。但这样的计算方法能简单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吗?   搜索“语文高效课堂”或“高效语文”,可以看到几十万个搜索结果,比如“构建高效的语文
“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罗兰)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呢?  一、咀嚼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寻找读的最佳切入点,以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粤教版选修一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